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林峰
1985年戈爾巴喬夫執政后,蘇聯對經濟體制進行根本性改革。雖然改革在某些領域取得了一定進展,但整個改革進行得并不順利,經濟體制改革最終失敗,這成為蘇聯經濟狀況進一步惡化的重要原因。通過對戈爾巴喬夫時期經濟體制改革的背景、內容、失敗原因和經驗教訓的深刻分析,將有助于我們在以后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中揚長避短。
一、戈爾巴喬夫時期蘇聯經濟體制改革的時代背景
1.國內面臨三大挑戰。首先,面臨的仍是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經濟體制模式。這種模式早已失去動力機制,成為阻礙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阻力。其次,經濟增長率與經濟效益日益下降的趨勢得不到有效遏制。1976—1980年蘇聯社會總產值年均增長率還為4.2%,而1981—1985年則下降到3.3%,工業產值同期由4.3%下降到3.2%,社會勞動生產率同期由3.3%降到3.1%。再其次,農業仍然呈現衰退趨勢。由于蘇聯被迫大批量進口食品和食品原料,這嚴重阻礙了國民經濟的調整,使市場供應更加緊張,外匯資金更加短缺。
2.國際上面臨三大挑戰。首先,與美國經濟實力的差距呈拉大趨勢。蘇聯農業勞動生產率從1966年到1984年,一直停留在美國的20%—25%水平上。其次,越來越難以應對世界新技術革命的挑戰。據有關材料估計,20世紀80年代中期,蘇聯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科技水平要相差15—20年。在蘇聯,阻礙新技術成果及時應用的原因很多,但主要還是經濟管理體制方面的因素。再其次,面臨社會主義國家改革潮流的挑戰。自50—60年代南斯拉夫、匈牙利等東歐國家進行經濟體制改革以來,改變了這些國家的面貌,使本國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中國在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開始對農業和工業體制進行改革,并取得顯著成效。
二、戈爾巴喬夫時期蘇聯經濟體制改革的基本方針和主要內容
蘇共二十七大上確定了“加速社會經濟發展”戰略方針,戈爾巴喬夫的改革正是圍繞著實現這一戰略方針而展開的。
1.調整國家與企業之間的關系。一方面,繼續完善國民經濟管理中的集中原則,著重提高集中領導經濟的效力;另一方面,擴大聯合公司和企業的經營自主權,不允許由中央來解決大大小小的各種問題。同時,企業實行完全的經濟核算,實行以收抵支和自籌資金。
2.加強對商品貨幣關系的利用。改革的主要措施:(1)計劃成立跨部門的生產聯合公司和工商業聯合公司,生產和銷售輕工業產品,同時擴大公司直屬商店的貿易;(2)把價格體系作為整體進行有計劃的改造;(3)財政信貸方面,在收入再分配中不允許靠盈利企業、部門和地區的收入來彌補落后企業、部門和地區的虧損。
3.推行改革新措施,加速農業發展。農業改革的主要方向是:放寬政策、下放權力、搞活企業、改變管理方式和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
三、戈爾巴喬夫時期蘇聯經濟體制改革失敗的原因分析
1.客觀原因。(1)西方敵對勢力推行和平演變,使其逐漸照搬西方發展模式,離開了本國的國情,逐漸背離科學社會主義發展道路。(2)從蘇聯發展的歷史來看,改革最終失敗,其根本原因是沒有對斯大林體制模式發生根本性的觸動。蘇聯社會主義模式已經失去了動力機制,存在著種種嚴重的弊端。在蘇聯長期缺乏理論創新,經濟理論沒有與時俱進。(3)既得利益集團對改革的阻礙。首先,中央領導層對改革持不同意見。其次,很多地方黨組織的領導人害怕改革使自己失去權力,所以對改革持不積極的態度。再其次,部分行政機關人員和部分企業領導人害怕承擔責任,對改革持觀望態度。(4)大部分勞動人民對改革沒有充分的認識,他們不清楚正在進行的改革能為自己帶來什么利益。因此,很大一部分人對改革一直持觀望態度。(5)來自傳統思想方面的阻力,一部分持傳統思想的人對改革進行抵觸。(6)國內經濟發展自70年代以來呈下降趨勢,人民的生活水平沒有明顯提高,加上長期以來逐漸形成的官僚主義,使黨在人們心中的威信下降。因此,黨在領導經濟改革時,無法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7)國內民族矛盾長期存在,一直沒有得到妥善解決。在戈爾巴喬夫執政時期,國內民族矛盾到了一觸即發的地步,這就使經濟改革在國內沒有一個穩定的環境。(8)政治體制改革出現失控,使得人們思想混亂。因此,經濟體制改革沒有良好的政治環境,使得經濟體制改革的一些具體措施不能有效實施。
