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明法,肖東霞,林良勇
(廉江市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廣東 廉江 524400)
感染與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相關性分析
吳明法,肖東霞,林良勇
(廉江市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廣東 廉江 524400)
目的 探討感染與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NRDS)之間的相關性。方法選取61例NRDS患兒(觀察組)與60例非NRDS患兒(對照組),分別檢測兩組患兒出生后即時的臍帶血C反應蛋白(CRP)、單核細胞計數、中性粒細胞計數、淋巴細胞計數及百分比,同時檢測出生后3 d新生兒靜脈血降鈣素(PCT)、血培養,并進行對比分析。結果觀察組患兒的單核細胞計數、淋巴細胞計數、淋巴細胞百分比顯著低于對照組,中性粒細胞百分比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1);觀察組PCT和血培養陽性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1),但兩組患兒的中性粒細胞計數及CRP陽性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NRDS是新生兒期危重癥疾病,感染發生率高,檢測CRP、單核細胞、淋巴細胞、中性粒細胞、PCT、血培養有助于疾病的診斷,對有效控制NRDS病情及提高早產兒搶救成功率具有重要作用。
感染;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
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是新生兒期危重癥之一,具有較高的發病率與致死率[1]。主要發病原因為早產兒肺部發育尚不成熟,缺乏足夠的肺表面活性物質,易產生彌漫性肺泡損傷、肺毛細血管內皮細胞損傷、急性肺泡上皮損傷、滲出性肺水腫、肺順應性下降以及進行性呼吸困難與缺氧等臨床征象[2]。NRDS主要發生于新生兒,在剖宮產、早產兒、糖尿病孕產婦、產前產后有窒息缺氧的新生兒中均有可能發生[3]。有研究報道免疫功能較差胎兒更易合并感染導致早產。本研究通過抽取胎齡小于35周早產兒臍帶血檢查C反應蛋白(CRP)、血培養及單核細胞數、淋巴細胞數、中性粒細胞數,抽取出生后3 d靜脈血檢查降鈣素原(PCT),探討感染與NRDS的關系,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我院新生兒科收治的胎齡<35周出生的早產兒61例,男性29例,女性32例;剖宮產41例,順產20例。其中母親糖尿病5例,低血糖3例。胎齡27+3~34+5周,平均(30+2±1.2)周,體重960~2 750 g,平均(1 732±460)g。診斷標準根據《實用新生兒學》(第三版)中關于NRDS的診斷[4]:均有不同程度雙肺呼吸音減弱,患兒生后6~12 h即出現進行性呼吸困難表現,X線早期可見兩肺野普遍性透亮度減低,毛玻璃樣改變及支氣管充氣征,甚至可見“白肺”改變。母親合并妊娠期糖尿病者17例,妊娠期膽汁淤積癥12例,胎膜早破8例,圍生期窒息9例。所有新生兒均伴有明顯的青紫、呼吸困難,給予頭罩供氧后無明顯改善。感染指標:白細胞計數(WBC)明顯升高、減低,或CRP>8 mg/L,或PCT>0.5 ng/ml,或血培養陽性,或X片有滲出影。隨機選擇同期住院非NRDS患兒60例為對照組,男性29例,女性31例;胎齡26+3~34+2周,平均(31+2±1.1)周;體重980~2 850 g,平均(1 734±457)g;剖宮產29例,順產31例。兩組在性別、胎齡、出生體重、身高、母親妊娠期合并癥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對比兩組患兒出生后即時的臍帶血CRP、單核細胞數、中性粒細胞數、淋巴細胞計數及百分比、血培養以及出生后3 d靜脈血PCT值。需用抗生素患兒在應用抗生素前抽血。用美國雅培(ABBOTT)CELL-DYN1700型血球計數分類儀檢測單核細胞、中性粒細胞及淋巴細胞數與百分比;CRP應用芬蘭Orion診斷公司CRP試劑盒檢測,采用免疫比濁法,以CRP≥8 mg/L為陽性;PCT應用德國BRAHMS的KRYPTOR(降鈣素原全自動定量分析)與試劑檢測,采用免疫發光測定法,以PCT>0.5 ng/L為陽性;法國生物梅里埃公司Biomerieux BacT/ ALERT?3D 60培養系統,bioMérieux公司培養瓶進行血培養。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樣本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單核細胞、淋巴細胞和中性粒細胞檢測結果比較 觀察組患兒的單核細胞計數、淋巴細胞計數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1),但中性粒細胞計數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單核細胞、淋巴細胞和中性粒細胞檢測結果比較(×109/L,±s)

表1 兩組患者的單核細胞、淋巴細胞和中性粒細胞檢測結果比較(×109/L,±s)
組別觀察組(n=61)對照組(n=60)t值P值單核細胞0.93±0.51 1.23±0.53 3.1729 0.0019淋巴細胞7.82±3.81 12.31±3.78 6.534 0.0000中性粒細胞4.92±2.41 5.11±2.37 0.4372 0.6682
2.2 兩組患者的單核細胞、淋巴細胞和中性粒細胞比較 兩組單核細胞百分比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淋巴細胞百分比顯著低于對照組,中性粒細胞百分比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單核細胞、淋巴細胞和中性粒細胞檢測結果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的單核細胞、淋巴細胞和中性粒細胞檢測結果比較(%,±s)
組別觀察組(n=61)對照組(n=60)t值P值單核細胞6.7±2.9 6.2±2.6 0.998 0.3203淋巴細胞55.4±10.2 65.3±9.9 5.4164 0.0000中性粒細胞37.5±10.3 28.1±9.6 5.1911 0.0000
