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教學中經常看到這樣一些現象:有些教師為了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害怕學生作出意外的回答,整節課就按照教學預設一環接一環地走下來,使得課堂呈現出一種表面上的完美。理想的課堂應是向真知方向挺進的旅行,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在我們的教學中,如何運用“生成”藝術,讓我們的課堂更高效呢?
一、精心預設,創造“生成”空間
教師的精心預設,可以為學生“生成性資源”的重組留有足夠的空間與時間。因此,在新課標下教師必須重視課堂預設,以生為本,課前從多種角度對課堂進行合理安排,使預設更加科學、靈活、生活化,從而使教師的“教”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讓課堂因預設而精彩。下面以三年級上冊《秒的認識》為例談談自己的做法。
師:一秒鐘到底有多長呢?
1. 聽一聽
師:小朋友們,請把眼睛閉上,仔細聽一聽秒針一秒一秒跳動的聲音和節奏(播放課件)。
師:哪位小朋友愿意把你聽到的聲音模仿出來給大家聽?你還能想出其他聲音來表示1秒嗎?
生:……
2. 動一動
師:小朋友們,你們能用一個動作來表示一秒的時間嗎?(如果學生設計合理,教師可以利用課件讓學生配合一秒的節奏做,邊做動作邊數數)
生(表演):……
3. 體驗一秒的價值
師:小朋友們,你們從剛才的活動中感受到了一秒鐘到底有多長,如果給你一秒,你可以做什么呢?
生:……
師:是啊,一秒的時間太短了,滴答一下就過去了。一秒雖然短,也能做很多事呢,請看(播放課件):噴氣式飛機每秒飛行500米;火車每秒運行20米……
師:看了這么多介紹,小朋友們有什么感想?
生(自由發言):……
上面的教學設計由于1秒看不見,摸不著,為了讓學生形成對1秒的深刻體驗,筆者巧妙地進行了三個層次的教學預設,讓學生利用多種感官,全方位地體驗一秒鐘的長短。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的數學知識形成了,數學的概念,數學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也在不知不覺中生成了。“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靈活、開放的教學預設是開啟孩子們思維之門的金鑰匙,只要我們教師多一份精心預設,課堂就會多一份有效生成,學生就會多一份發展的空間,我們的課堂就會因預設更精彩,因精彩更高效。
二、隨機而變,捕捉意外“生成”
《新課標》明確指出:數學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努力開發,積極利用。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總會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當出現意外時我們要有敏銳的思維和應對措施,隨機應變,以合理的手段處理突發而至的生成,讓課堂因“意外”而靈動。下面是筆者執教五年級下冊《眾數》一課時,為鞏固學生所學知識,在做一道練習題時所發生的“意外”情況。
一個射擊隊要從兩名運動員中選拔一名參加比賽。在選拔賽上兩人各打了10發子彈,成績如下:(單位:環)
甲:9.5 "10 " 9.3 "9.5 " 9.6 " 9.5 " 9.4 " 9.5 " 9.2 " 9.5
乙:10 " 9 " 10 " 8.3 " 9.8 " 9.5 " 10 " 9.8 " "8.7 "9.9
(1)甲乙成績的平均數、眾數分別是多少?(2)你認為誰去參加比賽更合適?為什么?
根據學生的匯報板書:
平均數:甲是 9.5 " 乙是 9.5
眾 "數:甲是9.5 " 乙是 10
生1:兩名隊員的平均數相同,無法從平均數判斷選誰合適;甲的眾數是9.5,而乙的眾數是10,通過眾數對比,應該選擇乙去參加更合適!
師:大家同意嗎?
全班學生(齊):同意!
