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悅
【摘要】養老金并軌《決定》已出臺,然而實施起來卻并不輕松,改革的過程中必然會出現如新舊體制的銜接、養老金收支缺口以及并軌制后養老體系的豐富完善等問題,這些問題必將通過增加財政投入、延長退休的法定年齡,實行多元化的繳費體系來加以解決。
【關鍵詞】養老金并軌 漸進式改革 措施
一、我國養老雙軌制及其改革的必要性
進入21世紀以后,中國面臨越來越嚴重的人口老齡化問題,而且,我國的老齡人口規模大、比例高、增速快,未富先老。為了更好的保障退休者的合理權益,維護社會穩定和社會公平,進而促進經濟改革和經濟發展,逐步建立并不斷完善改革養老金制度成為越來越重要的議題。
經過多年的研究,中國養老保險改革取得了實質性進展。新制度逐步得到認同,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覆蓋面逐步擴大,補充養老保險制度也開始起步。然而,每一個新制度在運行過程中總會出現一定的新問題。因此,對我國的養老金制度進行調整、健全完善我國養老金制度具有重要的意義。
養老金并軌旨在減輕國家財政負擔、促進社會公平、實現社會人才優化配置、加快建設小康社會的步伐,然而這一措施實施不會一帆風順,實施的過程中必然會引發諸多困難。
二、養老金并軌實施存在的有關問題
養老金并軌是對中國現行的養老金雙軌制的一項改革,并軌則是要將雙軌制變為單軌制,縮小企事業單位養老金制度的差異,提高經濟效率。養老金并軌重在轉機制,而非降待遇,適當調整事業單位人員工資水平,彌補因個人繳費而增加的相關支出,維持改革前后職工的基本生活水平改革,這就需要財政的大力支持,因此養老金并軌在實施過程中將會存在諸多困難。
(一)養老金收支存在缺口
對養老金是否存在缺口的問題,社會各方向來眾說紛紜。有關數據顯示:2013年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收入18791億元。其中:保險費收入15501億元,財政補貼收入2669億元。養老保險基金支出達到16460億元。剔除財政補貼,養老保險已經陷入收不抵支的境地,缺口近千億元。
(二)養老體系本身存在地域差異
我國東部沿海地區鑒于自身地理位置及政策優勢,經濟水平得到了較快的發展,遠遠超過中西部地區。地區之間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帶來了收入分配之間的差異,進而使地區之間養老水平存在差異。大量的理論和實證研究表明,經濟發展水平和社會福利水平之間存在著正相關關系,經濟發展水平越高,人們對社會保障的需求就越大,該地區就會有較豐富的資源發展社會保障事業。像養老保險覆蓋面較高的上海、天津、北京、江蘇等經濟發展實力較強的省市,這些地區的人均GDP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城鎮基本養老保險覆蓋面相對較高。而老工業基地及中西部地區的省市基本養老保險覆蓋率相對較低,失業人口眾多,養老負擔較為沉重。邊遠少數民族地區經濟落后、地方財力嚴重不足,保障水平由顯匱乏。
(三)人才流失問題
養老金并軌可能引發事業單位人才流失。中國勞動學會薪酬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呂井海表示,在3100多萬事業單位人員中,有67%是專業技術人員。由于工資待遇偏低等問題,高校、醫院、科研類的事業單位近年來已經發生嚴重的人才流失問題。就連一些新招聘到的應屆高校畢業生,也往往會在落實戶口后,跳槽到薪酬更高的企業。因為擔心養老金金改革的影響,當年廣東先行推行事業單位改革時,廣東高校就有六成骨干教師要求提前退休,有的中年教師甚至提出,要自己出錢買斷工齡,來達到早日退休。如今養老金并軌從而帶來的人才流失問題若不加以解決以致擴散至全國,對于我國科教、醫療和公共服務領域等事業單位可能會帶來巨大的沖擊,整個社會經濟、社會秩序的穩定性也會因此受到影響。
三、應對改革中問題與困難措施
應對并軌過程中的困難,不僅要站在不同主體的角度尋求解決辦法,更要在并軌實施的不同階段采取不同的應對措施。
(一)從不同的主體出發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1.站在國家的角度,應對新舊制度的銜接及資金缺口。一是國家應做好全國統籌的工作。既要考慮到全國養老金制度改革實施情況的共性,也要把握各個地區自身的個性,從而在改革過程中不斷的進行修正完善,實現改革進程漸進式的上升。此外,應當統一推進的基本保障制度就只能由中央統一管理,地方對社會保障的改革措施需要經過中央部門的批準,全力提高轉型時期各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政策統一性,增強主管部門對制度變革的控制。
二是國家一方面需要通過財政撥款彌補養老金缺口,另一方面需要實現制度化,分成制。將中央企業上繳利潤的一定比例劃撥到社保基金,通過基金收益彌補剩下的養老金缺口。收不抵支的辦法只能是依靠財政支付。同時,提高這些省份養老保險的財務支付能力。比如,擴大繳存覆蓋面,加強征繳力度等。
三是國家應大力推進建立多元養老機制,大力加強社會基本養老。要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為基礎,以基本養老制度為重點,以慈善事業、商業保險為補充,加快完善多元養老機制。按照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相結合的要求,建立新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通過各方努力,確保養老金的資金安全和資金來源,以充分發揮多元養老機制保障來源、優化渠道、增益基礎、促進和諧的作用。
