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市場化的發展,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步伐不斷加快,這對于我國中小微企業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本文通過探究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對中小微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積極作用,為進一步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助力中小微企業發展提供改革方向。
【關鍵詞】行政審批改革 中小微企業 助力發展
一、我國行政審批制度的改革概況
2001年,成立國務院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工作領導小組,積極、穩妥地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改革工作全面啟動。據統計,從2001年到2013年3月本屆政府成立,經過前后六輪改革國務院共取消和調整行政審批事項2497個,占原有審批項目總數的69.3%。十八屆三中全會報告指出:“進一步簡政放權,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減少中央政府對微觀事務的管理,市場機制能有效調節的經濟活動,一律取消審批。”為今后進一步簡政放權,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
當前的我國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是對政府與市場關系的重新定位,具體的內容有: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要按應減必減、該放就放的原則,取消和調整行政審批項目。行政管理和執法部門要當好市場秩序的“裁判員”,明確監管責任,切實履行好對已保留審批事項的事中事后監管。要著眼于行政審批制度建設,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有限”政府。要健全行政審批服務體系,培育社會組織健康發展。
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助力中小微企業
當前廣大中小微企業是我國社會經濟結構中的重要力量,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了巨大動力,但是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稅費負擔過重、行業壟斷與限制等因素阻礙著其經濟活力的進一步釋放。為此,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是一個突破口。通過改革,進一步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讓廣大中小微企業享受到改革紅利,為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注入新動力。
(一)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市場環境
歷經數十年的探索實踐,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建立,但政府與市場關系并沒有完全理順,政府還在管著許多不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限制了正常的市場競爭。
改革有利于國內市場的公平競爭。建立起與市場經濟運行規律相適應的行政審批制度,消除相關壟斷行業的準入限制,對中小微企業“多設路標,少設路障”,可以為中小微企業打造公平、透明的競爭環境,激發了他們的市場主體的活力,參與與大型國企的競爭,有效釋放改革紅利。
改革有利于國際市場的開放融資。通過壓減審批事項、簡化審批手續、優化審批程序等手段,進一步放寬國際市場,構建和優化市場化的國際投資環境。2013年9月,上海自貿區成立以來積極探索負面清單管理模式,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外商投資企業穩步增長,截至2014年6月底,新設企業數207戶,總數達1245戶,是去年同期的8.6倍。
(二)有助于降低中小微企業經營成本
可以降低經濟成本。政府簡政放權,削減生產經營活動的審批事項,減少行政事業性收費,每年可以減輕企業和個人負擔約100億元,有利于企業自主經營活動的進行。政府清理不必要的資質資格許可認定,有利于削減中小微企業辦理資格認定需要的相關機構的服務費用,節約成本。
可以降低時間成本。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對行政審批流程進行“大瘦身”,最大限度的精簡審批程序,減少不必要的環節,提高辦事效率,這對節約中小微企業的辦理時間,增強企業靈活性,適應經濟形勢的快速變化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可以降低灰色成本。以往由于審批權掌握在相關部門手中,中小微企業為了自身利益,往往會巴結行政部門,不少政府工作人員借審批徇私舞弊,貪污腐敗。加快清理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消除審批管理的“灰色地帶”,既有利于減少中小微企業的額外成本,又能有效防治腐敗。
(三)有助于提高政府服務質量
改革有利于行政部門厘清職責,提升宏觀調控能力。政府轉變職能、減少微觀事務管理后,各部門騰出了更多精力抓大事、議長遠,提升政府管理經濟和社會事務的能力和水平,為占據經濟結構重要地位的中小微企業提供給其更多的政策優惠和資源幫助。
改革有利于行政部門提升優質服務,方便企業審批。在項目審批、繳費方式等具體改革中,降低審批門檻,取消不合理收費,能夠合理配置行政資源,優化公共服務,幫助中小微企業在審批過程中,辦事變得更加方便快捷,更好地滿足其對政府服務的需求。
改革有利于行政部門發揮監管職能,維護企業利益。改革建立了配套的事后監管機制,明確了相關部門的監管職責,真正形成放管結合的新機制來維護正常的市場經濟秩序。對于不按法定程序審批、偽造審批文件或謀求通過“灰色地帶”取得便利的企業,堅決予以查處,維護了廣大中小微企業的合法權益,構建了公開透明的政務市場。
三、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深化
盡管近年來我國的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問題依然存在。為此,我國要繼續深化改革,理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增強中小微企業的市場活力。
(一)強化基礎服務能力建設,構建制度化服務體系
進一步加大簡政放權力度,立足基層、面向群眾,能夠向區縣、鎮街下放就全面下放,避免群眾“門難進、事難辦”。規范有關行政流程,地方和部門應明確承接主體,制定配套的實施細則,清理和政府部門捆綁的中介機構,為廣大中小微企業在提供更高效的服務。同時強化監管,規范服務,根據基層服務機構編制標準,確定人員編制、經費劃撥等支撐政策,形成人、事、錢相匹配的運行機制,滿足中小微企業的基本服務需求。
(二)用現代信息技術推進審批方式改革,完善電子政務
推進實施行政審批電子網絡一體化建設項目,加快辦事過程的電子化、網絡化和自動化,加大電子政務建設力度。全面推行網上申報、網上審批,逐步實現“不見面審批”,為群眾和中小微企業辦事提供更多便利。加強電子監察,運用網絡的公開性、透明性,鼓勵社會群眾廣泛參與,設立監督和舉報窗口,進一步提升公共服務監管的力度,減少權力尋租機會,提供給中小微企業更公平的競爭環境。
(三)將“權力清單”“權利清單”和“負面清單”作為組合拳
“權力清單”詳細規定權力究竟應該干什么,不能干什么的一種公開形式。“權利清單”,就是詳細列舉公民與社會組織最重要權利的一種公開形式。而“負面清單”體現的是“法無禁止即自由”的理念。十八屆三中全會將“負面清單”管理推廣到我國市場,平等地適用于公有制與非公有制經濟、內資與外資企業各類型企業,著力統一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利用和完善三種清單的組合,是落實簡政放權的有效手段,這樣既能讓中小微企業清楚自身的權利和責任,提高辦事效率,也能形成社會監督,規范政府職能。
參考文獻
[1]李曉琳.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加快釋放新的改革紅利.[J].中國經貿導刊.2014.(9):34-36.
[2]蔣才勇.關于進一步簡政放權、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思考.[J].烏蒙論壇.2014.(1):57-59
[3]楊晶.國務院關于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工作情況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4-8-28(10).
作者簡介:吳非(1991-),男,漢族,河北石家莊人,現供職于江西師范大學政法學院,研究方向:新政治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