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2014年什么最火,恐怕要屬筷子兄弟的一首《小蘋果》了。憑借著朗朗上口的歌詞和簡單易學的舞步,歌曲火熱地流傳于大街小巷和各個廣場。而且很多學校還對《小蘋果》進行了改編,重新填上歌詞,改編其舞蹈動作,作為課間的廣播操,結果學生們跳了還想跳,不僅在學校跳,回到家里也忍不住跳一跳。
校園作為教育的地方,應該保持純潔性與高尚性,因此不少人對流行文化進校園保持著相當的警惕與質疑。學校教育的對象基本上是青少年,他們天然具有時尚感和對流行文化的追逐,所以無論是以前的《江南style》,還是如今的《小蘋果》,都能在校園大受歡迎、掀起熱潮。那么,學校教育是應該主動向大眾流行文化張開雙臂,還是抱著“科學、健康、高雅”以警惕“三俗”“洗腦”“炒作”而將其拒之門外?在流行文化中,學校教育到底該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呢?
毫無疑問,流行文化在本質上是一種商業文化,目的是吸引人眼球,并借此牟取商業利潤。流行文化良莠不齊、泥沙俱下,如果一味迎合,確實有可能模糊學生的審美標準,扭曲傳統的價值觀念與道德意識。但如果一味地躲避,只要社會上依然在流行,在資訊如此發達的今天,青少年學生依然會去接收、追逐、熱捧,深受影響,使“學校教育5天不如社會影響2天”。因此,合理借鑒,甚至像西安雁塔區航天小學那樣加以改創,為我所用,無疑是一種可以接受的辦法。
然而,我們注意到,很多學校引進《江南style》《小蘋果》等流行文化,往往是始于學生群體或者個別教師的自發,有的是原版,有的改成了千奇百怪。在各種版本中,依然是泥沙俱下。教育與自我教育的一個根本區別,就在于教育中凸顯了教育者的教育目的和預設的引導性,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是可控的。所以,學校教育面對流行文化的來襲,理應有天然的敏感性,應充分發揮教學委員會的組織作用,主動加以研討、改造,在流行方向與作用發揮上占據主動地位。
《小蘋果》進校園“扭”活課間操,帶給我們的教育思考,顯然不止于此。為何傳統“1、2、3、4、5、6、7、8”的節奏廣播操,即使是推出新版也無法激起學生的興趣,而改編自《江南style》《小蘋果》等韻律操一進校園就受到歡迎呢?拋開歌曲中的具體內容不言,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歌曲的韻律和節奏既滿足了孩子們對時代動感的需求,也符合孩子們的身心接受水平和審美要求。這實際上提醒我們,我們自上而下的教育設計,應更加注重對孩子身心發展規律的研究,應更加注重具體的結合形式。
作為青少年群體集聚地的校園,在流行文化的產生和傳播中,理應扮演追逐者和制造者的雙重角色。但客觀觀察,近年來,校園作為流行文化和社會思潮追逐的前沿有余,但締造流行文化和社會思潮卻不足。為什么是《小蘋果》進校園“扭”活了課間操,卻不是始于校園流行而后催生社會版的《小蘋果》呢?這是值得深思的,這既反映了學校教育創造力不夠的現實,也說明學校教育依然行進在應試的軌道上,擔當引領社會風尚的責任不夠。
思考流行文化與學校教育的關系,我們必須超越就事論事,而要多思考教育本身的宏觀命題。流行文化之所以能夠流行,就在于其民主、平等對話的范式,而學校教育本就應該如此,在多元文化的碰撞和激蕩中,通過平等對話來吸收、整合、揚棄,實現主流引領多元、多元豐富主流的目的。因此,在文化學的意義上,教育絕不應成為技術性的生產活動,而應該給予學生一段充滿生命感的文化體驗。唯有如此,我們才不會再糾結流行文化與學校教育的關系,才不會只能總是跟在流行文化的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