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宜峰
【摘要】隨著我國的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小微企業已然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商業銀行紛紛加大了小微信貸的力度,然而對小微信貸的風險識別以及風險管控成了商業銀行推進業務的障礙。因此,對小微企業信貸風險進行科學、高效的識別與管控已成為我國商業銀行拓展小微金融業務的必然選擇。
【關鍵詞】商業銀行 小微金融 風險管控
一、我國小微貸款業務的風險特征
小微金融主要指專門向中低收入階層以及微型、小型企業提供小額度的持續性的金融產品和服務的活動。小微金融包含特定的服務對象以及服務內容,服務對象通常為中低收入人群以及小型和微型企業,服務內容通常是小額靈活的金融產品。小微金融服務的提供者須是能進行持續金融活動的機構。我國小微金融貸款業務的風險特征如下:
(一)風險和收益不匹配
與對大中型企業的貸款不同,小微企業貸款存在較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和抗風險能力較低的問題,致使小微企業貸款面臨著更大的風險。加之受制于利率制度對利率較為嚴格的管控,小微貸款較大的風險不能通過較高的收益來彌補,導致了小微企業貸款風險和收益不對稱的局面的存在。
(二)風險波動性較大
通常,大中型企業處于企業生命周期的成熟穩定期,市場占有率高、經營穩定,商業銀行對其貸款所面臨的風險的波動性較小;處于企業生命周期的萌芽期或成長期的小微企業經營業務單一、規模較小、存活率低,需要大量的資金維持經營,因此初創的小微企業面臨著巨大的風險,且風險的波動性較高。
(三)風險導致的損失較小
由于大中型企業對資金的需求量較大,銀行貸款一旦發生問題,給銀行帶來的損失是無法估量的。另外,大中型企業的破產清算中利益關系復雜,銀行很難短期內通過破產清算彌補自己的損失。小微企業的體量小且組織結構簡單,銀行貸款過程中對其管理層和營業情況的考察比較易行。即使小微企業因經營不善無法償還貸款,因其貸款數額小,占銀行貸款總額的比例極小,因此對銀行的影響也較小,不會造成商業銀行的致命打擊。
(四)風險管理成本較高
大中型企業經營穩健,財務信息披露完整準確,銀行貸款的信息成本較低,而小微企業尚不成熟,財務結構不甚合理,財務信息的披露也存在不完整、遺漏甚至造假的問題。因此,單筆貸款或者同等金額的貸款,銀行需要耗費更多的人力物力。同時,小微企業具有較低的抗風險能力,容易因無力償還而導致銀行壞賬,貸款無法收回。
二、小微貸款業務面臨的風險
參照新巴塞爾協議關于資產風險的分類標準,商業銀行關于小微企業的信貸風險主要來源于以下幾個方面:
(一)信用風險
信用風險主要指借款者未能在貸款到期前足額償還而導致違約的可能性,其主要原因為道德風險和信息不對稱。初創小微企業的信用積累時間不長,實物資產較少,所以在產生大額債務的情況下可以不顧企業信譽和實物資產被抵押償債而逃避債務,因此較低的違約成本容易引起道德風險;另一方面小微企業長期經營理念缺乏,以及小微企業財務結構不合理,財務制度的不透明和財務信息披露不完整等,直接導致銀行對小微企業貸款過程中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現象。當前,市場內部和外部的經濟環境復雜多變,小微企業面臨更多的不確定因素,更易出現經營困難的情況,因而銀行的信用風險將更加凸顯出來。
(二)操作風險
操作風險是指商業銀行的員工在提供服務的過程中由于個人原因、系統程序出錯或者受外界干擾而造成損失的風險。員工的道德素養、業務技能不佳,業務流程不合理以及監管系統不夠嚴密等是導致操作風險的主要因素。因此商業銀行在小微金融業務的開展過程中,除了建設信貸風險控制體制外,還應加大專業團隊建設投入。目前我國小微金融業務剛剛起步,僅有較少的商業銀行成立小微金融業務部門,而且已成立部門也尚處于業務發展的探索階段,業務模式不夠成熟,專業化程度也不夠高。以部分中小商業銀行為例,雖然已成立了微貸部門,但在開展業務的初期仍是“千軍萬馬”、“人人微貸”,在巨大的小微金融市場面前,人力資源數量與專業化程度均顯不足。
(三)市場風險
