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經典就是人人都聽過,但大家都不會去讀的書。這話說的不算夸張,人們很敬重經典,而未必都十分喜好閱讀經典。對于很多孩子來說也一樣,他們會爭著看超萌搞笑、雞血高冷的卡通漫畫,而難得會喜歡深刻莊重的經典。他們背過很多文學常識,知道某部作品的作者是誰,字什么號什么,書里的主人公是誰,可就是可能沒有真正地讀過這本書。
這樣的情形也符合孩子的心理,正如你告訴孩子要帶他去游樂場玩過山車,他會很開心;可如果你很想帶他去參觀歷史博物館,看館藏的文物學習歷史,那他可能就熱情不足。不過,沒關系,這會兒最需要一位很好的解說員,給他講解這些文物的故事,還原到鮮活的歷史情境,很快他就開始變得興趣盎然,對這些珍貴的文物和創造文物的先人由衷地敬佩贊嘆。同樣的道理,剛開始,孩子可能對閱讀名作經典缺乏足夠的興趣和信心,但只要引導得當,情形也會完全不同。
筆者對引導孩子閱讀的方法有所體會,擇其要,姑且概括為“階梯漸進,樹形拓展”。
所謂“階梯漸進”就是要引導孩子從感興趣的、容易理解的讀物開始,逐漸提高,就像上臺階一樣,一級一級,自然而然地接近經典作品。
舉例來看,一位小學生是怎樣從歷史故事開始讀到蘇軾的散文。我們知道,所有的孩子都喜歡聽故事,尤其是講得生動、活靈活現的故事,所以從故事開始往往是最容易成功的辦法。林漢達的《中國歷史故事集》、孫剛的評書《話說中國》(210集有聲讀物),就很有吸引力,小學二、三年級學生都會喜歡。讀(聽)了這些故事,就邁出了閱讀的第一步,上了第一級臺階,對中國歷史有了簡單但較為全面的認識。當這個孩子讀了其中的《鴻門忍辱》,對項莊舞劍時的緊張氣氛,對范增勸項羽殺沛公而項羽不聽,都留下了較深的印象。這時正好找到一部電影《鴻門宴》,孩子在看了這部電影后,對范增忠心襄助項羽、項羽卻不信任他以致錯失良機而感到惋惜,到這里對這個歷史故事的認識又加深了一些。而這時候,正好看到《古文觀止》中蘇軾的散文《范增論》,這篇文章贊嘆范增是個杰出的人才,為他得不到項羽的信任感到惋惜。我就順勢教孩子學習這篇古文,雖然第一次讀文言文理解詞句確實費力,但孩子能理解文章所講的人事和道理,再結合注釋和譯文,加之有人教他,困難就不算太大了。接著一小段一小段地誦讀,經過大約一個月的時間,這個孩子已經完全能背誦這篇500多字的《范增論》了,這可以看作是閱讀蘇軾散文上的第二個臺階,也是最關鍵的一步。之后,給孩子找來林語堂寫的《蘇東坡傳》,選擇其中的一些故事講給他聽,如蘇軾任鳳翔府判官時登上秦嶺祭拜龍王祈雨的故事,從天堂杭州調往貧窮偏遠的密州后以苦為甘的灑脫,謫居黃州時月夜泛舟赤壁的曠達,相應地再引導他閱讀背誦蘇軾的散文名篇《喜雨亭記》《超然臺記》《前赤壁賦》等。到這里可以看作是閱讀蘇軾散文上了第三個臺階。至此,再拓展誦讀其他文言名篇和國學經典,就能夠探索攀爬更高的臺階了。
再舉一個例子,來看一個小學生怎樣讀到老舍的長篇小說《四世同堂》。老舍作品的語言純樸而幽默,所寫的人和物都鮮明而富有情致。四年級語文上冊選了他的《母雞》和《貓》,這兩篇短文將小動物寫得十分可愛,孩子們都會喜歡。學了這兩篇后,就走上了第一級臺階。再搜尋老舍的作品,就找到了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的《老舍兒童文學集》(一套四冊),讀后會發現老舍還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兒童文學作家,實在應該從中選幾篇出來給孩子讀!其中的《馬褲先生》漫畫式地描寫一個在火車上大聲喊叫不講文明的人;《木頭人》是一篇童話,寫一個木偶娃娃打鬼子飛機的故事;《北京的春節》被選入多種文選;《牛天賜傳》曾經由著名的話劇藝術家任寶賢在電臺播講過,可以找錄音來給孩子聽;還可以從《正紅旗下》選老舍童年的故事給孩子讀。讀了這些作品,就是上了閱讀老舍的第二個臺階。下來再上第三個臺階,就可以讀《四世同堂》了。這部小說寫日本人入侵占領北平后,故都百姓的苦難和抗爭。《四世同堂》三卷100萬字,對一個五年級小學生來說,閱讀這部作品可以說是一次長途旅行。但不用擔心,開始第一卷可以念給孩子聽,給他講解,等到漸入佳境,他一定會迫不及待自己讀下去的。
從上述二例來看,“階梯漸進”的閱讀引導方法有兩個關鍵,一是要從興趣出發,孩子對所讀的作品喜歡,要有閱讀的意愿。二是要比較接近孩子的理解能力,如果所讀的作品有一定難度,但在引導者的講解幫助下,能基本理解也是可以的。階梯漸進,一步一步地往前推進,就是為了使前面的閱讀成為下一步閱讀的興趣來源和理解基礎。從閱讀引導者角度來看,就是要有意識有目的、循序漸進地,將孩子的閱讀引到一定的廣度和深度。
下來再談談“樹形拓展”。
這也是一個直觀的比方。當孩子讀了一本書后,他可能會沿著這本書的內容,想閱讀相關的下一本書,等讀了第二本書以后,可能又會引出讀另一本書的興趣。這是因為書與書之間,文章與文章之間,往往有這樣或那樣的關系,形象地說,就像樹的枝與干、枝與枝的關系一樣。而孩子閱讀,就像攀上這棵大樹,在這枝上摘了些果子,再順勢轉到旁邊的另一枝上摘些果子。我們把蘇軾比作一棵大樹,把老舍比作一棵大樹,也可以把一個時代的一批作品的聯系比作一棵大樹。“樹形拓展”就是說可以引導孩子順著這種聯系去閱讀,而不是這里抓一棵草,那里摘一朵花,散亂無序地去讀。
各種知識都是有系統的,名作經典也是有系統的。從最終目標考慮,閱讀引導者在為孩子選擇材料、引導孩子閱讀的過程中,就要有意識地、有規劃地,為孩子將來能擁有完整的知識結構和健全的思想人格,逐步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總之,與漫畫、繪本和科普書相比,學生對文學名作和經典往往并非一見就喜歡,但只要有耐心、有恒心,有得當的引導方法,學生一定能深深地愛上名作和經典,取得顯著的閱讀成果。
(作者單位:廣東第二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