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張永軍 特約記者 郭欣 張佳
文化西安的創新實踐
?文/本刊記者 張永軍 特約記者 郭欣 張佳
幾朝歷史更迭,鐫刻進秦磚漢瓦;千載歲月悠悠,浸潤著詩詞歌賦。“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這,是西安的曾經。
時光流淌,滄海桑田。在絲綢之路經濟帶這一宏偉戰略構想的大背景下,西安這個古絲綢之路上駝鈴響起的城市,正向著世界之城、文化之城的國際化大都市邁進,這是西安打造文化中心的腳步和節奏。
自2012年開始,西安市委、市政府將秦嶺北麓生態保護、八水潤西安、漢長安城遺址保護、渭北工業區建設、公路交通樞紐建設確定為事關西安長遠發展的五項重點工作。這是西安市擔當時代使命,求真務實科學發展的戰略舉措,是全面提升西安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促進生態環境保護,提高城市文化高度,改善民生福祉的清晰路線圖,是偉大中國夢在西安的具體實踐。
一座城市,特別是一座擁有3100多年建城史的城市,如何在發展中堅持本我,實現跨越發展和永續發展?這需要審慎思考,精準發力。
每一個時代,總是有人勇于擔當使命,也總是能做出敢為人先的事業。這需要決策者把準脈搏、看清方向。2012年7月,西安市委、市政府提出加快推進事關西安長遠發展的五項重點工作建設。這是西安基于對自身長遠發展的深刻思考和對競爭環境的清醒認識,是事關西安永續發展和長遠發展的重大決策。
工業是一個城市的命脈。經濟總量不大、工業發展滯后、工業支撐不足,一直是西安在經濟發展中面臨的最大現實。審視發展短板,反復調研論證,充分醞釀,科學決策,西安市委、市政府大力實施西安的工業突破戰略,并將渭北工業區作為主要發力平臺。
2012年8月,渭北工業區掛牌,拉起了一個城市的工業筋骨,工業總產值和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連年迅猛增長,成為西安工業引領發展區域,為西安經濟發展夯實基礎。
文化是西安的根與魂,是西安區別于其他大城市的個性所在,也是建設西安國際化大都市的特色和魅力。作為我國迄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遺跡最豐富、文化含量最高的都城遺址,漢長安城遺址是歷史留給西安的珍貴記憶。保護歷史大遺址,是西安的責任,更是中國對世界的承諾。
2012年7月,西安市委、市政府作出建設漢長安城國家大遺址保護特區的重大決策。同年8月,通過了《西安漢長安城國家大遺址保護特區實施方案》,決定從2012年到2020年分三個階段推進漢長安城國家大遺址保護特區建設工作,并將總面積8.58平方公里的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申報絲綢之路世界文化遺產作為特區建設的啟動項目。
水旺則城興,西安自古就有“八水繞長安”的美稱,如何讓“繞城而過”的水成為城市中的一道風景?2012年7月,西安市委、市政府將“八水潤西安”列為事關西安長遠發展的五項重點工作之一,再次將水和城緊密結合在了一起。“八水潤西安”工程,規劃建設“5引水、7濕地、10河系、28湖池”,通過實施水系治理、引水進城、河湖連通工程,實現“庫連河、河連渠、渠連湖”的新勝景,把西安建成“城在水中、水在城中、水韻長安”的現代化生態型大都市。
水潤西安,云橫秦嶺。秦嶺是西安的綠色長廊和生態屏障,她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自然景觀和人文歷史資源,是大自然對西安的慷慨饋贈。保護秦嶺北麓生態環境,挖掘秦嶺北麓旅游資源、打造生態旅游品牌,充分展示大秦嶺之美,正是西安建設國際化大都市、實現偉大“中國夢”的生動實踐,為此西安市將秦嶺北麓生態保護納入五項重點工作。
路通則變。西安地處歐亞大陸橋樞紐,具有獨特的區位優勢。在全國高速公路網中具有東聯西進、溝通南北的主樞紐地位。隨著西安建設國際化大都市步伐的加快,這座千年古都也面臨著交通的巨大壓力,迫切呼喚交通要有更大的發展和提升。
公路交通樞紐工程被西安市委、市政府列為全市五項重點工作后,西安公路交通樞紐工程的主要任務是建設全國一流的公路路網,提升西安主樞紐地位和區域經濟發展保障能力,同時大力推進國家“公交都市”建設,構建全國一流的綜合交通樞紐體系。
五項重點工作是西安基于對自身長遠發展的深刻思考和對競爭環境的清醒認識,是事關西安永續發展和長遠發展的重大決策。
找準發力點,五項重點工作的決策,不僅從城市發展的方向為西安把準了發展脈搏,也從惠民利民的各個著力點凸顯了城市發展的民生情懷。
謀定而后動。任何事情的發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過程,如何讓一座世界歷史文化名城跟上時代的發展腳步,如何讓五項重點工作擲地有聲,是對魄力、智慧與執行力的挑戰。