市場風險是指金融市場中利率、匯率、證券和商品價格等各類市場價格的不利變動而引起信貸資產損失的風險。對市場風險進行管理,是為了防止匯率、利率、證券資產與商品價格(含期貨與衍生品等)的變動導致銀行信貸資產遭受損失。目前,我國小微企業的業務范圍已從原來的零售批發、餐飲和小型加工制造業等行業逐漸向互聯網信息服務、傳媒和其他高新技術行業轉變,經營利潤對利率的反應較為敏感,因此,商業銀行對小微企業的貸款面臨的主要風險是利率風險。另外,需要重視的是在開放經濟條件下小微企業的利潤對匯率的變動也極為敏感,因此,匯率風險也應引起商業銀行的重視。
(四)政策風險
政策風險主要指政府對小微企業的相關規定與政策導致企業外部環境變化所引發的風險。當原來較為松散的政策執行變得嚴格后,一些未達到小微企業生產規模與技術水平的企業會被迫推出小微企業范圍甚至破產倒閉。在國家實行產業結構調整和淘汰落后產能的大背景下,一些高污染高能耗,低技術水平,低創新能力的小微企業將成為結構調整的主要對象,其會被限制發展進而逐步的淘汰。政策的多變將導致小微企業的頻繁進入和退出,而且不斷提升的準入門檻必將增加企業投入,從而更多的借款將降低其風險承受能力,這給銀行對小微企業的信貸帶來政策風險。
三、小微金融業務風險管控的對策建議
基于小微企業特殊的生命周期性,對目前我國商業銀行小微金融業務,商業銀行應以創新的模式開展信貸風險管控工作,從而有效提升商業銀行小微信貸的風險管理水平。
(一)設立專門的小微金融部門
目前銀行的小微金融業務處于剛剛起步階段,很多商業銀行尚未特別成立相對獨立的部門,許多銀行的貸款審批和風險控制仍然由個人信貸業務部門來執行。商業銀行設立專門服務于小微企業的部門或專營機構,可以形成以下優勢:為小微企業提供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更有針對性,開發的金融產品與小微企業的風險更相適應;產品與服務的創新更加靈活多變;明晰具體責任,對市場中出現的各種不利情況迅速做出反應,并控制相關風險;更加合理有效地評估小微金融業務產生的收益與風險關系;對部門從業人員進行專業的培養,建立合理的激勵機制,培養一批專業高效的小微金融業務的從業人員。
(二)構建針對小微企業的內部信用評級體系
通過信用評級更加客觀的評價銀行對企業貸款的質量,并進一步完善企業信用記錄,商業銀行可借此以較低的成本獲得行業和企業的信用信息。商業銀行與小微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以及對小微企業較高的監控成本,使得商業銀行或其他信用評級機構對小微企業的信用評級發展緩慢。而現實是資金需求量較大的小微企業受自身局限很難在二級市場公開直接融資,對商業銀行的信貸依賴程度較高。當前信用評級機構的信用評級主要針對的是大中型企業,而小微企業自身的經營特點,財務結構以及風險收益關系與大中型企業不同,現有的信用評級指標體系很難使用于小微企業,因此商業銀行需要建立一套適用于小微企業的評級指標與分析體系,以客觀地評價小微企業的信貸風險,而不是僅在“門檻”方面進行控制。
(三)加強與外部機構的合作
大部分商業銀行對小微企業信貸風險的管控還停留在自己解決的階段,信用評級與風險管理稍顯力不從心,因此需要與外部機構進行合作,特別是其他的信用評級機構和擔保公司。當前商業銀行應加強小微企業內部評級體系的建設,其一,應增進與專業的各類信用評級機構的合作交流,考慮其外部評級的結果,作為自身信貸決策的參考,其二,應借助外部評級機構的資源和技術,來建設系小微企業內部評級體系。抵押與擔保同時也是小微企業借款的重要手段,當企業無法提供充足的抵押物或擔保信用時,商業銀行可以采取與第三方擔保公司合作的形式對其提供貸款。
(四)建立小微企業貸款風險定價機制
目前,大部分主要是通過簡單提高授信條件來篩選貸款對象進行放貸,進而對滿足條件的借款者的借款利率統一采用在基準利率基礎上上浮一定的比例進行定價。這樣的定價方法雖減輕了商業銀行的業務量但未免過于簡單粗暴,而且不可避免的提高了小微企業進入信貸市場的門檻,同時商業銀行對貸款的定價也沒有充分體現收益與風險相對應的原則。因此商業銀行有必要建立小微企業貸款風險定價機制,全面考慮貸款風險成本,以確定貸款利率。
參考文獻
[1]歐陽君山.小微企業融資難的表現原因及對策[J].中華工商時報,2012,(6).
[2]何虹.促進商業銀行小微金融業務發展的政策建議[J].金融與經濟,2011,(11).
[3]安豐深,董瑞麗.浙江省小企業貸款業務創新與實踐研究[J].會計之友,2012,(21).
[4]劉澄,張晨.小微金融業務挑戰銀行創新[J].資本市場.2012 (04).
[5]張立.城商銀行小微金融風險防范[J].銀行家,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