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為了分析解決7腔23注相對論速調管模擬過程中出現的收集極電子回流現象,解析該現象產生的物理原因,這里利用CHIPIC軟件從收集極結構、輸出腔距離收集極長度、聚集磁場強度三個方面研究其參數與電子回流量的關系。通過多次模擬實驗得到以下結論:收集極入口處及其內表面緊貼電子運動軌跡時,回流減小;輸出腔距離收集極長度L>12 mm時,回流隨L減小而減小,L=12 mm時, 回流量達到最小值,L<12 mm后,回流又逐漸增加;從輸出腔下游開始沿z向逐步降低聚集磁場強度,回流現象減弱。最后根據以上分析選擇適合的參數,對整管進行模擬,電子注電壓為28 kV,總電流43 A,輸入信號功率61 W,頻率5.6 GHz,獲得功率為346.5 kW,平均效率約28.8%,增益37.54 dB的穩定輸出信號,且無反射電子回流。證明在保證輸出信號增益與效率的前提下,該方法成功抑制了速調管收集極回流現象。
關鍵詞: 速調管; 電子回流; 收集極; 回流抑制
中圖分類號: TN62?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373X(2015)04?0114?04
0 引 言
多注速調管是一種高功率、高效率、高增益的微波功率放大器件。近年來,其發展非常迅速,已廣泛應用于國防科研及民用發展中。但由于多注速調管中電子束流強度大,常常會引發收集極處電子回流現象,導致速調管工作不穩定[1]。電子回流原因有兩點,一是二次電子或者電子碰撞管壁形成反射電子回流進互作用區[2];二是大量低能電子存在于收集極入口處,電子發散較慢或者空間電位下降,形成虛陰極引起回流[3]。文獻[2]通過縮短輸出腔間隙來減小回流,文獻[3]通過改變收集極長度來抑制回流。實驗證明,減小輸出腔長度會降低輸出功率;改變收集極長度能減小回流,但不能完全消除回流。本文研究由虛陰極引起的電子回流,并且利用仿真軟件CHIPIC進行模擬,通過改變收集極結構參數、調整外加磁場,在輸出增益不減的條件下,有效抑制了多注速調管收集極電子回流現象。
1 速調管收集極電子回流現象的出現與影響
為了研究電子回流現象及其原因,對一個7腔,23注C波段速調管(見圖1)進行整管模擬,整個模擬時間為30 ns。模擬過程中,收集極入口處出現了電子大量群聚、回流的現象。如圖2(b)所示,輸出腔位于z軸145~154 mm間,收集極入口位于166 mm處。電子注電壓28 kV,總電流43 A,輸入頻率為5.6 GHz的信號,在超過6 ns后,電子在收集極入口處大量群聚(見圖2(b)),168 ms處動量突降至趨于0(見圖2(a)),動量Pz小于0的部分電子從收集極入口以震蕩形式沿-z方向移動,最終到達發射端。圖2(b)中間通道內的電子注即部分回流電子。從輸出能量圖可以看出,能量輸出趨于0(見圖3(a)),輸出頻譜含高次模(見圖3(b)),該速調管已不能正常工作。
2 電子回流現象原理分析
為了進一步研究電子回流產生原理,在圖1基礎上分段觀察電子在輸出腔到收集極入口處運動情況(見圖4)。電子經過輸出腔時,動能大量轉換成高頻微波能量,以實現信號的放大。經過前6個諧振腔的速度調制,電子已分為快電子和慢電子[4]。在輸出腔高頻激勵下,大量快慢電子被耦合出動能成為低能電子,導致等效電子注電壓降低[2],出現虛陰極現象。速度趨于0的低能電子與更多電子聚合,在收集極入口處進一步群聚(見圖4),使得電子密度增加,空間電荷力強度增大。同時,原作用于高頻互作用段的聚焦磁場[6]在收集極入口處突降為0,使得收集極處的電子瞬間失去磁場力來克服空間電荷力,加大了電子在收集極入口處的無序發散和相互碰撞,從圖2(a)中存在大量Pz<0的電子可知,部分電子在空間電荷力作用下產生-z方向速度矢量,反向運動到互作用區,在互作用區受到聚焦磁場作用,產生速度調制,回流到陰極發射端,這就是由于存在大量低能電子[5],收集極入口處電子注電壓降低和電子無法快速發散產生虛陰極,引起回流的原因。其次,收集極入口處結構的突變,也加劇了空間電位下降形成虛陰極[4],導致電子返流(見圖5)[3]。
3 速調管電子回流抑制方案研究
