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的話題來自《裝修情報》主編在我朋友圈的建議。最近我在整理設計自己的家,雖然我的工作是為業主做室內設計,天天與裝修設計打交道,明年我又要開始設計自己的新家了,時隔上次裝修已經過了11年。微信朋友圈中我感慨“不想設計自己的家,真想找個同事來幫我設計一下。”,我想這個話題作為待裝修業主都很有興趣知道,為什么設計師都不喜歡設計的家?自己的俗話說:木匠家的凳子是三條腿的,裁縫家的孩子是露屁股的,醫生家的病是沒人治的。設計師也有自己的困惑與尷尬,槽點還是很多的。
這些年做的室內設計還真不少,曾笑言除了火葬場沒有做過其他該做的都做了一遍,公寓別墅、新里洋房、自建房改建、商場食肆、酒店辦公、浴場桑拿、連蔬菜批發市場以及寺廟都有做過。而一如前面所說準備設計自己家的時候卻顯得一臉茫然。其實想想也蠻有意思的,幾個同事家裝修都是相互著在做設計。曾經有一個同事夫妻雙方都是室內設計師,為了新家裝修爭得不可開交,而后一直裁定讓我代勞。另一個同事直接報了個預算,而后瀟瀟灑灑連工地都沒去看一眼。更有同事自己家別墅裝修,從測量到施工圖都是大家一起群策群力,就連選材也是大家推薦的。回想我上一次裝修是在11年前,由于工作繁忙,只量了個房現場定了個布局,而后就沒怎么去畫圖。工地現場不告急催材料都不愿意往工地現場跑。這次想想明年要裝修,為了能早點入住,房子沒到手我已經測量完畢早早開始設計了。事無巨細都預先想了起來,可謂操心不少。然并卵,我一樣陷入到糾結之中去了。
看得太多,反而沒有了想法
從業十多載做過的房子無數,見識的風格也不少。也是因為看得太多了,往往無法下筆。在設計師骨子里都住著一個高冷喜歡極簡的靈魂,這是讀書時的“烙印”:少即是多,裝飾就是罪惡。“色彩、光影、質感、形態、空間曠奧度”這些無不需要高度的統一和簡練。對于設計師來不容的一點點雜質,說個實話床頭掛個結婚照也會被自己鄙視。而平時的工作又讓我對各種裝飾元素都癡迷。喜歡簡單干凈的廚房同樣我也接受老上海裝飾風格的壁爐。向往中式的院子還喜歡西式的家具。信息量夠大,要合理配伍并相互不沖突,真心是難的。想想索性不理,交給同事做選擇或許更好。
對細節要求過高
趁著工作機會向專業從事櫥柜設計以及水處理設計的朋友探討自己的要求。基本是沒有人愿意搭理。也因為平時工作接觸的多,我問的關于櫥柜的問題讓我同學回了一句:“你這案子沒法做。”為何?我提出了鞋柜的儲藏數量要求,并希望用鞋柜拉籃來增加儲藏面積,還希望鞋柜設置通風孔以及安裝在鞋柜下方的用于干鞋器的插座。簡簡單單的一個鞋柜在使用上的細節有十多項,也難怪他聽著就了。關于廚房,我想放置洗碗機、蒸箱、烤箱,臺面插座我要帶開關以便以后電飯煲微波爐等長久使用還要求多增加抽屜。至于水槽的燈我都希望單獨設計。再談談水處理,前置、凈水、軟水、熱水循環我都想要,還希望洗衣槽有熱水供應。怎么來的這么多細節要求,這些其實都是日常案子中接觸到的遺憾,給業主建議的時候未必愿意采納,而裝完都會有遺憾。那么真不想在自己家里再發生一遍了。
對造價要求過高
天天看裝修,其實都明白這不是一個省錢省心的事情。做到了自己家里總希望造價上有所控制。不是不明白一分錢一分貨,而是太明白一分錢一分貨了。就拿定做板式家具的柜板來說,只要業主預算夠,我一定會建議廚柜箱體板采用實木多層板,因為這樣的板材上鉸鏈時間長門板不易下墜,比刨花板更耐用。當然國產的實木多層板價格也與進口的刨花板持平了。明年的裝修緣于自己對造價的限制,我只能割愛不少。把所有定制板式家具畫出圖后做了分析,哪些是柜門長久需要開合的?哪些是季度性儲藏才會開合的。分類后把一些常用的板式家具采用實木多層板做箱體,而不常用的則采用國產刨花板做箱體,并計算損耗。瓷磚也是同理,為了整個造價的拆分,廚房墻磚采用了色調單一但物美價廉的玻化磚放棄了色澤靈動的仿古磚。希望通過這些分析和調整把原來高昂的造價進行控制。
設計思路成為慣性,沒有驚喜感
于我而言做完選材畫完施工圖,不需要模擬的電腦效果圖就能知道最終的裝修效果,這是長期經驗累積的。當然也正因為如此,其實于我來說并沒有太多的驚喜感。平面也是如此,專業既讓你養成了專業的態度又令你有了固有思維。仿佛很多東西都有著無形的界限在制約著你。太多理性的思維讓整個設計來的太有習慣性,空間也好、色彩也好都沒有了期待完工的興奮,就像是在重復自己的工作。這時候真心希望同事來設計我的家,雖然一起工作但在設計思路上每人都有自己的觀點。就哪平面布置來說,幾人各排了一個平面而我發現同事的設計比我的設計看來更為靈動,空間的利用高了(當然裝修的造價也高了很多)。
當然所有的問題都有答案,就在兩周前我同事提議我讓我帶著太太一起逛建材家居市場,了解下她的需求。就好像帶著業主一起做個初步的選材打樣,在這個過程中我才發現作為一個設計師在思考自己家設計的問題上與我太太的想法是截然不同的。都說設計師是感性的,但在家這個問題上,或許女性才是感性的。她喜歡大大的衣帽間,喜歡舒舒服服的衛生間,希望各種各樣的瓷磚腰線和花磚,喜歡有著歐式帷幔的窗簾。很多在我看來不實惠不值得的家居建材她都喜歡。于是乎所有的矛盾都迎刃而解,原來這些哪些的造價不重要,原來這些哪些的細節不重要,原來這些哪些的風格融合也不重要。設計是要解決問題?那解決什么樣的問題呢?上周與《裝修情報》陳總聊天,他告訴我住宅裝飾設計其實應該是感性多于理性的一個工作。裝修的最終目的是有一個心理感受舒適的家,它不是物理性的,這是個非常微妙的過程。并沒有絕對的好與不好,只有使用者喜歡與否。去筑造一個家與做一個設計當中還是有著很大的區別。特別是家其實是屬于女主人的地盤,把它明晰了物化了未必就一定是個有溫度的“家”了。在這其中我的憂慮擔心也找到了更好的注釋,因為重視也因為緊張。設計師是實現“家”的助手,而不是主角。這樣想來其實這個案子我還是可以一如往常的案子一樣去完成的。
期待我明年的新家,更感謝理解一直在背后對我工作默默支持的太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