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要列一個清單,巴布亞新幾內亞的吟歌大典一定可以作為人生一定要參加一次的文化盛宴而列入其中。9月在果洛卡,一年一會,寧靜的山地小城,一夜間充滿了野魅的張力,成千上萬的高地土著盛裝重彩,絡繹而來,歌聲嘹亮,日日舞蹈不知疲倦。
歌舞升平化千戈為玉帛
每年來參加吟歌大典的部落都有上百之多,700萬人的巴布亞新幾內亞,卻有800多種不同的語言,自石器時代便已存在的各個部落,獨居于偏遠之處,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曾經部落的紛爭,宛如每天的生活,反反復復。為了讓這些說著不同語言的部族,能歡樂地聚在一起,跳起相互能懂的舞蹈,就有了這場當地叫做SingSing Show的吟歌大典,從場場激烈的部落戰爭,到這場歡慶的吟歌大典,演繹出“化干戈為玉帛”的涵義。
吟歌大典一大早,卡車、中巴車滿載土著人歡天喜地而來。長矛和弓箭驕傲地從車窗里伸出來,羽毛和茅草擠滿車廂,盛裝的人們咧嘴大笑。萬事皆備,野魅山地的吟歌盛典就要拉開帷幕。隨著太陽升起,上百個部落的SingSing團隊,一個接一個穿過街道,匯集到中心會場。
男人用紅色、黃色、黑色和白色,都是最鮮明的顏料,在臉上涂出濃墨重彩,用華美的鳥羽制作頭盔,這些羽毛來自蒼鷹、鸚鵡和天堂烏。女人的裙子是草葦和樹葉編織出來的,身子用椰子油抹得光亮。光潔的貝殼、動物骨骼制成的項鏈和臂鐲等飾物是必不可少的,一切都源于身邊的自然所得,卻極富藝術氣息。
五花八門的舞蹈才是吟歌盛典的主角。氣勢磅礴的卡拉普舞動作雖然簡單,陣勢卻很強大。前面長布一塊,后面樹葉一簇,抖動起來異常有韻味;求偶舞,是要坐著跳的,靠著上半身和頭的擺動,加上擊掌的聲音,極富韻律;火舞,那真的是要頭頂著一爐火苗來跳的。
尋找百年相傳的文化符號
上百個部落混雜在一起,其樂融融,看得人眼花繚亂。可當地人卻很清楚紅白臉譜,披著巨大樹葉的是埃米爾族人;黃臉譜,頭戴巨大帽子的是胡利族人,他們的帽子居然是頭發做成的;那些骷髏當然是欽布族人;黃泥身子偏偏長了張黑油臉的,是瓦惹瓦利族。
打扮有繁不勝繁的,還有極簡風格的,來自西賽皮克的奧克斯人,除了隨意涂了些黃色和黑色外,幾乎是完全裸露的。他們住在靠近印尼邊境的地方。他們最吸引我的是直接套在男性生殖器上的葫蘆瓜殼(Koteca),乍看像牛角,色澤金黃,彎曲如號角。一名男子大方地告訴我,這葫蘆形狀已千變萬化,如果喜歡,還能刻精美的花紋上去,“就像你們的衣服那樣,你喜歡美麗的花朵,也有人喜歡漂亮的小烏。”
外人最容易辨認的應當是阿薩羅的泥人部落,頭頂碩大的泥面具,全身涂滿了灰白的泥土,手指套著削尖的竹枝,忽左忽右,一板一眼地以緩慢的步伐前進。傳說在之前的部落戰爭中,阿薩羅人成年男性全部陣亡,等他們的孩子們長大之后復仇,這種詭異的打扮被敵人視為鬼魔幽靈復生,嚇得魂飛魄散,不戰而敗,阿薩羅就成為了新的贏家。這些獨特的文化符號,就這樣記錄下了吟歌大典的過去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