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幕下無吃不歡 麥兜
布里斯班
曾經有人開玩笑說,如果要拍舌尖上的澳洲,大概從第一集到最后一集都是魚和薯條。靠著海的布里斯班,每一家西餐廳的菜譜上絕對有一道魚和薯條。雖然澳洲人粗糙的昧蕾讓我這個資深吃貨略感不滿,好在布里斯班悠閑從容的生活節奏和風景撫慰了我的心,更有熱鬧且內容豐富的Eat Street讓夜晚時光變得光芒四射。
逛吃逛吃白天的布里斯班有點甜
布里斯班市沿河而建,蜿蜒的河流穿過繁華的市區走向郁郁蔥蔥的叢林。袋鼠角在河的旁靜靜地望著故事橋,布里斯班的清晨就從河上的第一縷陽光開始了。
布里斯班的早市總是讓人流連忘返,老奶奶的手工制品,來自古典英國的破舊瓷器還有剛從自家院子摘下的新鮮蔬菜,都會讓你覺得忍痛犧牲周末早上的睡眠是值得的。想象一下,太陽剛剛升起的早上,坐在船上看著布里斯班河沿途的美景,吹著河風去趕集,真是悠哉游哉。
靠近市區的Westend是布里斯班最著名的早市,如果你偷懶來得晚些,那些新鮮便宜的蔬菜很有可能就只剩下幾根枯黃的菜葉。如果你是個文藝小青年,還沒走進以柴米油鹽為主旋律的家庭生活,可以到這里來買幾個手工做的娃娃,淘幾個英國老舊的皇室瓷器,再看看隱藏在民間藝術家的畫作,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喜歡釣魚的人會在早上驅車趕往赤壁(RedCliff),架起魚竿之后就開始靜坐。坐不住的人可以選擇去附近的集市逛逛。印度修眉、泰式按摩、神秘的塔羅牌算命,每一個嘗試一遍過后那邊的魚也已經上鉤了,從兜里掏出鹽,再找個電燒烤爐,一頓新鮮又健康的早午餐就輕松搞定了n值得提的是,因為布里斯班人民癡迷戶外活動,所以基本上每個大型公園海灘娛樂場所都會備有免費燒烤爐,很是貼心實惠。
拯救味蕾 夜艷吃貨一條街
也許是白天的布里斯班太過溫柔嫻靜,當夜幕降臨的時候,一切似乎都變得有聲有色起來。EatStreet也改早上的寧靜變得熱鬧起來。Eat Street本來是布里斯班河上的個貨柜碼頭,年輕的澳洲小伙子不滿于布里斯班單調的夜生活,就把它買下改造成了個國際美食大集市,名字起的也是相當簡潔明了Eat Street(吃街)!廢棄的集裝箱拿來給店家做鋪面,地上鋪上柔軟的假草皮,頂棚掛滿彩燈,巨大的“Eat”招牌豎立在街邊,沖著吃貨們無聲吶喊,錯過會后悔如果你懷有顆熱愛美食的心,那你定要來這里。
相比早市,夜市美食明顯要豐富得多。EatStreet集合了各國的美食,正宗的意大利披薩、來自北海道的刺身、土耳其卷餅烤肉、法國馬卡龍,還有澳洲驚悚美食袋鼠肉和鱷魚肉,讓人眼花繚亂,真是“足不出街,吃遍全球”。
刺身的嫩滑極大滿足了我在澳洲被摧殘的味蕾,感動落淚的同時也更加注意控制自己的購買量,希望每家都能品嘗—下。我的精挑細選再次證明了澳洲人的不挑剔,走到攤位上,隨便瞅眼,“雞肉串?好,來10串”。當地人的興趣點似乎集中在跳舞上——Eat Street不僅是吃貨街,還是當地人的“廣場舞”舞臺。年輕的西班牙女郎穿著金色比基尼踩著鼓點跳得熱情洋溢,后面跟著媽媽帶著不滿周歲的寶寶,還有平時特別正經嚴肅的澳洲白領大叔起扭來扭去,場面極其搞笑。澳洲人是“音樂無國界”的忠實擁躉,不管是哪國音樂聲響起,腳板就癢,不跳舞步不舒服。
飯后甜點是澳洲人不可缺少的食物,冰淇淋攤位、果汁攤位、咖啡攤位還有甜甜圈攤位總是人滿為患。澳洲人嗜甜真的到了定程度,我的朋友Christina說吃飯沒有甜食,她一整天都不會快樂!到了澳洲,希望您能謹慎購買甜品,因為真是甜起來不要牙!在澳洲,巧克力永遠是最實惠最愛打折的,因為每個人都離不開它。
河風吹過,夜色下的布里斯班寧靜而溫柔,小丑帶著吉他快樂地唱著,沒有煩惱的澳洲年輕人坐在集裝箱的側面談情說愛。有人說愛上個人然后愛上一座城,當初為了那個人留在布里斯班,從匆匆過客變成長居人口,也漸漸融入這座城市。當你厭倦了所在城市的喧鬧,受夠了每天路上的擁堵,也許,你該來這里看看,寧靜的熱鬧,優雅的活潑會讓你愛上布里斯班,不舍得離開。
