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的溫度始于指尖
當代日本似乎是時尚、科技、風韻和小清新的代名詞。但是千百年來,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日本人都自覺堅守傳承著民族傳統,小心翼翼地呵護著日式傳統文化。我用手機漫游日本,在每一個美好的細節中觸摸日本的溫度。
只要一顆初心和一部手機
…
奈良是古代日本文明的發源地,1300年前模仿中國長安的布局,在這里興建了當時的首都——平城京。奈良擁有眾多的古寺神社和歷史文物,享有“社寺之都”的稱號,作為鑒真大師東渡的居所,和中國有著深厚的淵源。今天奈良的活招牌是城市中放養的一群群小鹿,它們聚集在奈良公園和山野之間,與人友好相處,是奈良最為吸引人的地方。很多游客早已拿起準備好的長槍短炮,我瞧瞧手里的手機,沒了長焦,有些沒了底氣。
奈良的鹿雖然都是野生放養的,但是天性溫順,我試探著一邊拍照一邊慢慢接近它們。路邊會有很多賣“鹿餅“的小攤,等游客付完錢,拿了餅,鹿群會伸長脖子圍上來,調皮的小鹿甚至開始歪著腦袋琢磨我手里的”相機“。于是這些閑散在寺院各處的小鹿,以及它們和游客和諧共存的畫面被我一一定格在了手機里。著名戰地記者卡帕曾經說過,如果照片拍得不夠好,那是因為你離得不夠近。我在拿著手機盡量靠近這些活潑可愛的小東西時,這句話突然從腦子里蹦了出來,手機的小巧、便攜、隱蔽,或許給了我們一個再靠近一步的機會。
拍完小鹿,自然也要順道參觀位于奈良的兩座世界文化遺產,東大寺和春日大社。有著世界最大木結構建筑之稱的東大寺主殿華麗巍峨,香火旺盛。手機等效35mm的鏡頭正好能把雄偉的殿堂外景收入畫框,再巧妙地帶入前景的焚香客,一張脫俗的到此游照信手拈來。兩位穿著日本傳統服飾的女子,游走在紅漆黑瓦的春日大社旬,更是為照片增添了抹流動的色彩。
和風撫過靜謐的畫面
…
第二日早起,空氣的清透和陽光的充沛讓我始料不及。清水寺始建于8世紀,經歷過數次被毀,現在的建筑為江戶初期興建的,是世界文化遺產。清水寺建于音羽山上,全名為音羽山清水寺,最大的看點是懸空的清水舞臺,可以眺望京都的街道。這里也是京都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放眼望去,全是三五結伴的游客。金紅色的清水寺在秋葉的襯托下格外醒目,像是要努力燃燒一樣。一路拾階而上,紅葉掩映,清水寺建在山上的制高點處,俯瞰京都的感覺很美妙,近處是日本古都街道游人如織,遠處是群山環繞紅葉參差。透過顏色深淺不的紅葉,我盡量避開擁擠的游客,尋找安靜而富有層次感的畫面,讓人物置身于自然中,或許靜謐才是本該屬于清水寺的面目。
下午的京都塔一游略顯乏味,或許是見慣了上海的高樓,鋼筋水泥的城市景觀無法打動我的鏡頭。倒是偶然闖入畫面中的兩名涂脂抹粉的歌舞伎讓我打起了精神。原來,花見小路才是衹園地區的精華所在,兩旁林立著高級料理亭和藝伎們的表演茶屋,路燈設立成有花街風情的燈籠樣式。夜晚華燈初上時,影影綽綽之旬仿佛能瞥見舞伎們的倩影。雖然手機拍攝不用考慮對焦和參數設置,只管大膽構圖抓怕。可是在這樣的光線下已經非常吃力,手機中留下的是帶著朦朧美感的邂逅。
聆聽盎然的內斂之美
…
被雨水打濕的金閣寺,色彩來得尤為猛烈。紅葉拼命落了一地,仿佛要給這寺廟穿上一件火紅的袈裟。如果能夠巧妙地利用金閣寺在湖面上的倒影,用手機拍攝出大片并不困難。
秋季的日本天氣變化尤為明顯,剛剛還下著陣雨的天空突然放晴,把握住轉瞬即逝的機會,在其他游客還在手忙腳亂的轉換相機設置,大呼小叫美景不長時,我早已將抹掛在金閣寺山間的彩虹納入鏡中。彩虹色彩很淡,用手機自帶的調整軟件稍微加大反差,增大可視性后發布到社交平臺,引來點贊無數。繞道金閣寺背后,別放過任何逆光拍攝的機會,陽光透過樹葉紅得發亮,一只金黃色的鳳凰躍躍欲試,巧妙地讓部分眩光穿過手機鏡頭,更能為畫面增添份質感。
流經京都市內西部的桂川河兩岸帶都被稱為嵐山,從古老的平安時代(794~1185年)起就是觀賞紅葉的風景名勝,其美麗的景致曾被眾多文人墨客賦詩傳誦。這里地處京都外國,外地游客不多,本地情侶倒是不少。這些或牽手或騎車或劃船或散步的年輕人便成了我理所當然的拍攝對象。
熟悉日本文化的人都知道,日本人注重隱私,性格隱忍,因此在路上隨便對著陌生人拍照是并不容易的事情。適當的交涉和善意的微笑也可以幫助拍攝,但是有時想拍攝更自然的狀態可以靜音拍攝避免打擾他人。畢竟嵐山景色再美,如果沒有人在畫面也顯得單調而缺乏靈氣。一陣大風吹過,河邊的撐傘老人慌忙追趕掉落的雨傘,一名身著毛衣頭頂毛線帽的喂烏老人轉身避開飛起的鴿群,都為整個秋日帶來絲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