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本首都圈歷經五次基本規劃,完成了由圈層結構向網絡結構的不斷演變,我國京津冀地區的區域合作處于起步階段,推動京津冀城市協同發展勢在必行。本文結合日本首都圈在發展過程中的成功經驗,提出對策建議,以形成京津冀高效的協作分工機制,促進京津冀城市一體化發展。
【關鍵詞】京津冀 城市布局 協同發展
一、東京首都圈關于城市及職能分工的規劃調整
1958年,日本政府制定了《第一次首都圈基本規劃》,在東京都的外圈規劃出了綠化帶,并提出建立衛星城市的方案。第二次首都圈規劃于1965年提出,將范圍擴展至一都七縣,即增加了北關東四縣,并提出將東京作為經濟高速增長的全國樞紐。第三次規劃是為了改變城市功能向東京都集中的形態,通過發展次中心城市,建立區域多中心城市的分散型網絡結構。第四次規劃將周邊核心城市建成具有較強集聚功能的次中心城市,發展多核多圈層結構。1999年,日本政府提出重振首都圈,出臺了《第五次首都圈基本規劃》,增加了業務核城市的數量,使近郊地區的業務核城市相互連接形成了大環狀連接軸。經過五次規劃,東京首都圈完成了區域空間由圈層結構向網絡結構的演變。通過城市的合理分工和布局,緩解了東京都的壓力,帶動了周邊地區的繁榮,提升了東京首都圈的國際競爭力。
二、東京首都圈城市一體化的規劃經驗
為了改變“一極集中”的現象,東京首都圈從城市空間格局、職能分工和交通等基礎設施的空間集聚效應分析,通過規劃促進城市一體化發展。
(一)發展多核多圈層城市空間格局
規劃中,日本政府不斷發展次中心城市。1959~1970年建設副都心城市和以居住為主的臥城;70年代中期以后,新城由生產向研發一體化轉變;80年代中期以后,新城不再孤立發展,而是聯合周邊城市實現功能互補,建設商務核城市,以商務核城市自立城市圈?,把橫濱、川崎、八王子等11市納入商務核城市,增加了商業、教育和居住等功能;2000年第五次基本規劃將多摩等5市補入商務核城市。通過交通和基礎設施的聯結,東京首都圈形成了中心-副中心-周邊核心城市多圈層的區域空間格局,及環繞中心城區的環狀空間結構。
(二)各區域空間完善的職能分工體系
東京首都圈五次規劃促使東京的部分職能依次向外轉移,形成了比較合理的職能分工體系,并且形成相對獨立的城市群,各城市群圍繞東京都又形成了多核多圈層的城市格局。
東京都中心主要發揮著政治、文化中心以及高層次產業中心職能,其他職能則大多由外圍各縣承擔。東京都的多摩地區承擔居住和研發職能;鄰近三縣(埼玉、神奈川以及千葉)和茨城縣承擔居住、研發和工業職能,神納川和千葉縣還承擔著港口職能;而農業職能由千葉和茨城縣承擔。產業結構是區域職能分工的一個具體體現。在經濟高速增長時期,東京對外遷工廠采取三年免征固定資產稅等鼓勵措施,與此同時禁止在都心三區大規模建廠,從而東京都的第三產業得以迅速發展,第二產業相應受到抑制,2012年東京首都圈GDP中第三產業的比重達到了81.4%,其中服務業占到了首都圈生產總值的27.2%,城市產業空間結構不斷優化。
(三)健全的網絡化交通基礎設施
交通是城市發展的骨架,是城市間連接的途徑。東京首都圈在每一次規劃中都遵循“交通優先”原則,目前,東京首都圈已經形成了由新干線、輕軌和地鐵構成的區域軌道交通網絡。地鐵和通勤鐵路成為東京核心區向外輻射的骨干線路。除了新干線等城市間電氣軌道交通外,首都圈建有內環、外環以及圈央道(中央聯絡公路)三條高等級的環線道路,并以東京外環為起點對外建有6條放射狀高速公路,支撐首都圈的出行活動。在首都圈規劃中,眾多地區都因交通體系換乘樞紐的建設不斷發展繁榮,山手環線上的新宿、上野就是很好的例證。因此,注重城市交通網絡的節點建設,加強各個職能城市的空間聯系非常重要。
