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越雨林融入支那云海
SEA DF CLOUDS
清晨6點不到,暗夜依然沒有從天際飄移開去,我們坐上一輛SUV,一頭鉆進濃重的霧色中。10分鐘后車子就開出盈江縣城,車速加到近百公里,車燈打出,只能照到前方六七十米遠。而且很快,直行的公路就變成彎繞的盤山路,由汽車兵復員的司機老弟仍然以“沖鋒陷陣”的節奏開奔大娘山。
黑魃魃的山梁被我們一個個甩到車后,只能由叢叢剪影中感受植被的茂密。一路上,拉冒、芒弄、下卡、魯洛、營盤、芒章、姐坎、盞西……這樣頗具異域感的地名讓人有種發現的新奇,這些地方大多為傣族聚居。在近兩個小時里,我們始終在霧靄中疾行,偶爾在路邊看到買賣新鮮菜肉的村民,而且似乎有更濃厚的霧氣壓將過來,盡管天已大亮,本該旭日東升。我不禁擔心,今天起早趕赴的云海之約還會否如愿?
盈江縣地處喜馬拉雅橫斷山余脈,大娘山是橫斷山最西一列山地,我們正是沿著大盈江的上游檳榔江的河谷地帶,漸漸趨近這座山勢峭拔高峻、最高海拔3400米的區域。如果要旅行整個大娘山,那至少需要三四天的時間。大娘山同二娘山并肩聳峙,巖壑千尋,像中緬邊境線上一道屏風式巨大壁壘,冷杉、紅豆杉、云杉、楠木、橡木、香樟、木蓮花等珍稀林木間雜生長,蒼莽濃密。這樣的莽莽橫斷,豈是浮光掠影即可探訪二三的。盈江縣做旅游推廣的李姐都還沒有機會深入大娘山腹地,這次同行也是興奮異常,雖然我們這次只來得及領略大娘山的精華之一——支那云海。
支那是離盈江縣城最遠的一個鄉,近百公里的山路,我們開車走了近3個小時。鄉政府大院夾在兩山間的一塊平壩上,和鄉民的莊稼地、菜園相鄰,不遠處還有一處貌似被棄用的奘房。天空還是霧蒙蒙的,鄉政府的龔干事卻高興地對我們說來得正好——等帶我們到達觀景坡時,恰能夠捕捉到最壯觀的云海景象。
其實,我們當時已經是身處云海而不知了。壩子海拔低,濃霧自然沉淀于此,當我們繼續驅車往一側山里開,濃霧漸淡,視線盡頭的榕樹枝椏在乳白的云霧里面忽隱忽現,宛若仙境。陽光的金線開始刺破霧氣投射下來。車子停到半山坡,要視線最佳,還得爬一段鋪滿陳年樹葉、松樹叢生的坡地。爬到位,似乎只在5分鐘之間,天地就換了。回望壩子,潔白云海已經翻滾著覆蓋了整片田野、村落,四圍的油綠山野擁著那一簇簇涌動的天界云海,樹尖一會隱沒一會露出,日光粲然,南側的山巒層疊出水墨畫的景象,東側則群山如黛,并不斷有云霧瀑布般漫過山頭,促動云海緩緩向西潮涌過去。
支那云海是大娘山一大盛景,秋冬最是完美,因夜間氣溫低,壩子上聚集的水汽到清晨開始蒸騰聚攏成濃重的云山霧海,9點半到11點左右,爬到四周任何一處高地,都可以用眼睛、用鏡頭定格這凡間與天界的美景。
走近詩意的“詩蜜娃底”
GRASSY MARSHLAND
很難想象,德宏這樣地處云南西南、與緬甸接壤的熱帶亞熱帶地區,竟然可以見到壯觀的高山草甸。
這片天藍草綠、漫坡牛馬的高山草甸叫“詩蜜娃底”,一個雋美而富有詩意的名字,它所在的蘇典鄉多居傈僳族,詩蜜娃底傈僳語的意思就是美麗的黃草壩。見到它的時候,大片草地已經開始被秋意染黃,地勢起伏,小河穿流而過,凹陷處汪著大大小小的水坑,典型的草甸沼澤。黃草壩海拔1600多米,地勢和緩起伏。這里曾是2800多畝的原始老林,經過歷史的變遷和歲月的磨礪,形成了今天美麗奇特的高山草甸。
不同于其他典型高原草甸的一馬平川,以及極少灌木、喬木的景象,黃草壩不僅有地毯樣的低矮草甸,更有茂盛林木,它們間雜生長,形成特有的生態群落,比如小河兩岸就是百年奇樹,再比如高山櫟樹,它20米的高度和兩人抱的樹干特別突出,說明它與草甸、灌木等可以很好地共生共長。縱目遠眺丘陵山包,像涂上綠色油彩的油畫。
當夕陽余暉、紫紅晚霞相繼映照著黃草壩,它就宛若大地調色板,呈現令人窒息的大氣磅礴的美。我們爬上一處立在山坡的木樓觀景臺,感受藍色天幕在黃草壩上逐漸降下,星月輝映,霧氣在山間飄蕩。坡下公路上,開著大燈駛過的汽車好似游龍,逐漸消失在遠方暮靄沉沉的地平線上。
