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農業為主的磐安縣,每年均有許多農民工外出打工賺錢,導致了農村婦女、兒童、老人留守隊伍的形成。由于小學生是未成年人,心理、生理等各方面遠未成熟,又缺少父母親的關懷,他們的教育問題就成為了當前學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一大難題。部分教師甚至徑直把留守學生等同于問題學生。然而,據我的觀察,留守的孩子中同樣不乏非常優秀的學生。對于留守學生的成長問題,我校部分優秀留守學生身上有許多值得借鑒之處。
一、兩個優秀留守學生的案例
案例1:這是一位六年級女生,14歲,其父母在其11歲時外出打工,三年來一直由其爺爺奶奶撫養照顧。這孩子性格沉穩,思考問題、做事情都顯得老練、成熟。她平時特愛看書,學習成績常名列前茅,與其形影不離的好友也是一些非常優秀的好學生。她對父母等長輩的依賴性不強,反而能體諒長輩,在鄰居和朋友中口碑很好。由于表現優秀,她還被推選為班長、學校少先隊大隊部大隊長、縣十佳少先隊員。
案例2:這是一位聰明但不善言語的男生,13歲,來自鄰近鄉鎮。由于父母在外地辦廠,他在三年級時就由外公外婆照顧。外公是一位退休教師,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質與教育能力,對子女管教嚴厲,常年在家打理家務,空閑時把玩書法、繪畫與雕塑。這個男孩課余時間多與其外公在一起,所受熏陶頗深。他學習成績處于上游,思維活躍,常有獨到的見解,是班中有名“金腦子”。
二、優秀留守學生的特點
通過對以上兩位學生的分析,結合平時對留守學生的觀察,我發現優秀留守學生身上具有許多其他學生所沒有的優點:
(一)較強的生活自理能力
留守學生由于父母長期不在身邊,往往會表現出較強的生活自理能力。由于父母外出,他們的零花錢必須做到有計劃地支出。有的父母則將孩子每星期的零花錢以固定數目寄給孩子,久而久之就培養了他們量入為出、合理花錢的習慣。由于父母不在身邊,他們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也變得勤快,衣服臟了自己洗,吃飯時自己端菜、端飯,有的學生甚至已學會自己做飯。缺少了父母這頂“保護傘”,孩子反而能夠獨立地面對日常生活與學習。
(二)較強的抗挫折能力
現在的小學生,多數沒有經歷過風風雨雨,在潛意識里對父母具有較強的依賴性。與此不同,留守學生由于父母不在身邊,在心理上自然少了一份依賴,多了一份自立和堅強。碰到困難時,他們首先會自己想辦法,真有自己克服不了的難題,他們會請求同學或長輩的幫助,不會只是哭鼻子。
(三)較強的環境適應能力
留守學生離開了父母,馬上就面臨著一個新的問題,即如何盡快適應并融入新監護人的家庭之中。來到新監護人的家庭,其實也是對學生適應環境的能力與角色轉換能力的一種考驗與鍛煉。根據調查,學生的適應能力不可小覷,部分適應能力較強的優秀留守學生,能在一個月左右的時間里快速融入新的生活之中。優秀的留守學生,不僅適應了新環境,還常常幫長輩干些力所能及的事,經常得到長輩的夸獎,從而形成良性循環,無形中也學會了關心、體諒長輩。因此,他們可以很快與新的家庭成員建立起情感紐帶,得到親情的彌補,使生活、心理等方面重新回到正常化軌道。
(四)較強的學習能力
優秀的留守學生,其學習成績在班里也處于上游位置。他們普遍認為,父母親在外打工賺錢,自己應以好成績來報答他們,因此在學習上動力十足,非常勤奮。但更難得的是,他們具有良好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因為他們大多具有較突出的獨立能力和抗挫折能力,當學習上遇到困難時,往往能夠通過持之以恒的努力予以克服。
三、優秀留守學生成長分析
優秀留守學生的成長有其適宜的“土壤”,非一時一地的單方面因素所能造就。通過對我校優秀留守學生的成長進行多方面、多層次分析,我認為,家庭、學生、學校幾個方面的因素尤其值得重視。從中,我們也可以得到留守學生教育的啟示。
(一)家庭因素
1. 家長選擇合適的時機外出打工。對于孩子的健康成長而言,家庭的早期教育與關愛必不可少。在與我校班主任教師及留守學生代理監護人的交流中,我發現,優秀留守學生的父母對于外出打工的時機往往有較為周到的考慮。在孩子上三年級以前,他們會有意識地避免夫妻雙方均外出打工,從而保證孩子在幼年的生活與學習中至少能得到一方家長的陪伴、愛護與教育。