異鄉城,疏離與歸屬 邱于真
紐約
紐約,這個眾人皆曉的城市,無論有沒有拜訪過,每個人都會對她有不一樣的印象。她像一位變幻莫測的個性女子,你永遠無法預測她的下一個面貌會是怎樣。居住在紐約雖已超過10個寒暑。但這個城市每天都能帶給我不同的驚喜,讓我有微笑與驚嘆的理由。有人把紐約比喻為文化大熔爐,但我覺得她更像是沙拉,不同人選擇不同的食材去添加,無論如何調配。它都能成為一盤口味獨特又美味的沙拉。多元文化里尋找自己那一縷
對于在高雄出生、臺北長大、日本短居,現在在紐約居住的我來說,從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是一次次旅行還是一種生活,有時自己也會難以分辨。這種疏離與歸屬的感覺,來到紐約后更加凸顯,也是我在紐約的生活里時時會出現的一種輪回。紐約多元化的環境像顆水晶球般變幻莫測,激起我的好奇心,也讓我忘卻離家的疏遠感。但與此同時,也是因為沉浸于不同的多元文化中,更感受到一種似是而非的孤獨。
紐約常帶給我時空地點交錯之感,有部分是因為這個城市多族群聚居的原因,在這里幾乎可以吃到任何一個國家的美食。城市的面積有限,居住人口卻越來越多,所以常常看到族群居住地域相連的狀態。神奇的是,即使如此,大家也都相安無事,有時甚至還會串串門子。
時有嘴饞想吃家鄉菜的時候,便會約上朋友去下城的唐人街,出地鐵站走幾步路,就開始有中文招牌進入視野,賣水果蔬菜的攤販的中文叫賣聲此起彼伏。在這里,可以毫無顧忌暢快地說中文,甚至說中文有時還能得到更親切的服務,感覺就像身處家鄉。但過了條街,迎面而來的則是綠紅白三色國旗,小碎石地兩旁的戶外咖啡廳及餐廳里,桌上擺滿了紅酒、面包,飄來的陣陣Espresso咖啡味,瞬時又把我帶到了意大利。
有“小日本”稱號的東村(East Village),由于臨近紐約大學,是我念書時經常拜訪的地方。現在雖已畢業,但東村那東西方極度融合的氛圍還是讓我念念不忘,時常回去走走。從圣馬可坊街(St.MarksPlace)走去,會看到從披薩店慢慢轉換成一間間日本餐廳林立的場景,近來更有許多珍珠奶茶店進駐,街上還有許多黑頭發、說著中文的華人,頓時覺得自己是走在臺北或上海的路上,只是去家附近的餐館吃個飯而已。但隨后迎面而來的群刺青鼻環說著英語的大學生,以及從二手衣店走出來的西裝筆挺的華爾街人士,又無情地把我帶回身處異鄉的現實中。
紐約城的美國夢
當初來紐約,只是單純因為想來念書,原本的計劃是讀完碩士便回國,但人生是各種意外驚喜的結合,原本讀電影和傳播學的我,因為遇到一位畫廊老板而開啟了我的攝影生涯,并不知不覺地在紐約居住下來。
在一個城市待久了,難免會有疲乏厭倦的時刻。我仍記得有多少次心中下定決心要搬離紐約,但每次作完決定后,總又開始發現紐約的好,以及對于紐約的一種依賴與不舍。最讓我感到不舍的就是這個城市的自由氛圍,這種自由不只來自于身體,更是來自心靈。因為是移民城市,紐約的每個人對于外來文化的包容力都特別強。也正是因為每個人都是外來人,所以其實也并沒有外來人之說。正因如此,許多人將紐約視為他們實現美國夢的麥加。我亦是如此。
每隔段時間,我都會起個大早,從曼哈頓坐渡輪去離島。并沒有特別的原因,只因為在渡輪上短短的15分鐘里,能看到紐約的縮影,看到那個純凈、沒有任何綴飾的紐約。渡輪上載滿了兩岸往來的通勤者、觀光客,還有跟我樣,欣賞著離島那座紐約的地標——自由女神像如何守護這個城市的冥想者。從渡輪上遙望著這座雕像,瞬間好像坐上時光機,將我帶回到400年前,看著成千上萬遠渡重洋來到紐約的新移民,他們離鄉背井,抱著對美好生活的想象來到這片新大陸。在這個“所有事情都有可能發生(Everythinq is possible)”的城市,我們相信只要努力,工作勤奮,
定能實現美國夢。但是,我們是否真的是在朝向美國夢前進,還是切都只是模糊的幻覺罷了?
