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雖然已是入秋時節,大娘山的支那云海散去后,陽光依然熱辣。我們隨鄉政府的陳干事來到一處寨子,一座上書芒海的簇新彩色牌樓立在寨子口。芒海是這次我們探訪原汁原味光邦鼓的目的地。
“光邦”是盈江縣支那鄉特有的一種敲擊樂器,在云南乃至全國都是獨一無二的。圓錐狀的鼓由楠木鑿空而成,長一米左右,兩端鼓面一大—小,蒙牛皮,裝飾著五彩鼓衣,分雌鼓和雄鼓。敲鼓人要將光邦橫挎在胸前,兩手分別敲擊鼓面,低音和高音混合,鼓音相互襯托、相互鋪墊,雙腳隨鼓點前后左右跳躍。現場聽之,鼓聲震徹云霄,異常震撼。不論獨舞還是群舞,雌雄兩鼓永遠相依相伴,雄鼓在前雌鼓在后,成雙成對從不落單,因為傣家人信仰天地萬物中雌雄結對才是最佳組合,是吉利的象征。
我們在寨子里沿干凈的水泥路七拐八繞,不時見到筒裙傣家女挑著竹筐、嘻嘻哈哈地結伴一起去干活,空氣中飛揚著歡快的情緒。不一會,一個身著淡橘色筒裙的少婦笑盈盈走來,領我們走進立有影壁、兩進院落的屋宇。這位兩個孩子的母親陳晶,是芒海寨的婦女主任,也是支那鄉傣族文化協會一個負責人,婀娜的身條根本看不出有37歲的年齡。14年前她從外村嫁過來,因為能干,也因為舞跳得好,鏈鑼敲得好,很快就成了寨子里各種文化活動的組織者。她說,除了務農,農閑時也做些小生意,平時干得最多的則是召集村上的光邦鼓隊,大在年節,小到嫁娶,就帶著光邦鼓隊進行表演。
芒海村光邦鼓隊成員多的時候能到100多人,其實村里幾乎人人會跳光邦,傣族年節、漢族年節、盛大慶典、宗教活動、紅白喜事、賓客往來都要鼓起來。10月23日的傣歷新年,更是不眠之夜,村村寨寨鑼鼓喧天,通宵達旦。
與很多瀕臨消亡的傳統鼓舞不太一樣,光邦鼓的傳承一點都不令人擔心,支那鄉16個傣族寨子,每個都有自己的老年、中年、青年甚至兒童光邦鼓隊,而且能招之即來,來之能演,鼓之蹈之,既是生活的樂事,更是情感和文化認同的載體。傣族男孩從四五歲就開始學習擊打光邦鼓,可以說,光邦鼓就是支那鄉傣族人的必備技能,生活方式。陳晶也是從小就耳濡目染父母親的鼓舞技能,幾乎是不學自通。用她的話說,就是支那傣族人的血液里都充滿光邦的鼓調和舞步。
支那傣族人對光邦鼓的來歷津津樂道:很久以前,茂密的原始森林綿延無邊,野獸經常出沒,出于求生本能,人們就敲打空心老樹,發出咚咚之響,借以驅逐野獸。人們覺得野獸逃掉這是神靈的庇佑,于是就找來木材和牛皮制成大鼓(傣語稱“光弄”)用于防衛。由于大而笨重的“光弄”不便于攜帶,人們就造出更輕巧、便于攜帶的小鼓,這便成了沿用至今的光邦鼓。
在陳晶的引領下,我們來到兩個籃球場大小的場院。一身明黃的小伙和傣家筒裙的姑娘已經敲著光邦、打著铓鑼開跳了。領舞的鼓手左手掌拍擊左邊鼓面,右手執一小木棒擂擊右邊鼓面,雙腳跳躍,欲進非進,欲退非退,配以鏈手、镲手的旋律,20多人一齊舞動,氣勢不凡。舞蹈的姑娘小伙仿佛每個細胞都被光邦激活了,笑著、跳著,臉上是完全發自內心的喜悅。陳晶也加入進去,她打著镲,跟領鼓者配合著,越跳越歡。
午后的驕陽下,這群鼓者舞者是如此自豪、自樂,沒有人不被他們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