2.主觀原因。(1)在經濟改革之前,戈爾巴喬夫沒有對改革進行充分的思想討論,使得黨內高層領導沒有統一認識。針對經濟改革的具體方針和政策,高層領導之間存在不同意見。在改革中,沒有先進行試點,循序漸進,而是在短期內全方位變革,使得改革沒有側重點,客觀上不利于改革的具體政策的高效執行。同時,改革中涉及大量人事變動,侵犯了很多官僚的利益,這在客觀上為自己的改革樹立了更多敵人,使他們成為改革的阻力。(2)急于求成的改革違背客觀經濟規律。戈爾巴喬夫上臺后,在推行經濟體制改革的同時,不是著力及時調整嚴重不合理的經濟結構,而是實行加速戰略,這是邁出錯誤的第一步,加速戰略與經濟結構的調整存在尖銳的矛盾。由于加速的重點仍然放在重工業,結果使國民經濟比例更加失調,使消費品市場更加緊張。這種經濟狀況使得廣大人民感受不到經濟改革帶來的實惠,從而對改革持消極態度。(3)戈爾巴喬夫沒有選擇好經濟改革的突破口。經濟體制改革沒有從農業開始,影響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進程。市場供應緊張是蘇聯長期存在的一個尖銳問題,蘇聯輕工業和食品行業的原材料大部分來自農業。因此,在農業方面進行改革最容易在短期內使人民獲得實惠,看到改革的希望,也為進一步的改革奠定基礎。(4)改革中沒有將人民的近期利益和長遠利益結合起來,使人民既感受不到近期利益,又看不到長遠利益。因此,改革沒有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5)在完善國民經濟管理中,放權過大,破壞了國家對國民經濟的宏觀調控,使得中央無法從全局出發,對國民經濟進行有效調節和領導,中央的方針政策難以貫徹執行。(6)在改革中,沒有樹立科學的社會主義觀,給人們造成思想混亂。同時,過分強調私有化,從根本上改變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這一措施直接動搖了社會主義經濟。(7)戈爾巴喬夫不具備領袖素質。他在經濟體制改革中妥協動搖,優柔寡斷的決策風格,使自己立場不堅定,制定的改革方針、方案和措施經常因遇到阻力而搖擺,使改革的支持者和擁護者弄不清改革的方向。(8)在經濟改革中,過分依賴西方的援助,而不是依靠本國的資源,放棄了獨立自主的原則,這直接為改革埋下了隱患,最終將導致改革的失敗。
四、啟示
1.改革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革命,因此,執政黨在進行經濟改革之前,必須進行思想大討論,統一認識,使得全黨對改革保持高度一致的態度。同時,執政黨必須掌握國家輿論導向,避免造成思想混亂,使得一切宣傳機構為改革服務,并讓人們在改革之前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在輿論做好充分準備的情況下,執政黨還必須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
2.在處理國家與企業之間的關系時,既要尊重市場的基礎作用,同時還要注重國家的宏觀調控。對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行業,政府應該做到對其有所控制,把握該行業的底線。國家應該擁有適量的大型國有企業,把國家的經濟命脈牢牢掌握在政府手中,這樣才能為改革創造穩定的經濟環境。
3.農業對于任何國家都具有至關重要的地位。我們在什么時候都要重視發展農業,只有農業發展了,才能為其他行業改革提供物質基礎。同時,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要保持國民經濟結構比例平衡。
4.政府在改革中應該關心人民的福利,使得人們感受到改革給自己帶來的益處,充分調動廣大勞動人民的對改革的積極性。
5.在任何改革中,領導改革的決策者對改革的成敗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作為改革的領導人,必須具有改革的堅強決心,同時要掌握國家武裝力量,要能夠控制國內大局,使得一切改革都在掌握之中。
6.各級干部在改革中是具體的執行者,關乎改革的進程和實效。因此,必須加強干部隊伍的管理,使得改革的具體政策能有效執行。
7.在進行改革的初始階段,根據本國當前的具體國情,可以先進行小范圍的試點,通過試點的結果及時總結經驗教訓。通過實踐效果,再根據具體情況進行有步驟的、分階段的改革,這樣就能使得整個改革在平穩中進行,不會對社會造成大的震動。
8.改革應根據本國國情,不可照搬別國成功的模式。同時,任何國家的改革都應該充分依靠本國的力量,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不可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別國的幫助上,這樣才能維護本國利益,掌握本國的命運。
(作者單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