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瑾
【摘要】新常態經濟需要理性的“牛市”,金融應該幫助我們管理風險而不是增添生活的隨機性。從監管層的新法規來看,當局市場化改革的思路進一步清晰、決心也十分明顯,有信心看到一個結構、功能、規范化等方面都有重要突破的新資本市場的建立。
文章以熱詞“新常態經濟”切入,提出新常態經濟離不開資本市場的理性發展,但是目前資本市場仍然存在行政干預過多、投機色彩濃重等弊病,文章從防風險、穩增長、促改革三個方面提出了實現資本市場“新常態”的思路,也提出了重視資本市場為中小企業服務、保護投資者利益的功能,并以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和政策法規印證了這一觀點。
【關鍵詞】新常態經濟 資本市場改革
盤點2014年,“新常態”經濟無疑是一大熱詞。“新常態經濟”落腳點在“新”和“常”,前者是指明改革破舊立新的大格局和激發市場活力的改革新思路,而后者卻更值得深思:“常”既指實現穩定的和適度的增長,也意味著形成有效的市場機制和有序的市場秩序,穩定市場主體的預期,營造經濟發展的良好環境,是實現“新”的根基。經濟新常態離不開金融新常態,新常態下的中國資本市場也應該是一個理性的、長期穩定的、發展可持續的市場,才能夠發揮為實體經濟造血輸血、穩定國計民生的功能。
但是就目前看來,國內資本市場仍然背負著“投機市”和“政策市”重擔,難以輕裝前行。1月19日的股市大跌令許多股民血本無歸,被稱為7年來最慘烈的一跌,背后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證監會出手打擊違規資金進入股市,加大對融資融券的監管。再結合此前兩個月,在諸多利好消息的釋放下,僅短短兩個月時間,A股拉升幅度就超過50%,我們必然會得出這樣一個答案:歷經20多年,盡管監管機構日趨健全、相關法律法規也日益嚴格,但是,其政策市、投機市這一內在邏輯,卻依然沒有發生結構性的轉變。正是因為當前市場投機氛圍和行政干預色彩濃厚,致使市場參與者的賭博心態嚴重,對風險承擔能力比較弱的中小投資者來說可能致使他們損失慘重。而我國資本市場發端于政府的行政推動,長期以來的行政干預也催生了“政策市”這一怪相。股票發行制度方面,證監會人為地控制著新股發行的節奏和數量,制造發行市場“供不應求”的局面,助推了新股發行的“三高”問題,市場打新氛圍濃厚;而發行價畸高導致二級市場在價值回歸的過程中股價下跌,這也是我國股票市場“熊多牛少”、“跌多漲少”的根本原因。“政策市”還表現在,一旦股市低迷,證監會便暫停新股發行,以拉升股價。另外,“央媽”也是連連出手,在市場萎靡不振的時候及時降息、降準,撒下救市的甘霖。當局的苦心可以理解,但是長此以往,一個健康的市場機制如何建立,市場主體又如何從錯中學呢?一旦資本市場開放,勢必面臨國外資本市場主體的競爭,未經過市場歷練的金融機構、發行公司、投資者會不會陣腳大亂呢?
因此,是否能夠形成一個理性的資本市場可謂是決定市場化改革成敗大局的關鍵一著。筆者認為中國金融市場穩定與發展必須在防風險、穩增長和促改革三者之間達到平衡。
首先,金融的本質功能就在于管理風險。1月19日的市場暴跌究其本質還是市場杠桿和泡沫過度,證監會采取措施整治兩融問題和違規融資引發市場泡沫破滅導致的。當前債務風險已經成為中國改革進程中的一個亟待解決的難題。據麥肯錫報告顯示,中國總債務水平自2007年至今增加了近三倍,目前水平相當于GDP的282%,超過了美國。基于此,未來監管當局需要引導金融市場向健康、透明的方向發展,管理房地產市場、地方政府融資等引起的高杠桿的債務風險,警惕地方和公司債務成為脫韁的野馬,防止債務危機失范、泡沫破滅導致的經濟“硬著陸”。
其次,在去風險的同時,還要實現穩定、普惠式的增長。要改變當前資本市場重融資、輕投資,重國有企業、輕民資企業,重機構投資者、輕中小投資者的局面。最近證監會發布《公司債券發行與交易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將發債主體從上市公司擴展到所有公司,這意味著中小企業取得公司債券的融資資格,說明未來金融發展服務于實體經濟、讓中小企業進入金融市場的趨勢。另外,進一步推進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也加快了股票發行上市的速度,使得上市發行不再是少數企業的專利。新的“國九條”規定切實保護中小投資者的利益,如規定欺詐上市、損害投資者利益的上市公司和相關市場中介機構要承擔民事賠償責任;進一步做好信息披露工作,上市公司的招股說明書和其他公開資料必須要做到淺白、清晰、準確,保護好投資者的知情權;另外,需要加快完善分紅制度,使投資者有效參與公司管理,分享公司收益,可以促使投資行為長期化,減輕投機傾向。從現實看來,我國當前股票投資占家庭資產的比重與國際水平相比仍然偏低:美國家庭30%以上的資產用于股票投資,而我國這一數字只是10%左右。這說明了金融市場的發展必須進一步考慮惠及更多主體,使得普通民眾也從中獲益,分享改革紅利。
最后,從市場化改革的根本思路看來,未來金融市場的改革最重要的還是厘清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簡政放權以及開放民間投資領域。股票發行方面,今年IPO注冊制取代核準制,監審權力下放,市場在資源配置、資產定價中將發揮更大的作用。證監會內部透露消息稱,今年最早5月起IPO審核工作移交滬深交易所,而各項準備工作也正圍繞這一時間節點緊鑼密鼓地進行。在證監會層面,與現有核準制相關的一批行政規章將予以廢止,本屆發審委到期后不再續聘;證監會和證券交易所將出臺與注冊制相適應的一批行政規章和規則;同時登記結算公司也做好后臺流程的技術準備。另外,目前發行審核的節奏明顯加快,去年平均每月批文下發的數量在10-14家左右,今年1月底猛增到24家。
羅伯特.希勒在《金融與好的社會》一書中這樣寫道:“金融應該幫助我們減少生活的隨機性,而不是添加隨機性。”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而資本市場是金融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提高我國金融體系中直接融資的比例,能夠減少社會融資過于銀行系統可能誘發的系統性風險,而且有利于企業的長期發展、降低融資成本,有利于增加大眾的投資渠道,實現普惠式發展,推動經濟的可持續增長。中國經濟新常態的“新”離不開資本市場為之輸血、增力,“常”離不開資本市場的理性繁榮。促進經濟平穩高效發展,資本市場大有可為,同時也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
[1]林毅夫.什么是經濟新常態[J].小康 財智.2014.10.
[2]覃乾.中國經濟新常態要解決哪些問題[J].中國新時代.2014.10.
[3]祁斌.中國資本市場改革方向[J].中國金融.2010年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