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規距不成方圓,對于學校來說,它是學生養成習慣與人格塑造的重要場所,更應該有行為的規范與要求準則。國有國法,校有校規。根據我國《教育法》規定,學校“按照章程自主管理”、“對受教育者進行學籍管理,實施獎勵或者處分”,賦予了學校制定和實施“校規”的自主權。所以每所學校都有自己的校規,這是無可厚非的。校規校紀一般是連在一塊的,制訂者是學校管理層,制訂的目的也在于規范管理與約束學生, 也是從上而下產生的,所以校規從一開始就具有嚴肅性、穩定性、強制性、規范性等特點,違反者輕則批評教育,重則紀律處分,嚴重者勸其轉學、退學甚至開除。
隨著學校的發展與時代的進步,校規也應與時俱進,但實際上卻不盡然,于是出現了一些不合時宜的校規。
比如,某些中學規定學生發型:女生必須短發,長不過耳;男生一律平頭,最好是板寸。(幾乎所有學校都規定中小學生不許燙染頭發。)違反者不得進校門。于是乎,一些叛逆的男生相約剃光頭上學,成為校園一景,令人側目。愛美的青春少女因長發過肩,被堵在校門外,苦苦央求仍被拒之校門外。校規如此霸道,執行如此蠻橫,引發學生、家長抗議與社會輿論熱議。
朝氣蓬勃的青春少年,本是人生最美好的時光,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統一校服下的學生在頭發上生出些美感,原本無可厚非,但校規如此在學生發型上小題大作,模板訂制,實在不近人情,也侵犯了學生的人權。
相反,某開明的學校允許男女生頭發可以自治,校園里女生可以長發飄飄,長短各宜,可是學生依舊有心向學,其校風與升學成績也沒受到“不良影響”,反而校園里生機勃勃,充滿活力。
更奇特的如《遼沈晚報》報道:去年3月,遼寧阜新一中學,因學生大便后沒有及時沖廁或在廁所內吐痰,而勸5名學生退轉學。不沖廁、亂吐痰這類不講文明衛生的生活細節,學生沒做到,可以批評教育促其改正,這也不是什么難事。但竟然導致5名學生遭遇退學厄運——如此苛刻而嚴厲的“校規”,是不是有些小題大做?據該校校長稱:學生的行為違反了《承諾書》的規定,是不能原諒的。便后沖廁等能寫進《承諾書》,我不知道這本《承諾書》要多厚。
還有《濟南日報》報道:杭州某高級中學限制男女生交往的新校規——“男女同學平時距離不能小于50厘米”、“校園內禁止游吃”等等。還有中學規定學生每周限花10元錢,已執行10年之久。
更有雷人的校規出臺,2014年2月18日,新出臺的《瀘州市中小學安全行為“十不準”》中,出現了一條特別的規定:不準別人觸摸自己的私密部位。原本是為了學生的自我保護,出發點是好的,與時俱進與注重安全是值得贊賞的,但說明上還是應該更明確些,不要讓人犯糊涂。
還有如規定異性教師不得與學生獨處一室(教室也不行),必須同時有兩名學生在場,還有如異性師生間距離要保持1米遠等等。保護學生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此舉顯然沒有顧及到老師的尊嚴,在此校規看來,仿佛每個老師都是潛在的對學生構成性侵害者,這真是對教師人格的莫大侮辱。道德敗壞性侵學生的教師畢竟是極少數。如此校規,毒化了校園空氣,實在是男女授受不親的演義,學校制定的校規如此簡單粗暴,實在令人可氣可嘆。
分析這些校規出臺的原因,我們可以大致看到的幾種權勢之態:
一是官權。制訂者初衷未必出名,但有一種語不驚人不罷休之態,有一種我不管誰管之心,有一種怎么省事怎么方便怎么來的出發點。所以校規的制訂從某種程度上就是一種權力與制約體現,制訂者完全是一種居高臨下之態,缺少對學生應有的尊重。
二是集權。制訂者堂而皇之地制訂,絲毫不必顧及學生的感受與體會,也很少想過校規不當可能引發的問題。從學校的行政職權來看,制定校規是學校德育處職權范圍。制訂者的權威性是不容置疑的,目前也根本不傾聽學生的意見與想法,有一種警察與小偷之味道。
三是越權。《教育法》賦予了學校制訂校規的權利,但對于內容上沒有清晰的權利邊界,只是統說是有關學生管理規定、學生行為規范(準則)等, 這對于具體的細節也就沒有清晰的界定,所以也就有了類似沖廁、發型這樣的行文出現,也出現了許多“拍腦袋校規”的誕生。這在某種程度上是在濫用管理學生的權力,侵害學生的合法權利。這不能不說是教育本身的悲哀。 另有一些校規模糊了“校規”和“家規”的界限,將對于學生的個人行為,尤其是校外行為也納入了管理,其實在社會生活中,自有社會法律規范和道德準則進行約束。超出學校的管理范疇去干涉學生的家庭生活、社會生活與個人空間,就是越權。
可喜的是,如今隨著學生主體地位的提高,自主意識的覺醒,學生話語權與參與性提高,他們對校規開始有了自己的反思,也通過一些渠道與方式伸張著自己的權利。
最簡單例子的如穿校服,學校規定學生天天穿它上學,圖的是整齊統一,當然也為了減少學生衣著追求與攀比,反映的不僅是學校的門面,更是學生面貌的一面鏡子。學生目前至少無法質疑它的合理性、合法性、權威性,只能服從。但對于校服的款式、模樣、顏色的確定,如今學生有了強烈的參與權與話語權,他們要求學校確定幾個款式讓學生最終投票決定。當然這也是少數學校的開明做法而已。
從校服衍生的校規又有一條:不能將校服改成小腳褲。這條校規的由來是由于校服的褲子是直筒而且很寬的,且不說它寬得你看不到腳上的鞋子(學校為了省錢,僅有的一套校服適用于如體育課、舞蹈課等大小通用),對于初中生還是長個子的階段,學生一般會買偏長一號的(這一號就是5厘米長),但褲腳長到地板,褲腳后跟的布磨破了。另從審美學角度、方便角度來看,這樣顯不出身材與不方便,許多女生為了美觀、為了方便會將校服改成小腳褲。于是乎學校出臺了這樣的校規。
這種弊端,學校德育處也是心知肚明,但他們沒法變通,這是學校要求的。他們更不會因此小事而去修改校規,所以這種與貓抓老鼠的游戲就成了學校德育處同志們長抓不懈的工作,卻見效很差。我個人建議這種不合時宜的校規應該合理修訂。
中學階段正好是學生比較叛逆的階段,許多禁止性的規定會造成學生與學校之間的情感對立,即使學校出發點是好的,效果可能適得其反。學校與其拿條條框框限制學生,不如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或許更有效果。我們校規在制訂過程中,如果能從學生角度出發,讓學生參與進來,讓學生擁有參與權、話語權,校規出臺前先公示,聽取全校師生意見,然后成文出臺,這樣制定的校規才能更具合理性、人文性及生命力。
(作者單位:廈門大學附屬科技中學)
責任編輯 " 蕭 " 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