師:老師和你的想法一樣。你真是一個會動腦筋的孩子!(筆者預設的答案是讓學生利用剛學的眾數知識解答此道題)
生2:老師,我不同意他的觀點,我認為選擇甲參加合適。
面對突如其來的質疑,筆者并沒有打斷他的想法,而是面帶微笑地對他說:“請說說你的理由。”
生2:從兩組數據來看,甲的成績最少是9.2環,多數在9.5環以上,說明他的成績比較穩定;而乙雖然有三次在10環,但他最少的是8.3環,還有一個是8.7環,這說明他的成績不穩定。要選,就該選成績穩定的。
“你真是一個善于思考的孩子!”聽完這位同學的解釋,筆者靈機一動,“是啊,我們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往往會有不同的結果,有智慧的人就是會善于思考……”
只要課堂存在,教學意外就必定伴隨其左右,在我們的教學中隨時都有可能發生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上面的教學片斷,筆者并沒有因擔心完成不了預定的教學任務,對突發而至的生成采取冷處理,而是靈活地調整預設,耐心傾聽,尊重每一位學生,讓他們都有機會展示自己獨特的思維,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體驗成功。新課程背景下的數學課堂教學力求高效、靈活,數學活動開放性強,學生思維經常在教學中迸出火花。在教學中只要我們有一雙慧眼,透視課堂,敏銳捕捉一些意外中有價值的信息,并把它們整合到課程資源中去,我們的課堂就會因“意外”而靈動,因靈動而高效。
三、化錯成蝶,巧用錯誤“生成”
有智慧的老師不會照搬教案,也不會人云亦云,因為他們知道,動態生成的課堂才是真實的課堂,是孩子們喜愛的課堂。小學階段由于學生的認識能力和生活經驗有限,在數學課堂中會經常出現對某些重要知識理解不到位、不能達成教學目標的情況。這時作為教師的我們就要將錯就錯,巧用錯誤生成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引導,讓高效課堂因“錯誤”而美麗。筆者在執教五年級上冊《用字母表示數》時,為了讓學生進一步體驗用字母表示數的實際意義,課件出示了一道題,讓學生把兒歌《數青蛙》改編成用字母表示:1只青蛙1張嘴,2只眼睛4條腿,撲通一聲跳下水。
生1:a只青蛙b張嘴,c只眼睛d條腿,撲通n聲跳下水。(面對學生錯誤的 “創作”,筆者沒有馬上作出答復,而是引導學生展開討論、辨析。)
師:請同學們先讀讀原歌詞,再讀讀新編的歌詞,比較后再來評價這位同學的創作是否合理。(這時立刻有學生起來反駁。)
生2:兒歌用了五個不同的字母,雖然編寫符合了用字母表示數,但這些字母之間毫無聯系。
生3:如果將數字代入就會變成這樣:1只青蛙2張嘴,3只眼睛4條腿,撲通5聲跳下水。這顯然是錯的,所編歌詞意思和實際情況不符。
生4:……
(在辨析中,大家都明確了用字母編寫兒歌要考慮到數字之間存在的數量關系。在此基礎上筆者趁熱打鐵,追問:兒歌前后數字之間有怎樣的數量關系呢?一石擊起千層浪,馬上又有學生站起來回答了。)
生5:青蛙的只數是關鍵,其他數字都和它有聯系。
生6:所編的兒歌里應該只出現一個字母。
生7:眼睛的只數是青蛙只數的2倍,腿的條數是青蛙只數的4倍……
師:(這時又一次把目光轉向了編兒歌的那位同學,面帶微笑地)聽了大家的意見,現在對你的創作有什么修改意見嗎?
生1:(這時信心十足地)a只青蛙a張嘴,2a只眼睛4a條腿,撲通a聲跳下水。
這時全班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師:同學們不僅找到了錯誤的原因,還能結合數字之間的數量關系尋找改正的方法,真了不起!學習不可能不犯錯,關鍵要善于思考,從錯誤入手,借助一些策略,主動分析原因,尋找正確答案……
課堂是學生可以出錯的樂園,因為出錯,才會有老師的精心點撥、巧妙引導、逐層解惑。當學生的思維處于十字路口時,我們不妨接住孩子拋來的“繡球”,再把這個“繡球”巧妙地拋回給學生,讓學生在開展錯誤思維的碰撞中,使學生的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與發展。在上面的教學片斷中,因為學生錯編了青蛙兒歌,筆者機智地將“錯誤”當成一種寶貴的教學再生資源,從而讓學生意外地發現了兒歌中的數字特點并靈活地用字母表示出來,學生在“出錯”與“改錯”中不知不覺地掌握了本節課的知識要點。毋庸置疑,此節課學生因“錯誤”的生成,學得更扎實、更有效。
生成是師生的“即席創作”,是“無法預約的美麗”。“生成”在課堂中隨處可見,只要我們在教學中為學生創設生成空間,不拘于預設,及時捕捉課堂有效生成并靈活運用,激活學生內心的求知欲,激發學生數學思維的火花,高效課堂就會因“生成”更精彩。
(作者單位:廣東東莞市宏育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