陜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書記魏民洲說,五項重點工作涉及生態、文化、民生改善和城市綜合承載能力等多個領域,是西安市委、市政府著眼西安永續發展和長遠發展作出的重大決策。要堅持規劃引領,實施項目帶動,創新體制機制,持之以恒地推進,為西安市經濟社會發展發揮顯著支撐作用,為西安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西安市市長董軍要求舉全市之力推進五項重點工作落實,努力在全面建設具有歷史文化特色國際化大都市的過程中,讓廣大市民得到更多實惠、過上更好生活。
秦嶺是西安的綠色長廊和生態屏障。西安開創性地為一座山立法,于2013年10月頒布實施《西安市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出臺與《西安市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相配套的諸多約束性規劃,研究確定西安市秦嶺生態保護區的“四至”界限。制定西安市“十三五”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指標、主要任務和重點項目,編制《西安市“十三五”秦嶺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使秦嶺生態保護逐步走上法制化軌道。
本著對歷史、對人民負責的態度,西安重拳出擊,展開了一場秦嶺北麓違建整治風暴。行動中,西安市委召開常委會、專題會、現場會15次,西安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協主要領導多次深入一線督導,市級有關部門和區縣齊心協力、形成依法整治的強大合力。截至2014年11月13日,秦嶺北麓西安段202棟違法建筑處置工作提前完成,共計拆除145棟,沒收整改57棟,秦嶺生態得到恢復。政府將青山綠水還給了秦嶺,還給了市民。
兩年來,渭河西安段、黑河平原段、灞河上游藍田段完成全部堤防建設,西安提前完成浐河城市段綜合治理工作,新增生態水面955畝,使浐河成為城市東部真正的城中河,為沿岸數十萬市民群眾提供了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與此同時,儀祉湖、西安湖、航天湖、大興湖、常寧湖、堰頭湖、桃花潭,以及渭河城市段生態區、浐灞濕地公園、灞河灞橋生態濕地、渭河華山濕地、幸福濕地、渭河人工濕地、沙河水街、浐河城市段、灃河良家灘、灃河灃東生態景區等“八湖十濕地”陸續對市民開放。
城市的競爭,最終還要歸結于文化的競爭。做好對歷史文化遺存的保護,不僅是對西安城市價值的準確判斷,更是近年來西安選擇正確發展路徑的水到渠成之舉。2012年8月,西安通過了《西安漢長安城國家大遺址保護特區實施方案》。之后短短三個月內,漢長安城遺址上9個村共3380戶群眾、1.5萬人為了申遺夢,舍小家為大家。搬遷之快、群眾情緒之平穩,創造了備受贊譽的漢長安城遺址搬遷模式。與此同時,安置房建設全面啟動。以遺址保護為著眼點、以改善民生為立足點,西安加快實施遺址區基礎設施提升工程,把漢長安城遺址保護利用工程打造成一項集文物保護、文化傳承、城市建設、生態提升、產業培育和民生改善為一體的綜合工程。
西安市社科院巡視員、研究員李驪明認為,漢長安城遺址保護工程是文化建設和城市建設的大手筆,是“國家背景,城市行動”的典型工程。只有將漢長安城遺址保護工程放置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建設彰顯華夏文明基地的語境中才可以討論其功能和作用。
渭北工業區要彌補西安經濟發展的短板,但是做大工業,并不等于走簡單的、粗放的、原始的工業發展道路,而是要以發展先進裝備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主,在新的技術平臺上提升制造業和發展新興產業。渭北工業區規劃面積有幾百平方公里,西安的目標不是盡早把項目擺滿而是要不斷強化工業區的內生動力。近三年來,多組團協力發展,創造出令人稱嘆的“渭北速度”,渭北已成為西安工業經濟的重要引擎,逐漸顯現出城市經濟全新增長極的喜人風貌。
西安地處中國腹地,優越的地理位置,讓這座城市具備通達的先天優勢。西安的發展,需要新的時空。以道路建設和緩堵保暢為核心的公路交通樞紐建設,成為五項重點工作之一。每天交通高峰期從各個地鐵站口魚貫而出的市民,用輕快的步伐印證了一個城市便捷的交通路網給市民帶來的福利。2014年5月通車的南門與環城南路交通綜合治理工程,讓中軸線經永寧門南北向通行時間平均減少10分鐘。多座立交的通車,讓一環路整體通行時間平均減少20分鐘,形成快速、立體、便捷的內城路網體系。
