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位瑞士專家說,想暢玩提契諾,住在貝林佐納最方便。于是,在貝林佐納落了腳。從瑞士腹地穿越阿爾卑斯山一路南下,抵達貝林佐納時,感覺有些不同了。走出火車站,陽光變得熱烈燦爛,樓房變得多彩,每扇落地窗都有密密的百葉窗,意大利文出現在商店餐館的門口,儼然一派南歐風光。是的,這里是瑞士的意大利語區,離意大利很近了。
扼守山谷數百年的城堡
貝林佐納是提契諾州的首府,自古以來也是兵家必爭之地。它扼守著阿爾卑斯山南麓的提契諾山谷,這里是圣哥達山口、圣貝爾納爾迪諾和魯克瑪諾三大山口的南出入口,無論是從阿爾卑斯山南下意大利還是從意大利向北挺進山區,貝林佐納是必經之路。羅馬人在公元1世紀時就意識到這一地理位置對軍事防御的重要作用,于是在貝林佐納建造了一座城堡。古羅馬時期,貝林佐納作為一條非常重要防線的相關記錄,可以追溯到公元590年。至中世紀,防御工事就發展成為連綿穩固的壁壘。1516年,貝林佐納成為瑞土聯邦的一部分。
直到今天,三座高聳的城堡依然是貝林佐納的重要標志。位于山腳、山間與山頂的格朗德(GastelGrande)、蒙特貝羅(Casgello di Montebello)和薩索·科爾巴洛(Castello di Sasso Corbaro)城堡,以及防衛墻和集鎮,于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這一城堡防御工事是阿爾卑斯地區中世紀防御建筑最重要的例子之一,由堡壘群組成。最古老最堅固的城堡——獨特雙塔風格的卡斯特爾格朗德城堡,據說建于13世紀,不過根據文字記載,它是在6世紀建筑的基礎上重建的。據考古學家們的挖掘發現,其歷史還可追溯至公元4世紀左右。該城堡坐落在一座石峰上,俯瞰整個提契諾山谷。一排排雉堞整齊的防御墻從城堡向外延伸,保護著古鎮并阻隔穿越山谷的通道。蒙特貝羅城堡與堡壘連為一體,而薩索科爾巴洛城堡則矗立在其他堡壘東南方向一塊孤立的巖石上,位于山頂的最高處,是一座獨立的城堡。每個城堡都各自設立了考古博物館、歷史博物館以及美術館。
自古以來,提契諾地區的建筑師和石匠都非常有名,因為這里石材豐富而木材缺乏。城堡和城里的許多建筑,完全由石塊砌成,毫無裝飾和粉刷,有些屋頂甚至只是一片片頁巖石鋪成。石材本身的形狀和紋理,加上歲月的風吹雨打,令人感覺這些建筑已經融入了貝林佐納的地理、氣候之中,與那些色彩鮮艷的意大利式街道和窗戶,早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無法分辨了。每年春天,蒙特貝羅城堡會舉辦為期三天的中世紀表演“石中劍”,穿插著表演、歷史再現等諸多活動,在高高的城堡映襯下,有時空穿梭感。
販賣中世紀的老城市集
與這些經過風雨飄搖的城堡一起留存下來的,還有貝林佐納著名的集市。集市只在周六舉辦,是這一帶居民日常生活中的大事。
老城的中心便是教堂、教堂前的廣場,以及那些從教堂散開去的鋪著石塊的步行道,自行車、手推車或拖著拉桿箱經過,都會發出很大的聲響。每周六上午8點左右,山谷里的人們帶著自產的物品,早早地到這里擺開攤位,開始了熱鬧的集市,向人們展現中世紀時這里曾經的景象。與瑞士北部其他地區的集市相比,這里的物品與意大利集市相差無幾了。許多蔬菜瓜果、意大利面、葡萄酒,夾雜著意大利語的交談,飄散著橄欖油和奶酪的香味。五顏六色的蔬果與街道上淺淺深深的建筑顏色顯得極為搭調。當地人在這里采購生活物品,約朋友聊天,集市旁邊那些墻壁上有許多浮雕的咖啡館和餐館里,坐滿了來逛集市的人們,桌椅延伸到人行道和廣場,喧鬧的氣氛總要到午餐后方散。
與城堡那種肅穆、嚴整的氣氛相比,貝林佐納留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位于古城中心的市政廳。這個市政廳與瑞士其他地方的非常不同,不大,卻有一個大大的庭院,赭紅色的石磚鋪地,中間用白色石塊劃出八條直線,向庭院中心匯聚。南阿爾卑斯的陽光灑在赭紅石塊上,顯得格外明媚。圍繞著中庭的是三層樓房的長廊,用一道道紅磚拱券相連,拱券下放著一盆盆與陽光同樣明媚的紅色石楠。長廊內,在與拱券相應的位置上,畫著一幅幅半圓的壁畫,勾勒出這座城市的過往時光。寬敞的長廊、寬敞的樓梯以及整潔的中瘥,這個整體并不非常大的建筑內,處處透露出從容閑適,陽光熱烈,身處其中,切切實實地感受到:這里已經是南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