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路行駛在彩云間的路程之后,我悄悄溜進了佛祖的后花園,看到山谷間狹長開闊的金色壩子。如畫的阿昌族古老村寨和草坡曠野上佛教、道教合一的神奇廟宇。
一路走在彩云間
ROAD
清晨8點,我們從芒市驅車前往戶撒。前一夜下了雨,空氣濕潤,快要擰出水來。沿著320國道我們一路行駛,沿路都是層巒的山脈,公路依著山勢盤旋起伏,路旁是典型的亞熱帶植物,高大茂密,一層層的綠色由淺入深,吸飽了水氣,更加飽滿濃郁。
一路并沒有見到太多人和車輛,偶爾路過些摩托,身著漢式服飾的傣族青年載著身著竹筒裙的傣族婦女,手里抱著竹簍,放著些食物之類的物品,當我們把照相機對準他們時,側身坐在摩托車后座的婦女害羞得抿著嘴笑起來。翻過一座一座的山,視野開始變得開闊起來,狹長平闊的田野間,黃綠相間,散落著些磚瓦房屋,這便是戶撒壩子了。經過這片田野,路邊開始出現越來越多低矮的房屋,我們的目的地芒旦寨便在不遠處了。
芒旦寨從清朝年間就已經存在,至今只有42戶居民,其中阿昌族占全村總人口的95%。村口,一條石板路引領著我們向村落深處前進,據當地人說,石板路是戶撒的特色之一,石板路越長,村寨的歷史越悠久。石板路旁,粉色的磚墻只有一人高,墻上爬滿盛開的紅色花朵,不知道名字,卻映襯出一幅幅漂亮的畫來。
打刀的阿昌族
HUSA
在戶撒,幾乎每個阿昌族男人都會制刀,這門技藝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打制的刀具“煉極精純,柔可繞指,剁鐵如泥”。據史料記載,明洪武年間,著名將領沐英西征時留下的軍隊教給當地阿昌族人這制刀的方法。在我們前往戶撒的路上,看到許多“戶撒刀王”字樣的店鋪作坊,鋪中陳列著各式刀具,屋后便聽得風箱鼓風、叮叮當當的打鐵聲。新潮年輕的打鐵匠人的鋪子,遠遠就聽到放著當下流行的歌曲,和打鐵聲交相呼應,也別有一番趣味。戶撒刀從匕首、砍刀、藏刀至生活使用的菜刀、鐮刀等,種類繁多。工匠們還喜歡在刀鞘上鐫刻“龍飛鳳舞”、“猛虎長嘯”等風格多樣的圖案并對刀柄精心鑲嵌裝飾,在當地著名的戶撒刀王項老賽的刀具陳列館里,最貴的一把戶撒刀高達30萬,從刀刃到刀柄雕刻都極為精美。
佛祖贈予的后花園
NATURAL
午后,陽光變得強烈起來,曬得我們微微出了汗。我們行駛至一片草坡地前。眼前的草坡上成堆壘著些石頭,凸起的山坡上隱隱約約露出白色的尖塔,便是傳說中的皇閣寺。
這座廟觀始建于明洪武年間,由上下兩奘組成,上奘稱皇閣寺,下奘稱報恩寺,歷來俗稱皇閣寺。沿著草坡上行,花團錦簇中,一座白色塔寺掩映在其中,塑有佛、法、僧三寶及其他佛像,為佛教寺,即下奘報恩寺。往上再走不久,出現長長的臺階,通往上奘皇閣寺,臺階前長滿花草,一個少年站在臺階上正拿著彈弓小心翼翼地張望。聽到我的腳步聲,轉過頭看了我一眼,還未待我打招呼,便奔跑開去。行至報恩寺門前,我小心向內探望,寺內塑著玉皇大帝及諸神像,年代久遠,塑像上滿是斑駁的痕跡。相傳沐英西征時,夢中得玉皇大帝指示,行軍至此,后取得勝仗,為感恩玉皇大帝而修建了皇閣寺,后來戶撒有其他民族相繼在此定居,帶來不同的宗教信仰,才有這座佛道合一的廟宇誕生。
夕陽西斜,這座奇怪卻又融合得異常巧妙的廟觀及其周邊的曠野被溫暖的陽光籠罩著,并沒有多少游人,只有當地的幾個村民散落在寺廟周圍,漫步或只是路過。遠處,剛剛遇見的放學的孩童,在廟前草地上的水池比賽水下憋氣,嬉笑聲傳得老遠。這處廟宇、樹林構成的似迷宮的場地成了他們放學歸家前最好的“游樂園”。我坐在皇閣寺前長長的臺階上,任太陽曬著,寺廟周邊的樹林里時不時傳來不知名的鳥鳴,中間夾雜著嬉鬧的少年們的笑聲,宗教、自然、塵世,這一刻,在這個特殊的場景里似乎得到了最奇妙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