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偏居西南一隅的袖珍小城畹町,曾是中國最小的城市,戰爭讓它成為歷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也歷經過“小香港”的繁榮。時光流逝中,這座小城依舊淡定從容,如今的這座小城散發著如同沈從文《邊城》里的幽靜氣質,被時光遺忘之后卻依舊靜好。
一不小心就出了國
BORDER
我從未想過自己會出現在畹町這樣一個如此邊陲的地方,打開手機尋找地圖以確定自己方位,卻發現手機信號已經顯示為不知名的通訊運營商,時間也滯后了一個半小時,不用再在地圖上標注,我便已經明白自己身在一個時時會跨出國境的地方。
“畹町”這個名字其實有著一個美麗的解釋,在傣語中是“太陽當頂”的意思,但這個名字其實也僅存在了80多年而已。因為和緬甸隔河相望,大約在清朝末年,有一條羊腸小路穿過叢林高山,把畹町和百里外的芒市相連,成為通往鄰國的古老驛路上中國境內的最后一站。后來這條羊腸小道邊慢慢出現了幾家茅草搭成的店鋪,向來往路人提供茶水和粗糙的飲食。直到1932年,國民政府下令設置畹町鎮時,畹町才真正有了自己的名字。
史迪威公路的通車將畹町帶入了另一段繁榮期,交通咽喉的地位讓來自內地和東南亞各國的商人們看到了商機,他們穿林海,冒瘴氣,千里迢迢來到畹町,以畹町橋為中心,開餐館、辦商鋪、走馬幫。由于商賈云集,不僅中國銀行在這里設置了直屬央行的畹町分行,連渣打銀行和花旗銀行也都在這里開,力、了分行,這座邊陲小鎮一躍成為了“小香港”。1985年畹町作為中緬的邊貿口岸被提為縣級市,僅1萬人口的畹町成為中國最小的城市,而這里每天往來貿易的人流成百上千,這種狀況直到被并入瑞麗之后得到了轉變。
畹町河、瑞麗江及90號界碑交匯的地方,被稱作三界交匯之處,有著特殊的地理意義,在穿過一片茂密的橡膠樹林及甘蔗地之后,我們抵達了這個地方。田野之外,山腳之下,瑞麗江水緩緩流動著,對岸便是緬甸的九谷鎮,江上停著艘舊船,看著像是被廢棄,卻突然從甘蔗地里走出一個船夫,緬甸人的裝扮,撐著槁,趁著余暉將船駛向對岸。
這條國境線對于在兩邊生活的邊民而言其實只是一條河而已,兩地邊民往來頻繁,通婚也是非常正常的現象。中緬兩國邊境地區的不少民族,其實許多都是同祖同宗的同一民族,如中國的傣族和緬甸的撣族,中國的景頗族和緬甸的克欽族,中國的德昂族和緬甸的崩龍族,相同的民族,相同的語言,相同的生活習俗,再加上犬牙交錯的國境線,兩國邊民的生活互相影響,也形成了畹町這個邊陲小城特有的文化。
《邊城》愛情故事
LOVE
我向街上的路人打聽那條著名的史迪威公路在哪里,路人指著我腳下走的路說道:“你走的這條就是了。”腳下走的正是畹町市區主街道,一條斜緩坡道,向下延伸開去,路旁是修葺一新的各類商鋪,偶有幾家開門,誰又曾想這條馬路上曾經車來人往,士兵、商販、金融家、銀行家等魚龍混雜,熱鬧不已?這小城的場景隨意截取一片都可以成為民國電影畫面,讓我恍惚間來到了沈從文的《邊城》里,不禁好奇,這里是否也有翠翠和儺送那樣的愛情故事?
見到小煥奶奶的時候,我即將要離開畹町,她熱情地邀我坐進她那小巧干凈的小院,并順手洗7-捧院里種的當地的果子給我嘗。年近九句的她精神仍舊十分矍鑠,銀白色的發絲和臉上的皺紋里留下的都是時光的痕跡。在抗日戰爭時期,畹町作為中緬公路中國境內的最后一個出口,大批的遠征軍從畹町進入緬甸,結束了在中國的最后一程,戰爭結束后,許多遠征軍也留在了畹町開始了新的生活。
小煥奶奶便是這樣遇到了他的丈夫,十幾歲的少女在集市上遇到了帥氣的大兵,一段愛情故事順理成章地開始了,說起當時的相遇,小煥奶奶仍舊同少女一樣害羞不已。但是動蕩的歲月并沒能讓他們的愛情故事有一個美好的結局,直到她丈夫死前的多年歲月里,小煥奶奶一直都在等待她的丈夫歸來,我不忍心問她那段日子是如何度過的,小煥奶奶卻笑瞇瞇地說那些日子痛苦和甜蜜相伴,如今留給她的都是些回憶。
每天出去遛遛彎,吃著自己種的蔬果,同鄰居串串門,這是小煥奶奶現在的生活,也是被時光遺忘后的畹町小城里的居民最平常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