從回流現象的原理分析中可以看出,降低收集極入口處電勢突降,減小電子空間電荷力,使電子在收集極入口處快速有序地發散是解決電子回流的關鍵。本節分別從改變收集極結構、調整收集極離輸出腔間距、選取適合的聚焦磁場三方面聯動解決電子回流現象。
首先,由于電子在收集極的運動軌跡呈弧型散開狀(見圖5),收集極入口處采用瓶頸式結構有助于減緩電勢突降的影響[6],收集極內表面貼合電子運動軌跡,能有效迅速地吸收發散的電子。令收集極內表面坡度斜率為:
[K=LyLz]
實驗得到不同斜率下,電子回流程度不同,見表1。從表1中可知選取坡度效率為0.146的收集極結構最合適。
其次,改變收集極離輸出腔距離。令L為輸出腔中點至收集極入口處距離(見圖6)。根據L的變化,觀察回流現象的變化發現,實驗得到當L=12 mm時,電子回流量最小。
最后,調整互作用段恒定的靜態聚焦磁場,在輸出腔到收集極入口處呈拋物線型降低(見圖7),逐步減小該段電子注受磁場力的作用,便于電子有序地發散。
根據上述3種方法,設計了一款長度168 ms,最大半徑25.5 ms,入口處半徑14.5 ms并呈頸瓶式結構的收集極,該收集極入口距輸出腔12 ms。輸出腔下游段的互作用區半徑13.9 ms。從150 ms到162 ms,磁場從0.3 T逐漸減少到0 T。對整管(見圖8)進行模擬,電子注電壓為28 kV,電子注電流43 A,在頻率5.6 GHz、功率50 W的輸入信號激勵下,輸出平均功率346.5 kW,平均效率約為28.8%,增益38.4 dB的高頻信號(如圖9,圖10所示),有效地抑制了回流現象(如圖11,圖12),獲得了穩定的增益。
4 結 論
本文利用CHIPIC軟件模擬7腔23注速調管,觀察了電子回流過程中電子動量、空間相位等變化,驗證了低能電子、虛陰極的產生導致電子回流的理論,分析了速調管收集極結構,輸出腔距收集極長度及聚集磁場參數對抑制回流現象的作用。
最后,采用內表面斜率為0.146,距離輸出腔12 ms,入口為瓶頸式的收集極結構,電壓28 kV,總電流43 A的電子注在輸入頻率為5.6 GHz,輸入功率61 W的信號激勵下,獲得輸出功率為346.5 kW,平均效率約為28.8%,增益37.54 dB的穩定高頻信號,實現了信號的放大,并且多余電子在收集極被吸收。進一步加深了對速調管工作原理的認識,加強了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陳永東,謝鴻全,李正紅,等.電子回流相對論速調管穩定工作的影響[J].強激光與粒子束,2013,25(7):1770?1774.
[2] 丁耀根.大功率速調管設計制造和應用[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10.
[3] FANG Zhi?gao, FUKUDA S, YAMAGUCHI S, et al. Simulation of returning electrons from a klystron collector [J]. Physics, 2000,2: 1?3.
[4] NGUYEN K T, ABE D K, PERSHING D E, et al. High?power four?cavity s?band multiple?beam klystron design [J]. IEEE Transactions on Plasma Science, 2004, 32(3): 111?120.
[5] ROYBAL W T, CARLSTEN B E, TALLERICO P J. Dynamics of retrograde electrons returning from the output cavity in klystrons [J]. IEEE Transactions on Electron Devices, 2006, 53(8): 10?17.
[6] 周祖圣,田雙敏,董東.高功率速調管聚焦磁場設計研究[J].強激光與粒子束,2006,18(8):1337?1340.
[7] 金華松,劉斯亮,邱冬冬.UCB速調管調諧方法研究[J].現代電子技術,2012,35(21):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