【摘要】校務委員會制度是現代學校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拓展學校辦學資源,共商學校發展大計,保障學生合法權益,破解困擾教育改革發展難題,更廣泛地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學校的發展,提高學校的辦學質量、管理水平中發揮出積極的作用。但在轉型期,社會參與辦學尚待成熟,其真正得到實施還在于真正落實校長負責制,學校管理者應具備相適應的領導力。
【關鍵詞】現代學校制度;校務委員會;社會參與
【中圖分類號】G4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03-0016-02
【作者簡介】宋紅斌,南京市長江路小學(江蘇南京,210018)校長。
隨著時代的發展,教育的開放程度、受關注程度越來越高。教育管理中邊緣性、交叉性的問題不斷增多,這些問題往往超出學校內部關系的范圍,僅僅依靠“校長負責制”、教職工代表大會制度,難以妥善處理。這就需要建立一個協調學校內外部關系的新體制和新制度,對現行管理體制進行必要的補充。現行學校管理相對封閉——形成了“孤島”。制度的分割作用,導致部分學校不能與社區、家庭溝通。這一切,都與學校制度的相對落后、現代學校制度尚未系統建立有一定的關系。制度障礙已經成為我國基礎教育階段現代學校建設與發展的較大的障礙之一。
校務委員會制度正是著力協調學校、家庭、社區(社會)關系,促進教育管理新問題逐步得到解決,彌補教育管理“缺位”的途徑和載體。建立“校務委員會”制度,有利于形成以校長為中心的校本管理智囊團——“腦庫”。同時從學校實際情況出發,整合辦學資源,使校長的辦學思想得到大家的認同,也從不同角度助校長一臂之力,使之變成大家的意愿,才有可能讓校長排除干擾,做成大事。
一、校務委員會制度的基本設計
一項制度的改革實驗要能夠取得成功,制度本身的理論建構和運行機制十分關鍵。參考西方發達國家教育管理模式,結合我國實際情況,我們認為,校務委員會應當是校長負責制下學校管理體制的組成部分,是家庭、社會參與學校管理、有序表達利益訴求的組織與渠道之一,是校長負責制的補充和完善。
1.明確校務委員會的性質及組成
在我們學校,現行的學校管理體制是“一主兩翼”,即以校長負責制為主體,以教職工大會和校務委員會為“兩翼”,教職工大會相當于“小人大”,對學校重大決定和政策進行表決,聽取校級領導和中層干部述職并測評;校務委員會則相當于“小政協”,由各方利益團體推選代表協商參加。
校務委員會委員由學校領導、教師、家長和社區代表、政府部門人員、法律工作者、專家學者、社會知名人士等人員擔任(高中、中等專業學校可以有學生代表)。總人數根據學校規模和管理實際確定,以單數為宜,主任委員可以由學校領導或者其他委員代表擔任。委員實行聘任制,每年度對委員工作情況進行一定的評議,對為學校發展做出積極貢獻的委員給予表彰和獎勵。我們學校目前有9位校務委員。校方代表主要是校長、工會主席、分管領導3位,校外委員中有家長代表3位(低、中、高三個年段各一名),社區單位代表3位(長期與學校工作相關的聯系人等,其中應該含法律界、傳媒界人士)。三方人員組合有利于學校考慮各方意見,做出科學決策。以崗位定人選,人動崗不動,保證其代表面。另在校務辦公室設1名兼職聯絡員,負責日常管理。
3.校務委員會的運行機制
校務委員會全體會議,一般每學期舉行一次,有特殊需要可以由主任委員決定臨時召集會議。校務委員會舉行會議時,可以根據需要,邀請上級有關部門負責人和相關行業專家代表列席。校務委員會會議必須有委員人數的過半數出席,才能舉行。舉行會議時,委員除因病或其他特殊原因請假以外,應當出席會議。不能出席會議的委員,可以提交書面發言。
校務委員會舉行會議,一般應當在舉行會議一星期以前由校務辦公室將會議日期、建議會議討論的主要事項通知委員,并在舉行會議三天前將討論的主要材料送達委員審閱。臨時召集的會議,可以臨時通知。
