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麗
【摘要】金融是推動經濟發展的血液和高速公路,而支付體系則是金融的核心基礎設施。我國長期存在的城鄉二元結構導致了城鄉金融服務發展的嚴重不同步,滯后的農村支付環境已成為新形勢下制約我國現代農業、新型城鎮化發展和結構轉型升級的桎梏。近期,筆者從經濟性、效率性、效果性的績效審計視角對轄區農村支付環境建設進行了調研。以點窺面,當前我國農村地區存在的金融機構參與度低、鄉鎮以下金融基礎設施匱乏、支付環境建設與經濟發展不匹配等問題應引起決策層的關注。
【關鍵詞】農村支付環境 支付環境建設 經濟發展
一、農村支付環境建設面臨的新形勢
(一)現代農業崛起需要先進的金融支付體系做支撐
與傳統農業相比,現代農業使傳統的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形成了一個完整體系,農業產前、產中和產后的生產方式發生深刻變化,規模經濟、產業集聚以及勞動、土地、資本等生產要素的緊密結合將成為現代農業的突出特征和要求。眾所周知,資本要素是我國落后、弱質農業發展的關鍵性要素,而完備先進的農村金融支付體系則無疑是資本要素集聚和流轉的基本性條件。
(二)新型城鎮化進程將產生全方位的資金流轉需求
在新型城鎮化過程中,從各方面扭轉、縮小工農和城鄉差別、推進農村土地流轉改革、加大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公共服務等將是一系列重要舉措。與此相連,作為與實體經濟緊密相連的金融業,必然會伴生大量、持續的資金流轉需求,因此,建設完善城鄉一體化的、與經濟發展相匹配的農村金融支付體系,將會為新型城鎮化的順利實施發揮重大的推動作用。
(三)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對消費金融的發展要求
2012年,我國最終消費率依然不足50%,反映出我國經濟增長仍屬投資主導型,經濟結構調整升級形勢嚴峻。從市場消費潛力分析,2012年全國城市、農村消費分別為17.93和2.78萬億元,占全國人口一半的農村人口(約6.7億)的消費額只有城市的六分之一。隨著農村居民收入的持續增長和社會消費環境的不斷完善,農村消費市場必將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二、當前農村支付環境建設需關注的問題和難點
(一)從經濟性看,商業金融的短期逐利性導致了農村支付環境建設機構參與度較低
我國長期形成的城鄉二元結構導致了農業屬于弱質產業,在政策、措施引導不充分的情況下,商業金融的逐利性尤其是側重追逐短期利益的特性,造成了我國農村金融實體機構的短缺問題。2013年8月份濟南市農村支付環境建設統計月報顯示,農信社網點數在某縣域占比高達62.6%,中行、交行、華夏銀行等只在轄區部分或個別縣域設立了網點。對比四大國有銀行,作為農村金融主力軍的農信社資金實力弱、基礎差,相對于廣袤的農村地區,尤其是我國現代農業發展及農村消費的擴張,農村金融支付服務供給與需求嚴重不對稱。
(二)從效率性看,鄉鎮以下尤其是行政村金融基礎設施依然匱乏
當前我國農村支付環境建設工作主要致力于縣城區,向鄉鎮以下尤其是行政村的建設普及不足。依據濟南市農村支付環境建設統計月報,截止2012年底,全轄縣域行政村個數為3059個,而全轄縣域銀行網點數、行政村ATM布放量、行政村普通POS布放量僅分別為232個、15臺和233臺,即平均13個村才設有1個銀行網點、204個村才有1臺ATM機、13個村才有1臺普通POS機,行政村金融基礎設施的嚴重匱乏性可見一斑。
(三)從效果性看,部分縣域農村支付環境建設與其經濟發展不相匹配
從經濟發展理論及規律看,金融支付指標應與地區經濟發展程度或規模成正比。但在績效審計研究中發現,一些縣域的支付系統覆蓋率、行政村金融機具數量等建設指標與其地區GDP、社會商品零售總額指標不相匹配,個別較發達縣域地區如章丘市(縣級市)的支付建設工作反而落后于欠發達地區。反映出部分較發達地區的農村金融體系建設潛力未有效挖掘,農村支付環境建設的地區均衡性問題需進一步改善。
三、相關建議
(一)強化實施農村支付環境建設獎懲機制
鑒于我國已處于工業反哺農業的歷史階段,金融機構尤其是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不應以經濟利益為唯一的出發點,還必須同時考慮其應擔當的社會責任。因此,人民銀行要進一步強化實施與金融機構利益攸關的專業考核機制,如,根據金融機構農村支付環境建設工作實施的好壞在支付清算系統準入、營業網點增設等方面給予優先權或限制性措施,增加農村支付環境建設工作在年度專業考核中的分值權重等,以提高金融機構參與農村支付環境建設事業的積極性,有效改善我國農村支付環境建設機構參與度低的現實問題。
(二)加強鄉鎮以下尤其是行政村金融基礎設施建設
針對鄉鎮以下尤其是行政村金融基礎設施的匱乏現狀,今后農村支付環境建設的著力點應由縣城區轉變為鄉鎮以下區域。人民銀行、政府等應在農村支付環境建設工作部署、財稅政策傾斜等方面采取措施,指導、鼓勵金融機構在鄉鎮以下區域開設銀行網點,布放ATM、POS機等金融基礎設施,改變我國鄉鎮以下尤其是行政村金融基礎設施建設的嚴重匱乏局面,為存折、銀行卡、票據等支付結算工具應用創造基本的條件。
(三)以當地經濟發展成都界定農村支付環境建設目標
依據金融支付指標與地區經濟發展程度或規模成正比的基本經濟規律,在農村支付環境建設工作中,一方面要充分考慮不同農村區域的經濟發展現狀,在建設任務或目標的制定下達中要因地制宜,防止搞一刀切;另一方面較發達地區更應增強自身農村支付環境建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做到當地農村支付環境建設與其經濟發展水平或規模相匹配,最終實現金融支持經濟、經濟促進金融的雙贏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