三、推進京津冀城市協同發展的對策建議
為解決北京過度集中的問題,亟須構建京津冀網絡型的空間發展模式,以北京,天津為中心,通過增長極的擴散效應帶動周邊地區的發展,促進京津冀城市的協同發展。
(一)建立京津冀多中心、多圈層城市空間結構
首先,應建設北京多中心城市。保留北京區域的政治中心功能;其次是開發北京近郊地帶,建立科技、制造業、文化等中心,把過度集中的城市功能有序地分散開來。其次,在環首都區域建設一部分功能城市,形成環首都多中心城市圈。建立養老新城;構建大學城基地。最后,發展區域次中心城市,形成圍繞北京的自立城市圈。增強石家莊中心城市的作用,帶動冀中南(邯鄲、邢臺、衡水)和冀東地區的發展。應充分發揮唐山地理優勢和經濟優勢。張家口作為冀西北地區的核心城市,應與周邊城市同城化管理。承德應自立旅游業城市圈,帶動整個京津冀旅游業發展。各區域以北京和天津為核心城市,形成自立城市圈,發展多圈層結構。
(二)構建京津冀產業空間發展規劃
北京應主要發揮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對外交流中心等功能,加快發展第三產業,天津要充分利用其商貿口岸的有利條件,發展物流總部;避免和北京產業同構現象。廊坊應發展成以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唐山利用豐富的資源擴大其鋼鐵、電力、建材工業的規模;北京的化工產業等可轉移至滄州;保定應該大力發展新能源產業;張家口要發揮壩上草原優勢,積極發展新技術成果轉化和生產;承德和秦皇島作為歷史文化名城,應該發揮其景觀資源,管理首都圈旅游業發展;石家莊是河北省省會,要建成首都圈醫藥、裝備制造和紡織業中心;邯鄲冶金工業產業占比較重,要加大鋼鐵、建材、高新技術和生態養殖等產業的發展;邢臺重點發展裝備制造、煤化工等產業;衡水要加快發展橡膠、金屬制品和化工產業。
(三)構建京津冀交通網絡型空間架構
通過規劃高速鐵路、城際鐵路、一般鐵路、高速公路,加強首都經濟圈之間的交通聯系通道。要加強這些城市間環狀網絡交通的規劃。建設承津城際快速鐵路等。對于高速公路的建設,要形成完整的北京和河北以及天津和河北的高速公路網;增加北京外圍東西向高速公路,減少北京中心城區的通過性交通,解決擁堵現狀;配合第二國際機場,加強高速公路與其的邊界聯系。要努力將京津冀交通發展打造成以軌道為主體的公共交通模式,構建城際快速軌道交通網絡,加強中心城市對城市群的帶動作用。
注釋
{1}一都七縣指的是東京都、鄰近三縣(埼玉、神奈川和千葉)以及北關東四縣(茨城、群馬、山梨和栃木県)。
{2}同期,日本政府把橫濱、川崎、八王子等11市納入商務核城市,增加了商業、教育和居住等功能。
參考文獻
[1]中村英夫.東京のインフラストラクチャー[M].東京:技報堂出版,1997.
[2]顧潮林.北京首都圈發展規劃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
[3]王德利.首都經濟圈發展戰略研究[M].中國經濟出版社,2013.
[4]交通規劃對接促京津冀一體化[N].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運輸部,2014,1.
基金項目:教育部中西部高校提升綜合實力工程項目,及河北省社科聯民生調研課題(項目編號:201401219)。
作者簡介:李楠(1988-),女,漢,河北省邯鄲市涉縣,河北大學經濟學院世界經濟專業在讀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