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愛沙尼亞的時候是毛毛雨,在愛沙尼亞首都塔林的時候還是毛毛雨,走的時候依然還是毛毛雨。毛毛雨中的愛沙尼亞依然很美,包括老城的多種風格錯雜的建筑、很舒服的咖啡館、綠中帶黃的樹林、別致莊重的東正教堂。塔林提供的本地菜主要有豬蹄髈、土豆、牛排與魚,就做法來說并不特別印象深刻,而菜單上的野豬肉、鹿肉甚至熊肉倒是顯示出這里的菜有些自己的特點。餐廳在老城分布得挺多,有些餐廳的服務員還會穿著古代服飾招徠顧客。倒是這里的咖啡館里的咖啡還比較正宗。在老城中心的四方廣場,白天與晚上都圍繞著不少餐廳、酒吧與咖啡館,只是大部分餐廳晚上10點廚師就下班了。
我們在塔林抽空去國家劇院看了本地改編的歌劇《卡門》,看的人真不少,我們買到的票幾乎已經是最后的了,最有意思的是該歌劇本地化改變以后整個變成了一個以鄉村游擊隊+愛情故事的悲劇版本,就表演本身來說還真不錯。從觀看歌劇的積極性與長排的花店半夜還燈火通明地做買賣,可以看出塔林人的生活素質還是相當高的,走在路上的紅男綠女也很有氣質。
在波羅的海三國中,愛沙尼亞人的收入水平最高。愛沙尼亞的建筑風格與立陶宛和波蘭的最大區別在于色彩單一與本色,城市的色調比較樸素,我們住的酒店走廊與房間風格很工業感,房間號大大地標在門上,很有車間化的感覺。在這里的一個基本感覺就是大氣。
經常遇到酒喝多了的半醉與全醉的人,有些地方可以看到酒醉嘔吐物,據說這也是一個安全問題。我自己在花店前就遇到一個喝醉的老太太,很親熱地摸我的臉,讓人尷尬。塔林給我們另外一個印象就是貴,餐廳食物的價錢要高于拉脫維亞與立陶宛,一些商品的價格也偏高,比如我們看到一種壓堅果的小設備,這里就是拉脫維亞3倍的價錢。網上看到說,塔林的司機不是很老實,果然一到塔林與就遇到這位意大利裔的司機在計價器上做手腳,好在同行的博士做出拍他車號的動作,司機才乖乖地把多收的錢退了。
在塔林的愛沙尼亞歷史博物館里,我們看到這個國家的地理史相當長,但是歷經丹麥、瑞典、德國、俄國人的來回殖民、侵占、控制與折騰,真正是本族人掌控的歷史大約也就是40來年而已。作為這樣的歷史的結果,愛沙尼亞的文化體現著多元文化影響的特點,這表現在建筑、食物與風土人情上。今天作為歐盟成員國,愛沙尼亞的文化與經濟正在而且會進一步向西看與歐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