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振華+鄒果
財務風險預警機制是指通過對高校日常財務運行狀況進行持續的監控,以防范高校發生財務風險,最終導致高校經營危機甚至破產的一種監控和防范機制。高校通過建立健全有效的財務風險預警機制,提前發現高校經營活動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和潛在風險,并及時反饋到高校決策層,有利于及時采取相應措施,將風險消除在萌芽狀態,確保高校正常經營。完整的財務風險預警機制包括:財務風險預警管理組織、信息收集與傳遞機制、財務風險分析機制及財務風險處理機制。
一、建立完善的高校財務風險預警管理組織
做好預警管理,一定要有組織保證。預警管理的組織保證一般分成以下三個層面:(1)預警管理委員會是常設機構,由高校最高決策層組成,通常由校長兼任;(2)預警管理委員會日常管理機構,是中間層,負責預警管理的組織與協調工作;(3)作業層,就是各責任中心分別指定1~2人,具體負責預警信息的收集、監控。
二、建立健全的高校財務風險預警信息收集與傳遞機制
高校運營活動所表現出來的信息涉及面廣,信息量大,高校財務風險預警既要重視財務部門提供的財務信息,更要注重教學、教輔及行政管理部門所提供的非財務信息。信息的收集與傳遞是財務風險預警系統良性循環的基礎,為此,高校財務風險預警管理委員會應建立健全信息收集與傳遞機制。
1.制訂信息統計表。從高校財務管理制度層面制訂不同職能部門的信息統計表,教學部門、教輔部門、行政管理部門因其工作內容,其對應的信息統計內容應不同,同時允許提供個人主觀性的信息,可以使用描述性語言。
2.強化作業層信息收集員的職責。客觀、真實、及時提供相關信息,是每個信息收集員必須遵守的職責,加強對信息收集員的考核,提升職業能力。
3.建立信息傳遞渠道。通過校園網平臺,設置權限,作業層信息收集員的信息經職能部門負責人初審后及時傳遞,最終與財務部門所提供的財務信息匯合,并由中間層進行合理篩選、核對、整合,提高信息的有用性。
4.定期召開信息通報會。決策層將相關信息在高校內部各管理級次、責任單位、業務環節之間,以及高校與外部投資者、債權人和監管部門等有關方面之間進行溝通和反饋,信息溝通過程中發現的問題,應當及時報告并加以解決。重要信息應當及時傳遞給學校黨委會。
5.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高校應當利用信息技術促進信息的集成與共享,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在信息與溝通中的作用,高校也應當加強對信息系統開發與維護、訪問與變更、數據輸入與輸出、文件儲存與保管、網絡安全等方面的控制,保證信息系統安全穩定運行。
三、建立高效的高校財務風險預警分析機制
1.建立財務風險分析小組。總會計師牽頭財務處、審計處及高校內部專業教師組建財務風險分析小組,按照嚴格規范的程序開展工作,確保風險分析結果的準確性。
2.建立先行指標和扳機點。高校應該根據自身的財務狀況,準確識別與實現控制目標相關的內部風險和外部風險,確定相應的風險承受度,并建立與之對應的先行指標和扳機點,先行指標是用于早期評測運營不佳狀況的變動指標,可以從償債能力、運營績效能力、收益能力及發展能力四個方面構建先行指標體系;扳機點是指控制先行指標的臨界點,也就是預先所準備的因應計劃必須開始起動之點,一旦評測指標超過預定的臨界點,則因應計劃隨之而動。
3.找準財務風險的成因。全面系統持續地收集相關信息,結合高校實際情況,從高校內部與外部兩個方面,立足于高校的籌資風險、投資風險和管理類風險進行分析,找出高校財務風險發生的真正誘因。
4.開展風險評估。從定性角度確定高校財務風險的變化方向;從定量角度建立先行財務指標體系為主,非財務指標體系為輔的高校財務風險預警指標體系,并運用定量的財務風險預警模型衡量財務風險的大小,按照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及其影響程度等,對衡量的風險進行分析和排序,確定關注重點和優先控制的風險。
