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供應商作為供應鏈中重要的環節,它的內部績效表現己經成為企業面對的共性和關鍵問題。有效的供應鏈管理與績效評價是供應鏈管理過程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有效地管理供應鏈就必須對供應鏈項目績效進行評估。從供應鏈內部角度構建集成化供應鏈項目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初步構建績效評價模型,并運用層次分析法和模糊綜合評價法對供應鏈績效進行評價。
關鍵詞: 集成化供應鏈; 績效評價; 層次分析法; 模糊綜合評價法
中圖分類號: TN710?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373X(2015)03?0108?04
Study of internal performance evaluation based on integrated supply chain
SHANG Li, WANG Ai?jun, Lü Yu?hui
(1. Business College, Hehai University, Nanjing 211100, China; 2. Yancheng Postal Express Logistics, Yancheng 224000, China;
3.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zhou 215011, China)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link in the supply chain, Suppliers’ inner performance has become a common and key problem in the face of enterprises. The effectiv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re the impartible important part in the process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This study tries to construct an integrated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 index system from the internal side of supply chain. A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odel was built preliminarily.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integrated supply chain was performed with AHP and FCE.
Keywords: integrated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HP; FCE
1 問題的提出
多年來,國內外許多專家和學者通過對供應鏈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問題的研究,分別提出了自己的觀點。Roger教授認為評價供應鏈整體績效的最重要的手段是顧客服務質量,并從:有形體的外在績效、響應速度、服務態度、可信性、可靠性、安全性、可接近性、能力、溝通能力、理解顧客能力等十個方面設計了評價指標;宋玉濤從核心企業、業務流程、財務、客戶和環境等五個方面建立了集成化供應鏈項目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該評價模型與平衡記分卡的框架結構相近,二者共同關注的重點績效都是顧客、財務和業務流程。萬貞則從顧客滿意、業務流程、財務狀況、核心能力等四個方面入手,構建了集成化供應鏈項目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隨著管理思想的不斷發展,供應鏈績效評價也在不斷改善,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在評價指標的選取上,雖然以財務成本或顧客滿意為基礎,但是仍不全面,忽略了環境保護、社會責任等重要指標。評價數據主要來源于財務報表,在時間上存在滯后性,并且側重于事后評價,不能對供應鏈運作績效進行實時評價和分析,不能反映供應鏈運營的實時情況。同時,對供應鏈績效評價所采用的方法各有利弊,并且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沒能較好地解決供應鏈績效評價的動態、實時性問題。
目前學術界對集成化供應鏈績效評價的理論研究還比較分散,還沒有形成系統的理論,集成化供應鏈績效評價方法的研究相對來說要更少一些。由于篇幅關系,只對目前供應鏈績效評價中較為典型、先進的方法作簡要介紹。
在集成化供應鏈管理中,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企業承受著來自內部和外部的風險,必須對供應鏈績效進行客觀的評價,才能使資源實現最大化利用。但目前關于供應鏈績效評價的項目研究多為理論分析,缺乏比較具體可行的系統分析方法,這顯然不利于管理理論在企業供應鏈管理中的實際應用。因此,建立科學可行的集成化供應鏈績效評價方法和模型,對于我國實施集成化供應鏈管理的企業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 集成化供應鏈及網絡模型
供應鏈一詞來源于英文的Supply Chain,目前尚未形成統一的定義,許多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出發給出了不同的定義。國家標準(GB/T18354?2006)明確了供應鏈的定義,供應鏈是指“物流交通過程中,涉及將產品或服務提供給最終用戶所形成的網鏈結構”。結合供應鏈和“集成”的特點,我們認為:供應鏈是圍繞核心企業,通過對資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的控制,從原材料采購開始,通過生產活動制成中間產品直至最終產品,最后由分銷網絡把產品或服務送到消費者手中的將供應商、制造商、銷售商、直至最終消費者連成一個整體的功能網鏈結構。
所謂集成化供應鏈,是指供應鏈上的所有企業為了實現共同的目標而結合成一個“虛擬組織”,組織內的所有成員通過信息的共享、物流和資金等方面的合作與協調,最終實現組織目標。集成化供應鏈的網絡模型,如圖1所示。
3 集成化供應鏈管理及結構模型
對于供應鏈管理,學術界有許多不同的定義,如有效用戶反應、快速反應等等。在研究分析國內外學者對供應鏈管理定義的基礎上,我們認為:供應鏈管理是指讓供應鏈從采購活動開始,直至滿足最終客戶需求的所有過程,包括物流、工作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等均能高效地運作,以最少的成本把產品及時、準確地送到最終客戶的手上。