四是國家應適當提高法定退休年齡。有研究表明,中國退休年齡如果各提高5歲的話,當前退休人口會減少1000萬,在支付水平不變的前提下,養老金的支出可以減少1/3。另外,國家還可以建立彈性退休制度。允許勞動者在退休年齡、退休方式和退休收入方面具有某種彈性、較為靈活的退休制度。比如在知識經濟領域工作的人,退休年齡可以適當延長一些;從事體力勞動的人,退休年齡則可以適當提前。這樣為每位勞動者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退休年齡留出了充足的空間,這也與世界退休制度的發展趨勢相符合。
2.站在事業單位的角度,應對新舊制度的銜接及資金缺口。事業單位應在基本養老金部分實行統賬結合,政府繳費20%,個人繳費8%,具體制度與企業單位制度類似。事業單位退休人員在領取基本養老金的基礎上,需要建立補充養老金賬戶“職業年金”。與企業年金不同的是,職業年金必須具有強制性,所有的機關事業單位都要建立職業年金賬戶,這樣才可以保證養老金替代率不會太低。
職業年金基金可由政府繳費、個人繳費及基金收益構成,政府繳費和個人繳費率合計一般不超過本年機關事業單位員工上年度工資總額的1/6。短期內政府需要增加養老保險繳費支出,從長遠來看會進入收益期。只要繳納的養老保險基金保證專款專用,短期的養老基金支出相較于長期的雙軌制中機關事業單位養老金額度更少。
3.站在公民的角度,應對新舊制度的銜接及資金缺口。鑒于當前我國不同養老制度的特點,以及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最多,發展時間最長,制度最完善的特性,在現有的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的基礎上改造,形成一個新的養老保險三層體系:
第一層次是新建一個所有人都強制性參與的國家級個人養老儲蓄賬戶,由個人單獨繳納,以保障個人的基本養老問題。
第二層次是在企業事業單位之間實施社會統籌賬戶,由雇主單位繳納,獨立的社會統籌部門統一管理。
第三層次則是建立一個可供所有人自己選擇的個人養老儲蓄組合計劃,在該層次中提供各種方案,供不同條件和特點的人自由選擇適合自己的個人養老計劃。
(二)從養老金改革各個階段的角度,提出解決問題的措施
1.養老金改革初期新舊制度銜接及應對措施。養老金改革初期存在的主要問題應該是社會民眾的態度反應以及輿論壓力。養老金雙軌制運行多年,此時進行養老金改革會使已形成的利益分配機制改變,當前制度下的既得利益群體會產生相當強烈的抵觸心理。此外,對于及得利益群體之外的人員而言,養老金改革給他們帶來的是一種不確定性,容易產生營造焦慮、恐慌氛圍。
應對措施在于國家需要適時的發布明確的政策信號,向社會群眾解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安撫社會群眾的恐慌心理,同時不斷收集并逐步采納群眾的合理建議和意見。
2.養老金改革中期養老金缺口及應對措施。養老金改革中期可能會面臨國家財政負擔過重、養老金缺口難以彌補、中央與地方之間在改革的問題上職能模糊等問題。應對措施在于國家一方面需要通過財政撥款彌補養老金缺口,另一方面需要實現制度化,分成制,將中央企業上繳利潤的一定比例部分劃撥到社保基金,通過基金收益彌補剩下的養老金缺口。同時,做好全國統籌的工作,明確中央與地方在改革各個環節上的職能作用。
3.養老金改革后期養老體系的完善及應對措施。養老金改革后期可能會存在多元養老金體系的完善問題,養老金改革到了后期階段,主要的制度體系已逐步成熟,接下來的就是如何完善一個多元的養老金體系,促進社會群眾更加適應經過改革的養老金制度。
應對措施在于繼續大力推進及宣傳多元養老機制,加強社會基本養老。按照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相結合的要求,建立新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通過多方努力,確保養老金的資金來源和資金安全,以充分發揮多元化養老機制的作用。
六、結論
總之,養老金并軌是一項漸進式的改革,改革的過程中必然會面臨各式各樣的困難,也會接受來自各方的輿論壓力。然而,改革本身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只有經過嘗試才能制定出合理的檢驗方案,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每一套制度都是為了適應當時的社會狀況、促進社會進步而修訂的,制度本身并沒有好壞之分。養老金并軌改革至今遇到的問題不少,但并不代表今后不會出現新的問題,養老金問題始終是關乎社會民生的重要議題,值得每一個人去思考。
參考文獻
[1]盛曉潔.養老金并軌探析[J].全國商情(理論研究),2013年第五期.
[2]胡曉榮.“無知之幕”視角下養老金并軌改革的價值及其路徑選擇研究[J].金融經濟,2014年10期.
[3]王會玲.養老保險雙軌制的影響及未來路徑探討[J].經濟師,2014年04期.
[4]王斌.對我國兩種退休金制度“并軌”的幾點思考[J].中國勞動,2014年09期.
[5]宋杭,王大偉.基于雙變量線性回歸模型的養老金缺口研究[J].吉林金融研究,2014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