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云萍
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健康快速協調發展的動力根源,也是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環節;是海西規劃中的重要內容,也是福建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重要增長點。早在2011年11月福建省委、省政府下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及《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規劃》中,就明確提出了福建縣域經濟發展的目標任務。新形勢下,福建省必須把握當前戰略機遇,站在更高層次、更寬視野上,推動縣域經濟科學發展、跨越發展、可持續發展。
一、加快發展縣域經濟的現實意義
1.縣域經濟是縮小城鄉居民收入消費差距的基礎平臺。從現實來看,縣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戰場,發展縣域經濟是全面推進小康社會的基礎環節,是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切入點。縣域經濟發展好,可以帶動鄉鎮企業的發展,增加就業機會,吸收本地的農業剩余人口,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使社會和諧穩定健康發展。壯大縣域經濟,這是福建轉移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的新途徑。農業剩余勞動力本地就業,不僅可以帶動福建本地經濟的發展,還可以帶動周圍省份的農、牧、魚等產業經濟發展。
2.加快縣域經濟發展,是統籌城鄉經濟均衡發展的重要環節。福建省有90%的面積和75%的人口在縣域,農村是縣域經濟的廣闊腹地,占總人口的70%之多,有著巨大的潛在需求與市場容量。2012年福建省生產總值實現增長11.4%,達到19701.78億元。其中,泉州市生產總值2012年突破4000億元,達到4702億,實現增長12.1%,連續十三年居福建省首位,民營經濟活躍,但城鄉發展差距分化嚴重。統籌城鄉經濟均衡發展客觀上要求把城市的現代化、農村現代化同時推進。福建未來的現代化應該突破城鄉的二元體制,實現城市現代化與農村現代化的雙向推進。福建縣級綜合改革實行以來,縣域經濟在協調城鄉關系,帶動城鄉發揮各自優勢,提高非農就業水平、增加農民收入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如在流通體系上,形成了以縣域城區為中心,農村集鎮為依托,城鄉交融、合理分布具有特色的社會化經濟群體;在服務體系上,形成了以連接千家萬戶的服務網絡,更好的協調城鄉關系;在生產關系上,形成了城鄉經濟融合的生產網絡,使城鄉經濟實現優勢互補,保障經濟均衡的目的。
二、縣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縣域經濟發展極不平衡。福建省按自然條件與社會經濟發展基礎的差異,明顯可劃分為沿海與內地兩大部分。沿海地區,海域遼闊,水產資源豐富;內陸地區,山地面積大,森林等農業資源豐富。區域經濟差異的基本判斷,閩東南地區包括福建東部沿海的福州、莆田、泉州、漳州4個地級市和廈門經濟特區,土地面積4.2萬平方公里,總人口2510.04萬人(2012年底),閩西北地區包括福建西部和北部的龍巖、三明、南平、寧德4個地級市,土地面積7.94萬平方公里,總人口1673.95萬人(2012年底)。閩東南地區經濟發展速度較快,2012年其GDP占全省的比重為75.8%,閩東南與閩西北之間經濟發展差距呈現出拉大的趨勢。在福、廈、漳公路(324國道)沿線形成一條北起福州、長樂,南至漳州、龍海的福廈交通走廊密集城市帶(共計16個縣市)、這條走廊長約200公里,寬約50公里,是閩東南經濟開放區的核心地帶,也是福建省縣域經濟發展的龍頭。
改革開放以來,閩東南沿海地區原有的經濟發展潛能和對外開放的區位優勢得到了發揮,在吸引外資、引進技術、對外貿易方面占有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使之獲得了閩西北內地山區難以取得的附加效益。同時閩東南沿海地區又享有國家和省里在體制和政策上的許多優惠,使其經濟發展更加快速。閩西北內地山區縣由于經濟發展外部環境欠佳,經濟、教育、文化、科技等方面相對落后,與沿海各縣的差距還是很大。福建縣域經濟發展水平的區域分布特征與區域發展總體格局基本一致,即發達的縣主要分布在閩東南沿海地區,落后的縣主要分布在閩西北內地山區。縣域經濟發展具有不平衡性,收入增長緩慢的狀況還沒有根本改變。2012年經濟較發達的10個縣(市)地區生產總值占全省縣域經濟總量的48.5%,地方財政收入占50.8%;經濟總量排位在后15位的縣,GDP總和僅為晉江的四分之三,最強縣與排名最后縣經濟總量相差38倍、地方財政收入相差53倍。福建省縣域仍有90%左右的城鎮居民、60%左右的農民收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2.縣域經濟的發展方式存在諸多盲目性。主要表現在很多縣級地方政府仍然片面地把發展縣域經濟理解為上項目、建工廠、建開發區,把發展城鎮化理解為上廣場、建樓房、改戶口。由于縣鄉政府招商引資的愿望迫切,地方為了眼前利益犧牲長遠利益,隨意占用耕地、侵占鹽田搞開發;一些地方為了一點稅收,濫采濫挖,無序開礦,一些山頭千瘡百孔。隨著近年來沿海地區和中心城市產業結構的調整,一批低端制造業項目向縣域轉移,其中不少是能耗偏高、環境污染和破壞較嚴重、單位土地投資強度偏低的項目,這種急功近利、涸澤而漁的做法,造成自然資源過度消耗浪費、日益緊缺,生態環境被嚴重破壞,生產技術水平低,經濟增長方式落后,嚴重損害了 “三農”利益,偏離了科學發展的道路。