就這樣想著,渡輪不知不覺已經靠岸,廣播正在通知乘客們下船。而我心中的疑問,也像這渡輪樣,暫時靠岸,等待下次的起航。
一座城市不變的花園情懷 王熊貓
基督城
2010年和2011年新西蘭基督城及周邊地區遭受了地震,一年時間內大大小小的地震和余震加起來過了萬次。地震徹底改變了這座城市,有的人因此不得不離開,有的人還在駐守。4年里,雖然偶爾還會見到滿目瘡痍的建筑,但每一天的變化都讓這座城日新月異地重生著,積極樂觀的人們更讓它充滿生機和活力。
二手的物件,一手的幸福
10年前剛到基督城,感覺這里的人不如國內城市的一個小區多,除了藍天白云、沒有垃圾的街道跟國內的大不一樣,幾乎沒有“國外”的感覺,更因為沒有高樓林立的街區,讓我感覺如同到了農村。那時候的周末,商店全都大門緊閉,街上偶爾能看到兩輛車,安靜得可怕。待著待著,才慢慢適應了這種安靜和悠閑,并漸漸愛上了這座城。行走,曬太陽,發呆,是生活的全部。
都說基督城是除英國之外最像英國的城市,因為當地有很多公園和私家花園,家家戶戶都會栽種樹木,養花育草,所以這里有“上帝的后花園”之稱。然而2011年2月的場大地震,無情地摧毀了這座到處是哥特式老教堂的城,讓很多同胞長眠于此。而我不得不接受至少15年之內沒有CBD這個東西存在了。不過,這又有什么關系呢?這里本來也不是什么購物天堂。作為“上帝的后花園”,人們更熱衷于繼續建設自己的小花園。基督城,還是那座如花園般的城。
這里買東西雖然不如歐美新潮,不如東南亞便宜,但趁著周末扎進跳蚤市場,可以享受到淘日物件的昔日情懷。新西蘭人很會“廢物利用”,無論貧窮與富貴,他們都不介意二手物件。基督城跳蚤市場僅周日開放半天,在這個二手集市里,數百種貨物應有盡有老唱片、二手書、舊衣服、玩具和家居用品,甚至打理后院和修車的小工具都可以在這里找到。價格有高有低,想買個皇家古瓷之類的高級物件,也可以來這里淘一淘。市場上還有人賣自產的水果、蔬菜、植物、蜂蜜和各式各樣的果醬、調料、面包、鮮花等等。這些都是超市買不到的手工貨。只要天氣好,就會有很多來市場里擺攤兒和閑逛的人。除了購物,市場里各國的小吃也不少,
家老小,買一點兒國際小食圍坐在草地上,聽著也許不知道在唱什么的樂隊彈唱,就是幸福。
南半球的海風里有花香
New Brighton Beach和Sumner Beach是城里人以最低成本獲得最大快樂的好去處。與想象中不同的是,這里沒有金色或是細白的沙灘,也沒有怪異的巖石,相反,兩個海灘的沙子顏色都很深,但這卻絲毫不影響大家對吹海風、曬太陽、沖浪的興致。大大小小的孩子可以用他們的玩具在沙灘上玩耍一整天,慵懶的父母在陪玩的間隙會溜去喝杯咖啡,與陌生人聊聊天。
1997年完工的New Briqhton pier全長只有300米,卻是唯一座能“走到海里”的水泥棧橋。人們喜歡在橋的盡頭釣魚、釣螃蟹。不過,大家都是嚴格按照漁農處的要求,尺寸不合適的魚類全部放回海里,自覺地保護生態環境。
幾乎所有去New Brighton Beach的人都不會錯過那座像帆船的建筑物,這里有特別值得
去的圖書館。二樓落地窗的位置是一排觀海的單人沙發,每個沙發旁邊還有副耳機。坐在這里,拿本書,戴上耳機,聽著古典音樂,面朝大海。
Sumner Beach周圍住的人家相對比較富裕,山上的房子各有特色,或古典或現代。這里還有一座基督城最老、也是當時唯一座地區電影院Hollywood Cinema,它于1938年開業,至今仍在營業,里面的裝修還保持著過去的風格。對于喜歡復古文藝風的人來說,在Sumner Beach戲完水、逗完小狗之后,可以買上一只甜筒,坐下來看一場小眾電影。
逛逛海灘,遛遛公園,基督城的主旋律便是如此的閑情逸致。基督城植物園稱得上是當地人逛公園的首選之地。為了紀念維多利亞女王的大兒子艾伯特·愛德華王子與丹麥亞歷山德拉公主成婚而建造的基督城植物園里繁花似錦,它擁有10座風格各異的附屬花園,其中有近萬種當地和海外的植物品種。250多種嬌艷芬芳的玫瑰品種,令這片玫瑰園長年姹紫嫣紅、暗香浮動。在北半球的寒冬季節、南半球的溫暖季節里,在基督城聽海風、聞花香,才算得上是正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