2. 代理監護人素質良好。家庭是影響學生成長的關鍵因素,而家長文化素質的高低,對學生的成長更有著深遠的影響。在我們的調查中,有的留守學生的家長本身文化素質、道德修養并不高,但孩子卻非常出色。原因在于,代理監護人的文化素質、教育能力較為突出。例如,上述案例1中,爺爺奶奶自我要求很高,對孩子的要求也比較嚴格。案例2中,外公外婆家庭條件較好,子女都外出經商辦廠。外公退休前是一位教師,喜愛書畫藝術,孩子平時耳濡目染,激發起了強烈的上進心,養成了良好的學習和行為習慣。對于這樣的學生來說,留守學生的身份和處境反而可能使其發展得更出色、更全面。
3. 親情聯絡及時有效。在留守學生的心中,親情處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據調查,我校大多數留守學生都能從每月甚至每周幾次的電話聯絡中得到父母親的親情滋潤,再加上他們的委托監護人大都由外公外婆、爺爺奶奶或摯友親朋等較親近的人擔任,孩子所缺失的親情很大程度可以得到彌補。
(二)學生因素
1. 樂觀開朗的個性。在日常的生活與學習中,優秀留守學生首先得益于其樂觀開朗的個性。一般來說,優秀的留守學生性格較為開朗,親和力強,善于接受新事物。他們能以樂觀的心態面對新的生活與學習,較快地調整自己的狀態,融入新的家庭,贏得代理監護人的喜愛,避免留守身份帶來的各種窘況。
2. 選擇優秀的“朋友圈”。同伴的素質對孩子的成長來說舉足輕重。有時候,教師、長輩的教育在效果上尚且比不上朋友之間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們經常發現優秀的學生總與同樣優秀的同學在一起,甚至成為形影不離的朋友。優秀留守學生同樣如此。他們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共同成長。這里的同伴,其實也包括留守學生的兄弟姐妹。如果有了哥哥姐姐的良好榜樣,弟弟妹妹的成長一般而言不會偏離正常的航道。
(三)學校因素
1. 平等地看待他們。留守學生與其他學生一樣,都或多或少地會存在這樣那樣的不足,但他們并非都是問題學生,只是部分老師在人云亦云的盲從心理與慣性思維作用下,主觀任意地把他們等同于問題學生。我校在留守學生的教育過程中,首先做的就是糾正部分老師心中“留守學生等于問題學生”的錯誤認識,要求老師要平等地看待留守學生,不要因為他們是留守學生就大驚小怪、過分干預,盡量保證他們在自然的教育環境中成長。
2. 悉心地關愛他們。留守學生首先是未成年人。他們年齡較小,認識能力與行為能力等方面的發展還不成熟,各種權利也更容易受到侵害。因此,對于留守學生的生存狀況與生活環境,學校向來不敢大意,而是時刻保持著關注。
許多留守學生家長由于常年不在孩子身邊,經常會與教師電話聯系,詢問孩子生活、學習等方面的狀況,而教師也會投入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去愛護、照顧他們,以更強的責任感去教導他們。在我們學校,教師普遍關注留守學生代理監護人的責任意識和管教能力。假如發現代理監護人不合格,教師會及時、委婉地向家長提出建議。我們還關注孩子的交友情況,經常開展集體活動,適時而不露痕跡地讓留守學生展露才華。我們會了解留守學生的早期教育情況,以便揚長避短,實施有針對性的教育。總而言之,我們會關注留守學生發展的全過程,特別是對于在心理、學習、交往等方面存在問題的留守學生,學校會投入更多的愛心和耐心。
3. 發揮寄宿制管理“全天候”的優勢。除了教師與同學的關注、關懷之外,學校良好的硬件環境也非常重要。在我們調查的優秀留守學生中,將近三分之二是住校生。學校為留守學生提供良好的住宿和生活環境,讓留守學生在學校安心學習、生活的同時,也能體驗到學校大家庭對他們的關心和愛護。這不僅便于學校的統一管理,而且為孩子們的健康、快樂成長提供了良好的氛圍與環境。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留守學生與其他學生一樣可以成為優秀的學生,他們不應成為社會經濟發展和家庭溫飽需求的犧牲品。對我們教育工作者而言,留守兒童的問題不僅僅是社會問題,而首先是教育問題。為了每一個孩子有一個美好的明天,我們應共同攜手,充分利用家庭、學校、社會的合力,為留守學生的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環境與氛圍。
(作者單位:浙江磐安縣尚湖鎮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 黃佳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