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背后的那些事

蔣欣從小就顯露出表演天賦,并且非常愛演戲,9歲時因出演電視劇《墜子皇后》而成為一名童星。長大后的蔣欣,也曾出演多部電視劇,直到《后宮·甄嬛傳》中的華妃,讓她贏得了更多的關注與喜愛。這個出彩的角色,無疑成為蔣欣演藝生涯的轉折點。蔣欣很感恩多年來的積累,那些角色讓她成長,帶給她對人生的不同解讀,她因此更加懂得惜福,她覺得自己很幸運,也很幸福。
每一個角色都是蔣欣的心血,每一個角色都是唯一。所以,每一次角色殺青,蔣欣都會有一些感觸,畢竟全身心地投入劇中演繹過她們的悲喜,和每個角色都有過一段“相處”的時光。
談起角色,蔣欣說最心疼、最舍不得的還是華妃。“我真的太愛這個角色。華妃對愛的那份執著,讓人不得不為之動容。當深入地了解這個角色以后,你會發現自己根本恨不起她來。”在蔣欣看來,一個角色性格的形成,不僅僅是內因在起作用,外因同樣不可忽略。沒有人天生就是壞人,成長過程中,深受周遭環境和很多事件的影響。評價一個角色時,切記不要僅憑表面現象而一味地認定人性的善惡。

就像剛剛播完的電視劇《老農民》,蔣欣在其中扮演喬月一角。“《老農民》中喬月這個角色,開始我不是很認同她,覺得她太自私了,是只愛自己的那種人。后來,導演和我說,每一個時代都會造就特定的一種人群,喬月就屬于這類,從小吃苦吃得太多了,所以她怕了。后來慢慢從掩藏在這個角色背后的故事去解讀這個人物,我也開始理解她和同情她了。”喬月這個角色需要從青年演到老年,角色不僅年齡跨度大,還有時代背景的大變遷,對于沒有生活在那個年代的人來說,要想演好那個時代的角色,學會從身邊人那里獲取信息是非常重要的。“進組后,我會問一些老演員,那個年代的生活方式和為人處世的方式,然后對那個年代有一個更全面的了解,慢慢進行分析和揣度,這樣有助于更好地詮釋這個角色。”
在蔣欣眼中從來沒有小角色,每個角色都有自己的故事。她從不以角色輕重調整自己的工作狀態。“編劇寫出的每一個角色都有他存在的道理和意義,而我要做的就是盡自己的全力去詮釋好這個角色,讓觀眾即使隔著屏幕,也能感受到人物的魅力。我會帶著這份執著走到演不動的那天,這是我的堅持,它讓我感到滿足和幸福。”
蔣欣已經塑造過很多成功的角色,得到了越來越多觀眾的喜愛。那么在蔣欣心目中,今后最想嘗試怎樣類型的角色呢?對于這個問題,蔣欣先是神秘一笑,然后非常堅定地說:“我最希望演慈禧。大家對慈禧已經有了一個刻板印象,一提起她,仿佛就是‘不喜歡’三個字。很少有人去深入探究她背后的故事,我想演一個不一樣的慈禧,把她的另一面展現出來。人們已經習慣了她的可惡之處,而我想讓觀眾看到她也有可憐的一面。把那個讓她‘變惡’的原因找出來,更全面地展現這個角色。”
父母的笑容是最大的幸福
當年紀尚輕的蔣欣告訴父母要來北京做一名“北漂”,追逐自己的夢想時,父母給了她最大的支持。為了更好地照顧蔣欣,父母決定跟隨蔣欣一起從老家來到北京。每每提到這些,蔣欣都很感謝父母當時的支持。同時,蔣欣也是一個懂得知足和感恩的人,她覺得幸福就是陪在父母身邊,讓他們高興,這些就足夠了。
一有空閑,蔣欣就喜歡在家里多陪陪父母,他們由衷的笑容是她最大的成就和幸福。都說女兒是父母的小棉襖,蔣欣這個窩心的小棉襖也曾經親手給父母織過圍巾,讓父母十分感動。圍著女兒親手織的圍巾,再寒冷的冬季,心也是暖的,因為那一針一線里有女兒的心意和祝福。
“因為工作忙碌,在家里陪父母都成了奢侈,所以休息時,我都會格外珍惜在父母身邊的每一個時刻。”在蔣欣看來,多陪陪家人比什么都強,與家人在一起無疑是最幸福、最溫暖的。“愛他們就行動起來,讓他們感受到你的愛。”同時,蔣欣覺得關愛父母不僅是物質上的給予,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陪伴。父母的健康和快樂是蔣欣最珍視的幸福。

