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棟
60歲的安徽農民張常寶選了一個好日子,賣掉自己種的2萬斤粳稻,按照今年的國家糧食收購政策,100斤二級粳稻的價格是157元,他這次賣糧的收入是31400元。
在安徽省巢湖市一家糧食收購庫,正在賣糧的張常寶告訴記者,自己和58歲的老伴丁大寶兩個人承包了300畝耕地,畝產1220斤、總共36.6萬斤的粳稻已經賣了六成,不算成本費用,一年種稻谷的毛收入是57萬多元。
張常寶告訴記者,300畝耕地每畝的承包費用是500到1000元,此外還有種子、管理、農藥、化肥、人工等費用,一畝地的成本費用接近1500元,即使這樣,自己每畝地的純收入也有600到800元,一年種田純收入20多萬元“沒有問題”。
在收購粳稻的安徽光明槐祥工貿集團總經理郭少祥看來,在安徽省巢湖市,像張常寶一樣的“大戶”占了賣糧農民的大多數,從此前一家一戶平均三四畝耕地,到現在平均幾百畝、多達上千畝的耕地面積,他估計,接近一半的耕地已經流轉到這樣的包田大戶。
張常寶種田的秘訣之一是多種經營。當地歷史上就是魚米之鄉、江南糧倉,氣候和水土條件可以一年兩熟到三熟,在粳稻的種植季節之外,還可以種小麥、油菜,小麥畝產700~1000斤,每斤能賣到1.2元,僅此一項,每畝地可以為張常寶增收近1000元。
為了鼓勵張常寶這樣的種糧大戶,提高農業集約化、專業化程度,安徽省提出,將大力培育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力爭到2015年,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經營面積占承包耕地50%以上。這意味著,中國最早實行“分田到戶”家庭聯產承包經營改革的安徽,將繼續通過產權分離、土地流轉的“第二輪土地制度改革”,創造改革紅利。
新一輪土改的核心是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2014年,中國在安徽等三省開展了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試點,試點覆蓋面積達3.3億畝;2015年,中國還將修訂土地承包法,賦予農民土地經營權抵押、擔保權能,為土地順利流轉、農業規模經營提供法律保障。
要管好300畝地,光靠兩個人怎么能做到?對于記者的問題,張常寶給出了答案,從種到收的整個環節都用了機械化,而在除草、施肥、打藥、收割等環節,還要雇傭10多個人進行專業管理。機械化種植加上社會化服務,張常寶說,自己再承包幾百畝地“沒有一點問題”。
張常寶給出的答案,官方的版本稱之為“三產融合”。今后的農業將不僅局限于“第一產業”,而是與現代工業和新興服務業深度融合對接,實現“1+2+3=6”,實行生產、制造、銷售、貿易等全產業鏈經營,這將成為中國未來農業的主要形態。
如今張常寶和老伴都到了該退休的年齡,兩個孩子都在外地打工,“誰來種糧”是他以后面臨的一大問題。不過張常寶相信,只要國家政策“對路”,種糧“有錢賺”,農業就是有希望的行業,像自己一樣的“包田大戶”就會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