隨著地鐵一、二號線相繼開通,西安的路網樞紐齊頭并進,城市周邊四通八達。多條國道的有效連通,使西安過境車輛分流、對接更加有序高效,有助于緩解主干道的交通壓力。國道310西安過境一級公路貫穿渭北工業區,這條渭北大橫線建成后將進一步密切渭北三組團的交通聯系,承接主城區的經濟輻射能力,加快西咸一體化進程。2014年,大西高鐵西安至太原段開通運營;以及新增的4條國際航線2920萬人次的吞吐量,都預示著西安綜合交通樞紐功能增強,交通樞紐中心城市地位得到進一步提升。
實施五項重點工作三年來,家門口的風景,看得見的好處,對西安市民來說,都是實實在在的改變。
五項重點工作實施三年來,實實在在的變化發生在市民的身邊。西安不斷加強城市道路、水、氣、熱、電等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同時加大環境整治力度,提高環境管理水平,城市形象日新月異。通過實施“城市綠化”工程,開展秦嶺北麓生態環境保護,森林覆蓋率達到44.99%。以人均公共綠地9.34平方米,50個公園,300多個城市綠地廣場的成績,被評為“國家園林城市”;通過實施“藍天碧水”工程,強力推進治污減霾工作,拔煙囪、拆鍋爐、治尾氣、降揚塵,空氣質量逐年好轉。
圍繞著“山清、水凈、坡綠”目標,橫亙在西安之南的秦嶺,宛如一道翠綠的屏風,擺放在西安這個大院子當中,秦嶺成了西安市民的后花園,也正在按照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實施、高水平推進的要求,打造中國人的中央公園。
八水潤西安,好就好在一個“潤”字上,水在城中,城在水邊,漢城湖畔夏夜納涼的人群最有感受,這里原是一個污水橫流的地方,現在成為門口的風景。去年5月,南門景區改造完成,護城河試驗段一改往日舊貌,變成了城墻下的新水域景區,與城墻南門歷史文化街區融為一體、相得益彰,迅速成為供廣大市民和游客感受歷史文化,展示城市形象的亮麗名片。
截至2014年底,西安共計新增生態水面面積6750畝、濕地面積1.46萬畝,提前一年達到“三年效果初現”規劃目標,“東有浐灞廣運潭,西有灃河昆明池,南有唐城曲江湖,北有未央漢城湖,中有明清護城河”的城市水系新格局已經形成,“城在水中、水在城中、水韻長安”初步實現,西安向現代化生態型大都市更進一步。
漢長安城等大遺址的保護需要真心的付出與努力。2014年6月22日,由中國、哈薩克斯坦與吉爾吉斯斯坦跨國聯合申報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路網”項目,在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申遺成功,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大雁塔、小雁塔、興教寺塔,西安5處文化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為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申遺毅然搬遷的1.5萬西安市民得到了最大的回報。2014年年底,漢長安城國家遺址公園又被列入全省30個重大文化項目,這座2000多年前的都城遺址將重新煥發生機。
渭北工業區秉持差異化定位、鏈條化配套、園區化承載和集群化發展模式,區內閻良、高陵、臨潼三大組團在發展方向上各有側重。高陵組團主要發展汽車、專用通用裝備、新材料等產業;閻良組團主要發展以大中型飛機制造與產品配套、通用航空、航空服務等產業;臨潼組團主要發展現代裝備制造、機電設備制造、新能源、新型科技建材等產業。這三大組團承擔著彌補西安工業短板,夯實西安國際化大都市工業基礎的任務。
結合“公交都市”創建,市民不僅可以選擇地鐵、公交車,現在還可以選擇更加綠色環保的公共自行車,進一步提升了地面與軌道交通的“零換乘”水平。目前西安以地鐵為骨架、公交為骨干,微型公交和慢行公共自行車為補充的一體化綜合交通體系已初具雛形。現在,從家門口租一輛公共自行車,優游地穿行在西安的大街小巷,成了市民的一種新生活。
五項重點工作極大地改善了西安生態環境,增進了民生福祉,支撐并引領著西安國際化大都市建設。事實證明,五項重點工作給西安帶來的變化,每一項都是楔入歷史坐標的改變。
今年2月28日,中央文明委隆重表彰第四屆全國文明城市,西安市榮獲全國文明城市稱號,陜西省委常委、市委書記魏民洲代表850萬西安市民,領取了這份來之不易的榮譽。西安市以五項重點工作為推動力,開展尚德西安等文明創建活動,帶動城市品位的提升、人居環境的改善,提升發展的軟實力、培育城市的競爭力。
過去3年里,西安穩步推進致力于改善民生福祉的五項重點工作。現在西安市民中抱怨牢騷的少了,欣賞身邊風景的多了。6月18日,以“小康社會·幸福中國”為主題的2015“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調查推選活動在北京啟動。這項調查除了22個主觀調查評價指標,還包括教育、醫療衛生、物價、生活環境、社會安全、公共服務、文化生活等7大類42個客觀評價指標。經過初選,西安入圍候選城市名單。
我們有理由期待,西安的未來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