吃貨的美好世界
美食,那可是蔣欣的最愛,川菜和湘菜是她最念念不忘的。在蔣欣眼中,無論是高檔餐廳,還是街邊小店,只要是美食,都擋不住她探尋的腳步。而隱藏于深巷之中的美食,更是深受蔣欣推崇。“很多美味其實都是藏在深巷之中的,只有當地人才最清楚,所以每去一個地方,便會向當地的同事打聽哪里有好吃的,只要有機會,一定會去品嘗一番。談美食,我可以說兩天都沒問題的!”
有一次去臺灣,工作到很晚,她卻依然興致盎然地去士林夜市品嘗正宗的臺灣小吃,還秉承“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精神發微博“調戲”網友,讓很多人都只能對著屏幕“飽眼福”,蔣欣自己吃得不亦樂乎。
除了會品美食,蔣欣也是會“做”的,只不過拿手的菜不多,但嘗過的都說好。蔣欣頗為自豪地說:“我做的菜賣相可能不是那么出類拔萃,但是味道還是相當不錯的。比如酸辣土豆‘條’,為什么說是‘條’而不是‘絲’呢?因為刀工不好,切出來都是條形,不過炒出來的味道很可口,吃過的都很喜歡呢!另一道拿手菜是番茄雞蛋,這道菜比酸辣土豆‘條’更上一層樓,無論從賣相和口感那可都是相當不錯的。”
《HN》:作為演員,保持身材很重要,那么你對瘦身怎么看呢?
蔣欣:瘦身不等于減重,瘦身最重要的就是減脂塑形。曾經有一個健身教練對我說過,脂肪的體積約是肌肉體積的3倍,所以減肥不一定是體重下降,而是減脂后讓自己看起來更“精致”。記得有一段時間大家都說我瘦了,可是當時體重卻反而增加了,不過身體狀態卻非常好,很精神,有活力。
說到運動,我比較勤去健身房,做一些簡單的器械以及快走運動。同時,飲食上也比較注意,除了合理膳食外,我會偶爾空腹一天,排排毒。
在我的觀念里,身材好不是很瘦的那種狀態,我覺得只要健康,微胖也是不錯的。微胖是一種溫暖的體型,是一種生活態度,微胖也很美!
《HN》:你經常親力親為地活躍于公益活動的第一線,有什么感觸嗎?
蔣欣:我覺得公益不是簡簡單單地捐點錢和物就可以的,要親自去參與其中,你才知道它真正的意義在哪里。比如我曾經參加韓紅組織的百人援青公益活動,我們都是以身作則,親力親為地去做,有搬箱子的,有發放物品的,就像一名普通的志愿者一樣。當你深入到那些牧民中,才能深切地體會到他們的生活是多么的艱難,他們的醫療環境有多不好。親眼見到后,你才懂得該幫什么、該做什么。尤其看到那些孩子清澈的眼睛時,我更加堅定了信念。
同時,作為公眾人物親身參與到這些公益活動中去的時候,會把這種理念傳遞給更多的人,很多人也會因此加入到做公益的隊伍中來,提供更多的幫助。
《HN》:休閑時,你會追劇嗎?
蔣欣:我個人比較偏愛節奏快、情節緊湊的電影和劇集。我一直有在追美劇,美劇里我喜歡看《24小時》和《犯罪心理》。其實,追美劇真的很考驗“耐力”,一周就一集,而且隔三差五就停播,等劇的日子好難熬啊!有時候劇慌的時候真的很“慌”,相信追美劇的大家都懂!哈哈!
《HN》:個人的感情觀是怎樣的呢?
蔣欣:兩個人能在一起是緣分,而相處中最重要的則是頻率匹配,要相當的合拍才行。我說什么他能懂,他說什么我能懂,這樣在一起才輕松,而愛情不就是帶給人輕松快樂的嗎?如果兩個人沒有足夠的默契,仿佛生活在兩個世界,那相處一定不太容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