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教育觀念認為,要交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至少應該擁有一桶水。而當代教育教學理論則提出,教師的知識結構應該是一眼汩汩流溢、永葆鮮活的清泉,只有這樣,才能滿足時代發展的要求。這就意味著,教師應該不斷學習新的教育教學理論,自覺更新知識結構、接受新生事物、變革教育觀念,以適應新的學生群體和更高的社會需求。然而,處于社會轉型期的教育同樣面臨諸多問題,這里僅以教師為中心略為闡述。
首先是人們對教師職業的社會期望值與教師的社會待遇之間形成強烈反差。除少數經濟較發達地區外,我國教師的收入水平整體上仍舊偏低。很多教師面對這樣的現實無疑會感到痛苦且無奈,對待工作也從最初的全心付出變得日益拖沓懈怠。很多教師數年如一日使用一套教案,教學水平停滯不前。而現行教育體制下教師的職稱評聘機制也有諸多不合理之處,一方面,大量年輕教師由于名額限制,得不到職稱晉升機會,很容易挫傷工作積極性;另一方面,已經評上高級教師的教師往往因為達到職稱頂點而逐漸淡化進取欲望,最終陷入固步自封的怪圈。針對這一問題,很多地區嘗試多種方式的職稱改革,但從實際效果來看收效甚微。絕大多數教師首先屬于普通人的群體,物質待遇偏低,又缺少晉升機會,很容易導致他們在專業化發展之路上動力不足。
其次,面對時代的不斷發展、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物質和精神的價值取向都在發生激烈的碰撞,很多源于社會的不良現象逐漸侵入我們的校園,教師自然也無法擺脫這些影響。應試教育模式往往只注重考分而忽略學生情智上的陶冶,而新的“讀書無用論”以及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不良思潮的侵襲更使現在的學生群體問題日益突出,往往讓老師的說教顯得蒼白無力。與過去相比,如今要糾正學生的錯誤行為,教師不得不花費幾倍的時間與精力,卻每每收效甚微。面對這樣的局面,我們的教師尤其是班主任老師常常要經受教育的挫敗感,進而失去教育學生的信心和勇氣。
再次,受教育體制制約,傳統教育觀念和手段已經滯后于當代青年學生的心理需求,這種教與學脫節的現象嚴重制約了課堂效率,并導致師生之間的相互不信任。教師感嘆“學生不好管”,學生譏嘲“老師太古板”,傳統教育中那種師生水乳交融的和諧氛圍難以重現,大量“失敗的教育”或者“死氣沉沉的課堂”讓老師和學生都對未來感到迷茫。
教師的工作繁復、瑣碎,在日復一日的重復過程中,原本就很容易產生疲憊、厭倦的心理。上述種種因素的影響,更可能致使許多教師產生嚴重的職業倦怠感。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從2002到2012年間連續十年對北京市數千名中小學教師進行跟蹤調查,結果顯示:北京市80%以上的的中小學教師對自己的工作現狀不滿意,75%以上的中小學教師希望自己改行,工作環境和待遇都位居全國前列的大都市尚且如此,其他地方可想而知。
所以,如何消除職業倦怠感,并且保有長久的工作熱情和創造欲望,就成為擺在全體教師和教育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課題。在學校管理的層面上,我們黃島區第五中學近年來努力營造學習氛圍,幫助教師克服職業倦怠,有效地提升了教師的職業技能并改善了教師的職業心態。
圖書漂流,構建“書香校園”
一個不善于學習的教師往往陷于固步自封的尷尬境地,也更容易因為外部環境的影響滋生負面情緒。怎樣引導教師自覺學習,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和教育教學方法呢?
山東省教育廳從2008年開始全面推行素質教育,通過課程減負和課堂減負,把時間還給學生,同時讓教師有自由思考和創造的空間。學校順應這種變化,提出構建“書香校園”的倡議,并購買了大量教育教學書籍,用于教師的專業培訓。怎樣讓這批書籍發揮它們應有的作用呢?單純把書籍發到教師手中,很可能被束之高閣。學校經過慎重考慮,決定采取“圖書漂流”的方式,即一本圖書先交給一位教師閱讀,一個月之后這位教師連同自己的讀書心得交給下一位教師。這樣,一本圖書一年內至少有8位教師閱讀,一位教師一年至少閱讀6-10本書籍。學校還定期舉辦讀書交流會,讓老師上臺推介自己閱讀的圖書。例如,一位老師在閱讀完李吉林老師的《情境教育的詩篇》一書之后,寫下了以下心得,為同事們省卻了許多尋找優秀專業書籍的功夫:“李老師對于情境課程提出了五點明確的操作要義:以‘美’為境界;以‘思’為核心;以‘情’為紐帶;以‘兒童活動’為途徑(此處若面向中學生,則說成‘學生活動’更為合理);以‘周圍世界’為源泉。如果課堂教學磨合到更高的境界,那么教學就應該是優美和諧的,擁有飽滿的思想和情感的——我應該慶幸,雖然在情境教學的摸索過程中走了很多彎路,但我的終極思想和李老師是一致的。”
教師在專注于閱讀和學習的過程中心靈會趨向安寧,經歷了幾年的“圖書漂流”活動,學校的人文氛圍更加濃厚,師生關系也更加和諧。一個最為鮮明的變化就是——老師們在面對那些習慣和性格有待矯正的后進學生時,能夠保持一種悅納的心態。疾風暴雨般的批評被心平氣和的交流代替,傳統的居高臨下的說教、訓誡讓位于平等的交流與座談,在這種情境之下,教師的觀點更加容易被學生接受。當師生關系進入了這樣一種圓融和諧的狀態,也就意味著教師的教學藝術進入了更高的境界。
專家引領,研修促進專業成長
山東省從2008年啟動高中教師暑期遠程全員培訓,從剛開始的教材培訓到后來的教法培訓,再到最新的教育教學技術手段培訓,對于教師的專業化發展,確實不無助益。每年10天左右的網上遠程研修,老師們通過觀看專家授課視頻、課下研討、在線討論、完成研修作業等手段,感受頭腦風暴,提升了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但同時,參加研修的教師每每也有意猶未盡和隔靴搔癢之感,因為全省數萬教師同時在線,專家不可能隨時解答每個學員的疑問。老師們雖在研修中積累了許多反思與心得,但因缺乏深厚的理論功底和廣闊的理論視野,往往不能及時領會、消化專家們提供的教育教學方法,以致部分老師在研修過后反而感到益發困惑與茫然。