四、建立有效的高校財務風險預警處理機制
根據高校財務風險衡量的結果,建立有效的財務風險處理機制,成功化解財務風險是高校持續健康發展的保證。
1.做好財務風險防范的預案。高校預警管理委員會應根據財務風險分析結果,權衡風險與收益,做好財務風險防范的預案,對風險分析小組上報情況應當合理分析、準確掌握中間層及作業層的風險偏好,采取適當的控制措施,避免因個人風險偏好給高校經營帶來重大損失。
2.建立健全內部控制措施。高校內部控制失效誘發財務風險已非常突出,高校應重視內部控制制度建設,從控制環境、風險評估、信息與溝通、控制活動及內部監督等五個方面,建立包含不相容職務分離控制、授權審批控制、會計系統控制、財產保護控制、預算控制、運營分析控制和績效考評控制等控制措施,將風險控制在承受度的范圍內。
3.區別情況,采取風險應對策略。根據成本與收益的原則,區別不同財務風險的成因,積極采取應對措施,防范財務風險。(1)風險回避法,高校在選擇理財方案時,充分考慮風險與收益的關系,綜合評價不同方案的財務風險,在確保理財目標實現的情況下,盡可能選擇風險小的方案,或者根據風險投資方案,適時把握投資動態,一旦出現不利情況,應適時調整和修改方案,以達到回避風險的目的。(2)風險降低法。第一,建立內部控制措施,強化內部監督職能,完善預警管理組織。第二,重視財務預算的執行與考核,將全面預算管理體系與績效考評體系相結合,促進高校財務管理目標和工作任務的全面落實,推動高校長足發展。第三,積極爭取高校化債政策,一方面要破除“等、靠、要”的思想,整合學校各類資源,多方籌措資金,確保學校自籌資金足額到位;另一方面要積極推進老校區資產處置工作,最大限度地籌集化債資金。(3)風險分擔法。面對高校擴大規模(學生公寓、學生食堂建設等)所引發的資金短缺,可以引入其他投資主體,與其他投資主體聯合經營,形成“共同出資、共同經營、收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經營機制,達到分散風險的目的。(4)風險承受法。根據財務風險衡量結果,預計風險帶來的損失,權衡風險防范成本與收益的大小,若風險防范成本大于風險防范帶來的收益,且風險在承受度的范圍之內,高校可以不積極采取措施防范財務風險,因風險造成的損失由高校自身承擔。
4.加強財務風險防范的考核。預警管理委員會統一下達財務風險的處理方法,明確有關部門財務風險防范的責任,并加強對各部門財務風險防范結果的考核,并根據財務風險防范過程中的情況變化,適時調整與修改財務風險處置方案,高度重視財務風險防范過程中的反饋意見,積極妥善協調財務風險防范過程中各部門之間的沖突,確保財務風險成功化解。
伴隨著高校自主經營能力的增強,高校擴招與擴大所帶來的負債資金的增加,高校承擔債務風險的壓力隨之增大,一些高校對負債資金的依賴程度也在提升,且由于財政資金、學費收入與高校發展所需資金的不配比,負債資金的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高校的正常發展與經營。負債資金規模的增加與負債資金成本的上升,給高校帶來了巨大的財務風險。目前,眾多高校從企業財務管理的理財角度出發,建立了財務預算委員會,提升了財務預算委員會的職能與地位,其主要目的在于強化資金使用的效益性,但這只是資金管理的一個方面,與此相對應,高校可以借鑒《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的要求,從財務風險預警的角度對高校負債資金使用的安全性進行管理,加強高校財務風險預警機制的建立和完善,確保高校財務風險可控、可防。[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XJK013BJG003)湖南省屬高校財務風險評價及預警機制建立研究;衡陽市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014D116)高校財務風險預警機制研究]
(作者單位:南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