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談寫了不少,唯有這一篇最難寫,為啥,糾結!
作為一個當兵近三十年的老兵,對部隊我仍懷著初次踏進軍營時那份少女純真而熾熱的情感。當人問起職業時,我總是很自豪地說,我是名軍人。當有人對軍人輕慢時,我也會一掃平日的隨和,尖刻地回他兩句。每到部隊采訪,參觀了圖文并茂的史館,翻看了各種典型材料,聆聽了先進人物事跡報告會,我總是意猶未盡地說,如果方便,我還想去看看部隊,去看看戰士們的日常生活。為啥?作為軍人,既然我無緣在訓練場跟他們一起摸爬滾打,那至少,我經常能走進他們的生活,去近距離地傾聽他們心靈的脈搏。
我曾在潛艇艙室狹窄的空間里東碰西撞,曾坐在直升機里心驚膽戰地看著飛行員在20米的高度懸停,曾坐在主席臺上觀看過真槍實彈的演習,也曾吸著氧隨著汽車兵行走在海拔五千多米的唐古拉。按說,應當鍛造了軍人的鐵血氣質,換句話說,就是懂得軍人這個職業意味著什么。懂得能打仗,打勝仗,在和平時代,絕不僅僅只是一句口號。更應明白“參軍入伍把兵當 ,當兵為打仗。打仗就要打勝仗, 打勝才榮光”絕不僅僅是鼓舞士氣的歌詞,而切切實實是全軍將士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是流汗,流血,甚至獻出生命。
可當我21歲的侄子在軍校一次游泳課溺水而逝后,當我聽到某戰士跑五公里猝死時,當我發現一個新戰士望著燃燒著的鐵絲網閉上眼睛時,作為女性,作為母親,我的眼睛里充滿了淚水。作為軍人,我知道不該如此的脆弱。作為作家,我卻感到這是一個可以深挖的豐沛的領地。文學的意義,在于我們去探究任何可能發生的事,探究發生的事可能對當事人意味著何樣的心理向度。而這種向度越復雜越能彰顯出人性的深度和生命本真的意義。
為此,有了這篇小說,以此獻給我親愛的軍中朋友。同時,我還想說,在全軍將士為了強軍興軍推進實戰化訓練時,戰友們,我希望你們成為優秀軍人的同時,注意安全,活著,健康地活著,為了親人,為了愛人,為了祖國。
責任編輯" 楊獻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