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莉
我們說“民以食為天”,糧食安全是關乎國計民生的頭等大事。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2014年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推進農業現代化,要堅持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為首要任務,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不斷增強糧食生產能力”,對糧食安全問題進行了全面細致的戰略部署。在我國糧食總產量實現“十一連增”的良好態勢下再次凸顯糧食安全問題,意義深遠。圍繞糧食安全的三大問題,記者采訪了有關學者。
“十一連增”后為何不能放松糧食安全的弦?
——糧食增產不意味著糧食安全問題徹底解決
早在新中國成立之前,就曾有西方政治家“預言”,由于中國人口過多,沒有任何一個政府能夠解決中國人的吃飯問題。我們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糧食生產問題,始終把農業放在國民經濟的基礎地位,把糧食作為國民經濟基礎的基礎。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糧食生產實現了歷史性跨越,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養活了世界近1/5的人口。2014年是我國糧食繼續高產穩產的一年,糧食總產量實現“十一連增”。“十一連增”后為何不能放松糧食安全這根弦?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有一句名言:誰控制了石油,誰就能控制所有國家;誰控制了糧食,誰就控制了人類。“人們一直從政治的高度來看待糧食安全問題。”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副院長葉敬忠表示,在國際政治中,糧食往往被一些西方發達國家作為控制和脅迫他國以達到政治與軍事目的,謀求自身利益的一種戰略武器。而在當今世界糧食市場中,幾大國際糧食公司正在向很多地區滲透,試圖控制從糧食生產、加工到銷售的整個產業鏈。在葉敬忠看來,“對于我國的糧食安全,如何強調其重要性都不為過”。
正如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馬九杰所言,“糧食安全是一個永恒的課題,糧食增產并不意味著糧食安全問題的徹底解決,持續關注和強調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他認為,短期、靜態實現糧食安全,并不意味著能夠實現長期、動態的目標。不僅要看到目前的增產,還要著眼于可持續的糧食生產能力建設和未來糧食增產潛力的挖掘。因此,當前亟須重視農業資源保護和可持續利用、強調耕地保護和土壤肥力培育。
“新常態”下如何確保糧食安全?
——推進農業現代化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在經濟增速放緩、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加速推進的背景下,如何繼續強化農業基礎地位、促進農民持續增收、保障糧食安全?
四川大學政治學院教授王國敏認為,在經濟“新常態”大背景下,農業農村外部環境和自身內部都發生了重大變化,當前我國糧食安全面臨著一些復雜而深刻的問題。例如,勞動力與土地成本持續提高,比較利益的存在導致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等優質稀缺生產要素不斷流失,農業勞動力結構性緊缺,“誰來種地”的問題亟待破解。
“新常態”更加注重經濟運行的質量和效率,這對保障我國糧食安全提出了新要求,也帶來了新機遇。王國敏強調,“從追求產量到關注質量與效益,從依賴資源消耗到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明確了保障我國糧食安全與現代農業發展道路。”
王國敏表示,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體現了保障糧食安全的一系列新思路、新舉措。一是強化糧食省長負責制。此舉彰顯了地方政府是糧食安全的責任主體,在明確的目標導向下,地方政府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更加注重對促農抓糧的職能本分,進而制定并施行一系列從“田間”到“餐桌”、從生產到消費的確保糧食安全的策略。
二是強化對糧食主產省和主產縣的政策傾斜。種糧比較利益低下是制約糧食安全的癥結所在,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強化對糧食主產省和主產縣的政策傾斜”,抓住了促進糧食增產的根本動力。同時,也明確了糧食主銷區的糧食生產責任,主產區與主銷區共同致力于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實踐,為實現這一目標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
三是更加注重與糧食生產相關的農業資源配套建設。中央一號文件以“基本農田劃定”“高標準農田建設”“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豐產科技”“鹽堿地改造”等方面為基本著力點,為糧食增產與糧食安全提供了現實可行性。
如何處理好城鎮化進程中的糧食安全問題?
——不能以犧牲糧食安全為代價
當前我國正處于城鎮化加速發展期。城鎮化是未來我國新的經濟增長動力,是實現現代化的重大戰略選擇。如何在城鎮化進程中處理好糧食安全問題?
“耕地資源是城鎮化與糧食安全之間的沖突焦點。”王國敏認為,隨著城鎮邊界不斷拓展和虹吸效應的產生,耕地資源壓力或將持續增大。由于城鎮往往在土壤最肥沃的地帶興起,這種擴張即使能通過“占補平衡”政策實現耕地數量平衡,也可能帶來耕地質量下降。在糧食單產不能大幅增加的背景下,糧食安全就可能暗藏隱憂。因此,在城鎮化進程中,必須協調好城鎮建設與耕地保護間的關系,全面開展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工作,統籌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推進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進一步完善耕地“占補平衡”政策,在具體實踐中必須嚴格按照“占補平衡,占優補優”原則執行,不能打折扣。
葉敬忠認為,在城鎮化和糧食安全之間保持平衡的眾多舉措中,非常重要的一點是要給小農和小農農業留出適當空間,重建鄉村經濟、社會和文化活力。城鎮化的發展不能以犧牲糧食安全為代價,不能以“現代化”“產業化”或“效率”為名無限制擠壓和攫取農村土地、人力、資金、教育等各種資源。葉敬忠舉例說,近年來隨著土地流轉快速推進,大量工商資本進入農村,一些地區“非農化”“非糧化”現象不容忽視。
在馬九杰看來,雖然城鎮化快速推進會給糧食安全帶來一定挑戰,但城鎮化發展帶來的農民收入增加、交通物流基礎設施改善,反而會增加糧食可及性,提高糧食安全水平。處理好城鎮化與糧食安全之間的關系,關鍵是要在推進城鎮化的同時,發展現代農業、保護農業資源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從而實現城鎮化和糧食安全的平衡、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