三、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戰略對策
1.以特色經濟為方向,發展優勢產業與集群經濟,提升福建縣域經濟競爭力。縣域經濟應該是特色經濟,有特色就有吸引力,進而能在市場競爭中爭取主動,盡管福建各地縣域經濟發展不平衡,但是,每個縣域都有不同于其他縣域的條件或優勢,因此,以特色經濟為方向,發展優勢產業與集群經濟是福建縣域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
晉江,這座常住人口僅有104萬的縣級市,它為全世界提供了將近1/5的運動鞋和1/8的夾克衫,擁有“中國鞋都”“中國夾克衫之都”的稱號,并且是全國擁有最多“國字號”品牌、最多上市企業的縣級市。晉江縣域經濟發展要更有活力,必須依托現有的品牌資源、強化資本運作,培育核心競爭力,促進轉型升級。
福清市縣域經濟發展要更有活力,必須依托現有的僑臺優勢,打造專業園區,促進港區聯動,加強產業對接,培育完善以“僑”命名的融僑經濟技術開發區、福清出口加工區等5個國家級品牌園區,推進以江陰半島為重點的臨港綜合開發,努力打造融僑電子信息和江陰化工新材料兩個千億產業園區以及六個百億以上產業集群。
漳浦縣縣域經濟發展要更有活力,必須依托現有的全國唯一的臺灣石化產業園,突出產業集聚,推進臨港工業,積極建設全國一流的臺灣農民創業園,突出基地示范,加快推進現代農業大增效,集聚發展新興產業。
德化縣縣域經濟發展要更有活力,必須依托現有的陶瓷產業,建德化陶瓷品牌聯盟,共同維護生產和經營秩序,為中國瓷都德化陶瓷產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和保證。
安溪縣縣域經濟發展要更有活力,必須依托現有的自然資源,提升茶產業,通過規劃“海峽兩岸茶業合作集中加工貿易區”“北部灣茶文化博覽園”等平臺載體,實施“生態、健康、文化、品牌、素質”五大工程,籌建國家級行業研發中心,努力成為全國重點產茶縣、茶葉特色縣和中國茶都。
武夷山市縣域經濟發展要更有活力,必須依托現有的旅游資源,發展旅游業,通過推動世界文化、自然、人類非物質遺產申報和品牌創建,挖掘弘揚朱子文化、茶文化、閩越文化、宗教文化和紅色文化等文化遺存,加強與周邊景區聯動開發。
2.與時俱進,巧借“西”風,大力發展民營經濟,提升縣域經濟產業發展水平。十七大報告中首次提出:“支持海峽西岸和其他臺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經濟發展”,體現了中央對海西發展的高度支持。十八大報告中強調:“當前中國面臨的最大任務仍然是發展,發展仍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必須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 福建國企少,民企多,輕工業比重高,民營經濟是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福建省必須把握當前戰略機遇,站在更高層次、更寬視野上,推動縣域經濟科學發展、跨越發展。
首先,福建省要充分利用海峽東岸資源優勢,乘著海西東風,結合當地狀況,因地制宜,通過擴大開放等政策措施,分享開放發展的利益,推進福建省縣域經濟的發展。其次,進一步消除一切制約民營經濟發展的思想障礙,廢除一切限制民營經濟發展的歧視性政策,清除一切落后的管理手段和行為,在市場準入、監督管理、發展政策上與其他所有制企業一視同仁,做到思想上放心、放膽,政策上放寬、放活,工作上放手、放開,在更多領域、更大范圍內拓展民營經濟發展空間。從技能培訓、貸款支持、就業援助、社保補貼等方面,鼓勵下崗失業人員、高校畢業生、復轉軍人、返鄉農民工等各類人員進行創業,為民營經濟的發展提供更多的外部推動力,最終提升縣域經濟產業發展水平。
3.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實現縣域經濟可持續性發展。十八大報告中強調:經濟發展“絕不能以犧牲環境和資源為代價,絕不能一味追求快速發展”。 福建省必須把握當前戰略契機,大力發展高效低耗的產業,不斷提高縣域生態環境承載能力,實現縣域經濟可持續增長、排污持續下降、生態持續改善,促進縣域經濟與良好生態的和諧共生。努力建設生態省,實現經濟、社會與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使經濟社會在資源的永續利用中良性發展。
總之,對福建縣域經濟的發展,應堅持“因地制宜、揚長避短、循序漸進”的方針,發揮區域優勢,選擇適合福建實際情況的發展模式,找準經濟發展的突破口,充分挖掘潛能,減少不利因素的制約,最大限度地促進福建經濟發展。
(作者單位:福建廣播電視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