濕地代表一個地方生態環境的優良。盈江舊城附近的香額湖濕地面積有一千多畝,中心水深5到6米,水源是地下涌泉,有泉眼12個,歷經千年而泉流不枯。香額湖的傣語是“弄姐告”。水面有荷葉,水邊有蘆葦,自然植被、水體生物以及農田、果林、野生飛禽相生相棲。湖邊濃密的林木中,棲息著數百只白鷺,隔一陣就呼地一下飛起,白羽在天空劃出純凈的弧線。生命如此相互依偎,除了美,還看得到感動。
據當地人講,其實早前香額湖濕地面積是現在的數倍,它周邊綿延到山根兒底下的稻田、菜園、果林原來都是濕地。生態意識在人口的增長壓力和土地換收入的政策下,被逐漸消解了,于是大片濕地如今被蠶食得都快成盆景景觀了。現在,香額湖濕地正在開發成旅游景區,可以乘竹筏游覽賞花、觀賞浮游生物、野生飛禽和游魚、漫步五彩小徑、湖邊垂釣以及觀賞民族歌舞。
暮色下,有兩條小船穿梭在荷塘里,撐船的鄉民還在勞作。人是景觀的決定者和改變者,香額湖濕地還有沒有機會恢復到原來的規模,讓盈江壩子更保留一分原生態的和諧,而不僅僅是成為開發的旅游項目。竹橋葦蕩間定格大盈江落日
SUNSET BY RIVER
觀賞大盈江落日,欣賞的人也成為風景的一部分。
盈江縣在橫斷山余脈的西南端,東北高,西南低,山脈、河流基本是從東北下西南的走向,大盈江是伊洛瓦底江上游的一條支流,發源于高黎貢山南麓,干流長113公里,在數百里雨林峽谷中穿行后來到盈江平原,進入壩子,流速減緩,江面開闊,遙遙數十里,晴天澄練,遠山隱約,林蔭染黛。兩岸是一望無垠的農田,簇簇大青樹如傘如蓋,茂盛的大榕樹吸足江水和養分生出一條條粗壯的氣根,竹樹環合的村寨點綴其間,江岸有數千里的鳳尾竹堤,江心的綠色小島時常露出水面。
大盈江日落是盈江自然景觀中最經典最大氣最富詩意的一筆。紐約有曼哈頓懸日,盈江有蘆葦懸日。想象一下你眼前出現麥浪般擺蕩的排山倒海的白色蘆葦花,伴隨著時揚時沉的搖擺聲,日頭在它的映襯下緩緩沉落,直至變成“蛋黃”,隱匿到江面以下,你的視覺、聽覺、甚至嗅覺感官都會大受觸動。
拉賀練大橋是從大盈江東岸回盈江縣城平原鎮的必經之路,江面寬闊,站在橋上西觀日落,可以視角更高,視野更開闊,江邊綠洲、田野、江心小島、江上撐竹筏捕魚的、岸邊釣魚人,都可以收入眼底。云水悠悠處,偶見一葉竹筏蕩舟漂搖。
如果想將蘆葦花和落日同時收入鏡頭,哪里最好?很簡單,拉賀練大橋西南大概3公里遠的江面上,架設著近百米長的竹橋,這是江兩岸鄉民為方便通行、做買賣而自建的,從這里望夕陽西下,有葦蕩,有美女。當地人本事大,挑著兩個大扁擔一溜煙就過了橋,甚至在橋上開輕便摩托車都如履平地,其實,橋下的江水并不平緩,無時無刻不在奔騰西行。夕陽下,竹橋就像一條金鏈,逆光拍橋,又能用橋體的剪影襯托出落日的輝煌。踩著吱嘎作響的竹橋走到另一頭,就是大片的蘆葦蕩,一人多高的蘆葦開著蘆花,黃色的葦桿呼應橙紅色的夕陽,連帶過橋的姑娘小伙、橋下的竹排、拋撒漁網的漁夫,畫面生動醉人。
傍晚,趕完擺的村民陸陸續續結伴回家,無論是大盈江,還是江霞落日,抑或是漫野的蘆葦,這里所有的美麗、豐盈,都是他們尋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他們祖祖輩輩就是伴著江水江風過日子,從江水獲取資源,在江畔談戀愛、娶新娘。
太陽完全落下了,一直伴著我們在江邊拍攝的幾個傣族姑娘小伙,一邊互相打趣大笑,一邊走向江灘,然后,竟動作劃一地跳起舞來。真是天生的舞蹈家。
領略大盈江旖旎風光的地方還有一處,在縣城東部的允燕山。允燕山是盈江縣城的制高點,環顧四望,東面錦峰翠嶺,膠林蔥蘢;居高臨下向西遠眺,山簇嶺嶂一抹羅黛,萬頃盈江壩子竹拂云蕩,日漫空綠。竹林深處,一泱大盈江水匹練蜿蜒,似接似斷,時隱時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