2.3 兩組患者的CRP、PCT及血培養陽性率比較 兩組患者CRP檢測陽性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PCT及血培養檢測陽性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CRP、PCT和血培養陽性率比較[例(%)]
NRDS主要指由除心源性因素以外的多種內外因素引起的急性進行性缺氧性呼吸衰竭。該病的主要病理學基礎為多種炎性細胞介導的彌漫性肺泡損傷、急性肺泡上皮損傷、肺毛細血管內皮細胞損傷[5]。NRDS以肺微血管通透性增加導致的肺間質與肺泡水腫、肺出血、肺組織內中性粒細胞聚集及微血栓形成為主要病理生理改變[6]。NRDS是新生兒急性肺損傷中的最嚴重階段,對患兒的健康與生命造成嚴重的威脅[7]。
新生兒的免疫防御系統主要由特異性免疫、非特異性免疫兩部分組成,非特異性免疫主要由機械屏障、吞噬細胞及化學因子組成。其中吞噬細胞包括血液中的單核細胞、中性粒細胞以及組織中的巨噬細胞[8]。巨噬細胞可通過吞噬、胞噬等形式將抗原物質清除或攝取。單核細胞來源于骨髓,是吞噬細胞的前體,主要作用是吞噬與殺傷病原微生物和凋亡的細胞、自身衰老、參與抗原遞呈誘導炎癥反應[9]。中性粒細胞存在于外周血中,是專職的吞噬細胞,對病原體、自身靶細胞具有識別功能,對抗原異物的吞噬與殺傷消化與單核細胞相同。淋巴細胞(T細胞、B細胞)在免疫應答中發揮著核心作用,是白細胞的一種,是機體免疫應答的重要細胞成分[10]。本研究中,觀察組患兒的臍帶血單核細胞計數、淋巴細胞計數顯著低于對照組(P<0.01),中性粒細胞計數顯著低于對照組。觀察組患兒臍帶血淋巴細胞百分比顯著低于對照組、中性粒細胞百分比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但兩組患兒單核細胞百分比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CRP由肝臟產生,出現細菌、真菌感染時水平升高,檢測容易且價格低廉。同時CRP雖為較為敏感的炎癥急性時相蛋白,但其特異性較差,難以提示何種感染或其他相應疾病。在心腦血管疾病等其他非感染性疾病中,CRP同樣可出現明顯增高。本研究中觀察組CRP陽性率較對照組增高,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難以將CRP作為感染性疾病的診斷指標,尚需結合其他相關檢查、檢驗結果以及患者的臨床表現方可做出準確判斷。PCT檢測可作為全身性細菌感染的早期診斷及療效評估和預后判斷的敏感指標[11],具有較高的敏感性與特異性,且在新生兒期不受母體PCT水平高低的影響,與窒息缺氧損傷引發的急性炎癥反應無關,但與新生兒自身細菌感染嚴重程度有很大關系,因此,在判斷感染性疾病中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的觀察組PCT陽性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此外血培養也是感染的一個重要診斷指標,本研究的觀察組血培養陽性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同樣能夠說明感染與NRDS有著密切關系。
綜上所述,NRDS是新生兒期危重癥疾病,感染發生率高,檢測CRP、血培養、單核細胞、淋巴細胞、中性粒細胞、PCT有助于疾病的診斷,操作簡單,價格低廉,對有效控制NRDS病情及提高早產兒搶救成功率具有重要作用。
[1]刁詩光,邱燕玲,王冬妹,等.高頻振蕩通氣在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治療中的應用[J].中華全科醫學,2011,9(4):555-557.
[2]田鸞英,陳 俊.非侵入性呼吸支持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臨床觀察[J].海南醫學,2014,25(13):1988-1990.
[3]王淑云.固爾蘇聯合CPAP與單CPAP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臨床效果比較[J].中國實用醫刊,2012,2(17):82-83.
[4]金漢珍,黃德民,官希吉.實用新生兒學[M].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422-423.
[5]王 馨.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臨床特點和高危因素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1,18(25):180-181.
[6]楊 娜,劉 敬,何平平,等.胎膜早破與足月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相關分析[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2,27(8): 604-605.
[7]劉漢嘉,韓雪芳,王淙塏.新生兒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病因與療效觀察[J].中國綜合臨床,2010,26(7):768-769.
[8]劉學軍.產前應用氨溴索預防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76例[J].中國醫藥導報,2009,23(6):45-46.
[9]胡石騰,單 卉,陳德平,等.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影像學診斷[J].中國現代醫生,2010,24(1):53-54.
[10]Imbert AM,Belaaloui G,Bardin F,et al.CD99 expressed on human mobilized peripheral blood CD34+cells is involved in transendothelial migration[J].Blood,2006,108(8):2578-2586.
[11]Wang H,Gao X,Liu C,et al.Morbidity and mortality of neonatal respiratoryfailure in China:surfactant treatment in very immature infants[J].Pediatrics,2012,129(3):e731-e740.
R722.1
B
1003—6350(2015)14—2147—03
10.3969/j.issn.1003-6350.2015.14.0774
2015-01-07)
2013年度廉江市科技計劃資助項目(編號:20130816)
吳明法。E-mail:mingfaw@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