有鑒于此,從2013年開始,學校決定為老師們創造機會,與教育專家進行近距離交流對話,學校通過與華東師范大學繼續教育學院聯系,組織部分教師赴上海接受知名專家的現場指導。在培訓的過程中,很多本來模糊的概念豁然開朗。以“思維導圖”為例,以前很多老師的理解就是“知識框架”或者“概念延伸”,通過思維可視化教育專家劉濯源研究員的現場分析,老師們才明白“思維導圖”是思維可視化教學的一種具體操作方式,它注重的是用圖示技術把思考過程和思考方法呈現出來,讓我們的思維過程變得“可視”,從而有效提高信息加工和信息傳遞的效能。
在資深心理咨詢師陳默老師的講座《減輕壓力提高教師職業生涯心理素養》中,老師們和陳默老師面對面交流了教育學生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典型問題,陳默老師引導大家如何調適自己的心靈,克服不良情緒,以及如何避免與學生的正面對抗,根據學生的不同人格特點糾正他們的不當言行。很多實例生動典型,老師們紛紛表示,一名優秀教師,就應該是一名心理學專家。
為期一周的“新課堂、新理念、新評價”高級研修班經歷,引發了教師教學經驗和教育前沿理論的碰撞,促進了教師對于課堂教學變革的深刻反思,激發了老師們接受新生教學觀念和創造性開展教學的欲望,為自身的專業成長注入了活力。
鑒于專家引領所取得的良好效果,學校還計劃用三年時間,完成全校一線教師的全員高端培訓,并把這種培訓機制納入學校長期發展規劃,以幫助教師樹立終身學習觀念,讓教師的教育思想時刻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課題研究,強化學術氛圍
2012年4月13日,中國教育學會“十二五”規劃課題“‘導學式自主合作學習’課堂教學模式研究”開題儀式在五中隆重舉行,這是學校在充分學習昌樂二中“271課堂教學模式”帶給課堂的巨大變化之后,經過兩年研究積淀的結果。初次感受昌樂二中的“271課堂教學模式”,老師們都感到非常震撼。把更多的時間交給學生,讓學生討論展示,教師只是點撥指導,這樣能保證教學質量么?事實證明,這種教學模式不僅沒有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反而讓學生擁有了更多自主掌控的時間與空間,在研討辯論展示的過程中,學生的自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組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掌控局面的能力都能得到有效鍛煉。三年下來,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提高相對傳統教育體制下的學習來說成效顯著。
針對學校生源特點,學校鼓勵老師們大膽嘗試,把“271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思想的精髓即“把課堂還給學生”貫徹到自己的教學中去。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老師們欣喜地發現,學生們敢于表達自己的觀點了,課堂氣氛也更加生動活潑。學生們的正面回應同樣調動起老師們的研究熱情,所以國家級教育課題“‘導學式自主合作學習’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落戶黃島區五中便成了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為了增強成效,學校把課題分解成多個子課題,成立了多個研究小組,并聘請《當代教育科學》編輯室主任張斌博士進行指導,引領老師們如何在教學中滲透課題研究的思想。物理和化學兩門以實驗教學為基礎的學科效果更加明顯,在小組合作探究的模式下,通過“問題導入——合作探究——情境突破——成果展示”的學習思路,學生找到了開啟自己思維方式的金鑰匙,課堂呈現方式變得多姿多彩。在化學組負責的子課題“學生展示的方式與途徑研究”當中,借助于學校多媒體教室“魔燈”網絡教育平臺,老師們嘗試了更加開放的交流與展示形式:在BBS留言板或者教師開放的聊天空間中,每個學生都可以把自己的思考充分展示出來,而不用擔心時間和空間問題,這樣就為豐富課堂的層次提供了無限可能。同時,新穎的教學形式也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和參與熱情,在這類課堂上,即使最不善言辭的同學也不吝表達自己的觀點,課堂參與度和教學達成度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層次。
通過分解子課題,學校所有一線教師都要承擔適量的課題任務,并在教學中深入研究,這極大地增強了學校的學術研討氛圍。思維的碰撞凝聚成智慧的結晶,一批有質量的教育教學論文開始逐漸成型,老師們的作品也開始在《中學化學教學參考》《山東教育》《師道》《中小學教學研究》《中國教育報》《中國教師報》等知名報刊雜志發表。課題研究的效應反哺教師的專業成長,近年來,我校教師頻頻在各級優質課比賽中嶄露頭角,多位教師榮獲青島市優秀教師、教學能手稱號。老師們切切實實地感受到了課題研究帶來的益處。
終身學習是教師的職業生命之源,一旦停止了學習,所謂專業成長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所以學校要為教師搭建平臺、調配資源,讓教師把終身學習從一種自發的萌芽意識轉化成一種自覺的職業習慣,這樣,學校發展也必將因為教師的職業成長進入良性發展的軌道。
(作者單位:山東青島市黃島區第五中學)
責任編輯 黃佳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