會議除通報學校辦學、管理和發展情況、聽取委員的意見和建議外,重點是審議決定學生管理、學生發展和涉及家長切身利益的相關事項。有關議題可以由學校提交,也可以由委員代表提交。
需要指出的是,為了保證校務委員會依法參與學校管理,學校應完善相應制度,修改學校章程,首先,將校務委員會這一組織形式寫入學校章程,并經教工大會討論通過,使其具有合法性,便于合理合法地行使校本管理的職責。其次,制訂校務委員會章程和議事規則,形成制度。
二、對建立校務委員會制度的思考
1.現代學校制度建立關鍵是校長負責制真正落實
絕大多數人認為,“當下的學校管理制度存在的問題”主要是“主管部門管得太多,學校自主權有限”,“校長任命制,專家辦學特色不明,校長過分依賴主管部門”,學校“管”得太死,制度沒有激活教師積極性。教師對于“論資排輩”,績效分配“大鍋飯”現象很是不滿。部分家長和社區代表也覺得管理主體單一,缺乏建構社區和家庭參與學校管理的機制。“校長負責制”已實行近30年,作為法人代表的校長承擔著決策者和管理者雙重角色,承載著上級主管部門和外系統相關單位的多重領導、校內教職員工的復雜人事管理以及為全校學生及家長提供優質教育服務的重任。校長成為學校各種矛盾的集合點,無法順利實現自主管理學校的理想,這也是我長期苦惱的問題!校長辦學過程中只能小心謹慎、如履薄冰,生怕說錯一句話而成為眾矢之的,結果大家都縮手縮腳,不敢越雷池半步,許多鮮活的思想和舉措被扼殺。廣大校長非常希望能有一個寬松民主的辦學環境,好充分施展自己的抱負,實現教育的理想。
2.轉型期,社會參與辦學尚待成熟
現代學校管理制度要求學校依法辦學,民主管理,一方面學校必須成立學校民主管理機構(校務管理委員會或行政中心),引進現代企業管理理念和模式,實行校長負責制下的“扁平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另一方面要求擴大學校管理主體的內涵,引進社區、家長參與學校管理(如校務委員會或議事會),教育主管部門引進第三方機構對學校辦學質量進行專業評估,而這一切目前都不夠成熟。
時下,大家對當前的“社區”和“家委會”參與學校辦學的普遍看法是很不成熟,社區辦學還停留在形式上,與世界上其他國家不一樣,目前我國社區辦學積極性不高,很難從實質上參與學校辦學。目前家委會大多屬于幫助學校解決具體問題的機構,還沒有真正參與到辦學過程中。家委會顯得比較松散,成員的素質和積極性參差不齊,很難形成一股參與辦學的力量。
社會參與學校管理是需要一定的必要條件的,如合理的民主參與制度、參與者的民主議事水平以及學校管理者的辦學理念等。這里特別要指出的是,在缺乏明確理念的前提下提倡社會參與,不但容易帶來妨礙正常教育教學活動的嫌疑,而且也關系到公共教育質量的問題。因此,在實行社會參與的過程中,一定要考慮到教育的公共性與私有性之間的關系,采取謹慎態度推進學校管理的民主化進程。
3.學校管理者應具備相適應的領導力
隨著現代學校制度變革的時代需求,學校管理者領導力以及內部組織系統建設也應與時俱進,提升校長以及學校中層管理者的國際視野、組織協調能力、處置突發事件的應急能力,調整校內外系統組織架構,使之進一步與法治社會和教育發展要求匹配。只有學校有了自律性、自主性改革的意識和相應的能力水平,才能推進現代學校制度建設,才能真正落實教育的公平和質量提升。
【參考文獻】
[1]包金玲.教育去行政化與現代學校制度建設——以中小學教師人事管理為例[J].教育發展研究,2012(12).
[2]蒲蕊.政府與學校關系重建:一種制度分析的視角[J].教育研究,2009(3):81-85.
[3]勞凱聲.教師職業的專業性和教師的專業權力[J].教育研究,2008(2):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