集成化供應鏈管理,是指供應鏈中的節點企業拋棄傳統的管理思想,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和管理方法將所有成員單位的采購、生產制造、銷售等業務有機地集成并優化運行,并把企業內部以及節點企業之間的各項業務看作一個整體功能過程而開發的供應鏈管理功能。集成化供應鏈通過對生產經營過程中的物流,管理過程中的信息流以及決策過程中的決策流進行有效地控制和協調,將企業內部和外部的各項業務有機地集成起來進行管理,達到整體最優目標,從而以一個有機整體的形式適應市場對企業提出的高質量、高柔性和低成本要求。
集成化供應鏈管理以同步化、集成化生產計劃為指導,以各種技術(如Internet)為支撐,圍繞供應、生產、物流、滿足需求來實施。集成化供應鏈管理主要涉及五個主要領域:需求、計劃、供應、物流和回流,如圖2所示。
圖2 集成化供應鏈管理涉及的領域
4 供應鏈內部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本文主要從內部進行評價。內部績效衡量主要是對供應鏈上的企業內部績效進行評價,其主要評價內容包括:財務及成本、產品競爭力、學習與創新能力、客戶服務、社會責任五個方面構成內部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1) 財務及成本
財務狀況是衡量企業經營與收益情況的客觀標準,是績效考核系統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本文認為集成化供應鏈的財務指標應側重于評價總資產的運營管理狀況,因此,選擇了銷售利潤率、總資產報酬率、資產收益率、總資產周轉率、資產保值增值率等五個指標。其中銷售利潤率、總資產報酬率、資產收益率三個指標反映了企業擁有的使現金流量為正的能力,以及為股東創造可觀的投資回報的能力。總資產周轉率、資產保值增值率指標反映了企業對現有資產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率。
成本指標可以由人力成本、資產成本和物流成本等指標來反映,我國企業的供應鏈成本主要包括以上三個方面,而且在物流成本的構成中,庫存成本和運輸成本占據著極大的比例。其中,人力成本是管理成本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業的管理效率的高低,資產成本則反映了企業的資產在產品價格構成中的比重,物流成本指標反映了企業的物流管理水平。
(2) 產品競爭力
產品競爭力反映了企業的產品在市場上所具有的競爭優勢,可以通過產品的質量、價格和市場占有三個指標反映。
產品質量可以通過產品合格率和產品退貨率兩個方面進行評價,產品價格可以通過同比平均價格優勢和平均單品促銷頻率兩個指標進行評價。市場占有指標反映了企業的競爭實力,體現了企業在市場上的競爭地位,主要包括市場占有率和銷售市場覆蓋率兩個指標。
(3) 學習與創新能力
學習與創新能力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來源,主要分為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兩個方面。員工的學習能力可以從員工培訓總人時增長率和員工建議增長率兩個角度加以衡量,創新能力可以通過研發資金投入比率、新產品銷售收入比率和新技術采用率等三個指標反映。
(4) 客戶服務
顧客服務指標主要衡量供應鏈內部企業滿足用戶或下游企業需求的能力,主要是對柔性和交貨的可靠性進行評價。柔性可以具體分為產品柔性、時間柔性和數量柔性,交貨的可靠性具體可采用交貨準確率、準時交貨率、顧客抱怨率來反映。
(5) 社會責任
政府越來越強調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并不斷加強對企業環境績效和社會責任的評價。國家環保總局于2003年發布文件,要求上市公司建立環境績效評估指標體系,并提供了參考指標體系。雖然這些指標體系是針對上市企業設置的,但供應鏈由企業組成,因此可以借鑒這些指標,對供應鏈的環境績效進行評價。同時,企業作為社會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必定要對自己的經營活動等行為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除了承擔環境保護責任外,企業還要承擔為社會提供就業崗位的責任。因此,可以選擇單位資產就業率、能源消耗比率、有害物質生成率來評價企業的社會責任。
5 供應鏈內部績效評價方法
(1) 供應鏈績效評價方法的應用步驟
供應鏈績效評價方法的實施過程分為三個步驟:
第一步,根據已經建立的供應鏈績效評價指標體系,選取8~10名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成立專家評定小組,采用層次分析(AHP)確定各級指標的權重。
第二步,確定各個指標的隸屬度。對于定性指標,成立專家小組,根據認為指標為優、良、一般、較差、差的人數比率確定指標的隸屬度;對于定量指標,采用定量因素隸屬度的確定方法。
第三步,運用模糊綜合評價法計算出內部績效的評價結果值,計算該點到最佳績效值點的距離,即可比較得出供應鏈的績效評價結果。
(2) 算例
假設存在一個集成化供應鏈A,衡量它的績效水平。由于供應鏈運作數據的收集是一項繁瑣的工作,為了方便,本文直接引用文獻的隸屬度數據。但是,我們對數據進行了處理,四舍五入至小數點后一位小數,得到了供應鏈項目內部績效的模糊運算表,詳見表1。
由此可以逐步計算得出下列結果:
6 結 論
供應鏈作為一個企業的重要環節,注重點在于加大企業間的合作,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并努力將各個節點企業為共同的目標達成一個利益的整體。運用基于集成化供應鏈項目內部績效評價方法,可以根據計算結果比較兩條供應鏈的內部績效,幫助企業識別其與競爭對手的差距,以幫助企業采取措施,改善供應鏈的運作績效。總之,對供應商的管理依然是一項復雜而艱巨的工作,需要企業間通力合作才能夠達到供應鏈競爭力的最大化。
參考文獻
[1] 姜方桃.供應鏈整體績效評價的層次分析法[J].商場現代化,2006(19):53?56.
[2] 蘇曉丹,魏法杰.企業生產系統綜合評價的理論與方法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1999(1):91?95.
[3] 熊立,梁樑,王國華.層次分析法中數字標度的選擇與方法研究[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5(3):72?79.
[4] 宋玉濤.集成化供應鏈績效評價體系研究[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05.
[5] 萬貞.基于企業核心能力的供應鏈績效評價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2008.
[6] BHAGWAT Rajat, SHARMA Milind Kumar.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 balanced scorecard approach [J]. Computers Industrial Engineering, 2007 (53): 43?62.
[7] 林超.供應鏈績效的模糊綜合評價與Markov預測[J].科技信息,2011(11):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