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電子書包進入課堂,乃是教育信息化發展之必然。正確認識其教學功能,一分為二地看待當下電子書包進課堂的利弊,是開展好電子書包進課堂試驗的重要前提。
【關鍵詞】電子書包;教學應用;利與弊
【中圖分類號】G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03-0066-02
【作者簡介】馮伯虎,江蘇師范大學連云港校區(江蘇連云港,222000)。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及教育現代化工程的深入實施,作為教育信息化的產物——電子書包,也像歷史上其他現代教育媒體進入課堂一樣,必將對原有的課堂教學理念、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等產生新的沖擊。那么,我們究竟應該如何看待這一新生事物呢?
一、電子書包的使用與發展概況
有關“電子書包”的使用,最早是在1999年,由新加坡德明中學開始推廣。隨后,世界上的部分發達國家如法國、美國、日本、韓國等,也先后開始相關的試點實驗與研究。在國內,“電子書包”的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始于1999年,主要在北京、上海等地區開始試點使用。該階段的“電子書包”是以筆記本電腦為終端。第二階段始于2009年,“電子書包”主要以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為學習終端。在該階段,由于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國內信息化環境的改善,以教育信息化為核心的教育現代化工程的加速實施,“電子書包”又重新成為教育工作者的研究熱點。到了2011年,“電子書包”的試點推廣已擴展到全國10多個省、市的部分地區。從教育媒體的發展與應用視角看,“電子書包”進入課堂乃是教育發展之必然趨勢。當下正處于第三個階段,即“電子書包”將作為有別于一般(筆記本或平板)電腦而獨立存在的一種全新(規范)產品。
那么,究竟什么是“電子書包”呢?在對國內外“電子書包”相關研究資料的研究基礎上,華東師大馬曉玲等給出了“電子書包”的定義:一種個人學習信息化環境的集成,它整合了包括電子課本(內容)、電子課本閱讀器、虛擬學具、數字化學習終端,并連通無縫學習服務(平臺)。
二、當前電子書包使用中的利弊之爭
電子書包進課堂,作為一件新生事物,發達國家是先在高校進行試點研究的,而我國卻恰好相反,是在中小學,尤其是在義務教育階段嘗試。這就導致了電子書包進課堂,不僅涉及任課教師和學生,以及受到專家導向的影響,而且還受到家長的關注。筆者通過觀察、訪談及對相關資料研究發現,關于電子書包進課堂的利弊之爭,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電子書包進課堂之利
對于學生而言:(1)與傳統的書包相比,電子書包重量輕,有利于學生在身體上的減負。(2)有利于整合學習資源,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因為,學習不僅需要文本材料,還需要其他多媒體材料及網絡資源的強大支持。(3)有利于師生、生生間的信息交流,加速促進學生共同成長。運用電子書包基于網絡環境的交流,是立體化的,甚至是延時的,利于充分發揮學生的才智及群體智慧的碰撞。
對于教師而言:(1)可以充分發揮“校校通”工程的作用。(2)利于整合教學資源,提高教學效率。因為好的課堂教學,往往需要多種教學資源的順利調用和科學組合。(3)利于師生間的信息交流,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力爭做到及時了解每一位學生,從而真正實現因材施教。
(二)電子書包進課堂之弊
對于學生而言:(1)易產生電子書包依賴癥。長期使用電子書包,會導致習慣性地“復制和粘貼”而形成事實上的抄襲,缺少必要的記憶思維,運算能力下降等現象的出現,甚至離開了電子書包,就不會學習。(2)易提筆忘字。漢字的書寫乃是重要的中國傳統文化,漢字的書寫不僅是信息的書面表達,同時也是一種獨特的情感表達。(3)易使在現實場景中的交流能力下降。長期采用網上屏幕交流,會導致諸如:現實場景中的語言交流能力下降,不善于借助肢體語言來綜合表達信息等。(4)長時間使用,會對視力造成損害。
對于教師而言:(1)將面臨教學理念、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等多方面的全新挑戰,易產生對電子書包的抵觸情緒;(2)易產生電子書包依賴癥,如忽視學生的認知規律,過度依賴于電子書包,而使學生信息過載;(3)易過度使用屏幕交流,而忽視現實場景這一重要交流形式,從而降低了教師課堂教學應有的示范性功能。
三、如何面對電子書包進課堂
從教育媒體的教育功能視角來看,電子書包作為一種綜合性的現代教育媒體,就應該具備如其定義的那樣,有著“學習資源、虛擬學具,學習服務和學習終端”之功能。那么,當下的電子書包是否已具備了這些功能呢?事實上,自2010年11月19日“電子課本和電子書包”標準課題組(華東師大主持,研究制定國家標準。以下簡稱“國家標準組”)啟動會在上海召開后,2013年11月,在上海又舉辦了“2013教育信息化暨電子課本與電子書包標準及應用國際論壇”??芍钡浇袢?,還未出臺國家的“電子書包”標準。也就是說,市場上現有的電子書包,都是企業自行設計和制造??梢姡粌H是電子書包的教育教學功能需要廣泛開展試點研究,良莠不齊的電子書包的改進,也亟須通過試驗去獲得支持。
符合教育教學規律的標準化電子書包產生,不僅需要專家充分的研究論證(制定出國家標準),而且還需要出版部門及相關生產企業的研發配合,更需要學校、教師、學生和家長的認可。
當下電子書包進課堂的試驗階段,除了專家們的引導,關鍵就是看學校和試驗教師的態度了。筆者以為,對于學校和試驗教師,應該有以下幾點需要明確。
(一)學校層面:1.考察多家國家標準組試點學校的電子書包使用情況,以便擇優選配;2.有計劃地對教師進行電子書包相關知識和技能的培訓;3.在學科教學中,選擇適合于用電子書包進行教學的內容優先開展試驗研究;4. 申請加入國家標準組研究基地,以便使本校在電子書包的應用方面及時得到專家的幫助和引領,從而成為本地區電子書包應用的領頭羊;5. 與國家標準組試點學校建立試驗共同體,以達到分散學科試驗內容,加速試驗進程,實現信息共享等目的。
(二)教師層面:1.學習有關電子書包的知識,積極參加學校及地區的相關培訓,及時關注電子書包進課堂的最新研究動態,提高自身的相關素養;2.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和應用電子書包進行學習;3.在試驗階段里,應將電子書包作為對傳統教學手段的一種有效補充,科學地發揮電子書包應有的教學功效;4.要積極開展或參與電子書包的試驗研究,在行動、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