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26日,武裝分子以大錘和電鉆破壞伊拉克北部重鎮摩蘇爾一家博物館內的古文物。圖/CFP
哈特拉古城曾是最初的阿拉伯王國首都,城內到處是宮殿、廟宇和雕塑,并因高大堅厚的城墻和堡壘于公元116年和198年兩次抵御羅馬人的入侵,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誰想這座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古城,竟然被“伊斯蘭國”(ISIS)的重型推土機鏟平了。
哈特拉古城是這個極端組織4天中破壞的第二處古城,但并不是最后一個。8日,他們又破壞了伊北部尼尼微省的杜爾舍魯金古城遺址。那座古城是亞述國王薩爾貢二世指揮建造的亞述王國都城,建于公元前700年。
2月末以來,已有無數價值連城的文物慘遭ISIS毒手。2月26日,該組織發布一段5分鐘視頻,其成員用電鉆和大錘瘋狂破壞摩蘇爾博物館的文物。
在ISIS攻入前,摩蘇爾博物館正計劃重新向公眾開放,許多文物被重新聚集起來,收藏在館內,未料遭此一劫。3000年歷史的寶貴遺產幾分鐘就被毀掉了,其中包括著名的人首翼牛像。
視頻里,一名留著大胡子的黑衣男子在鏡頭前說,這些亞述時代的作品都是數世紀前那些不信仰真主的人的偶像崇拜。“先知要求我們在占領這些國家后,把這些都毀掉。”但考古學家兼犯罪學家哈迪在博客上指出,ISIS破壞的都是大件物品,理由是這些文物無法偷渡出國。
有情報指出,ISIS首領巴格達迪在占領摩蘇爾之前就已經積累了超過20億美元的戰爭基金,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通過在黑市上販賣敘利亞的文物而來。
3月5日,另一個世界文化遺產尼姆魯德古城遺跡又落入魔爪。
尼姆魯德古城建于公元前13世紀,位于摩蘇爾東南方約30公里的底格里斯河沿岸。雖然遺址發現的許多文物早就被移到巴格達和海外的博物館中,但遺址中仍有大量的珍貴文物。當地部落消息來源對路透社說,“伊斯蘭國成員來到尼姆魯德古城遺址,搶掠珍寶后便把整個古城夷為平地。”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也以最強烈言辭予以譴責,并稱故意毀壞人類共同文化遺產的行為構成了對全人類的攻擊。
然而,令人憂心的是,在伊拉克全國的1.2萬個考古場所中,有1600個都在ISIS控制的區域內。由于外界很難進入ISIS控制區,所以,到底有多少文物和歷史遺跡已經湮滅,目前無法統計。
歷史學家認為,這次毀壞行動是ISIS攪亂局勢、操控民眾的總體戰略的一部分,目的是摧毀伊拉克人的國民身份,以便建立ISIS的主導權。
從現實角度看,軍事上的節節敗退正使得ISIS更加瘋狂。在幾個接連的勝利之后,伊拉克政府從3月起發起了對提克里特的大規模進攻,大約3萬人參與了這場進攻。前線傳來的消息稱,數百名恐怖分子被打死,有約200名武裝分子放下武器向政府軍投降。
自2月22日以來,以美國為首的聯軍也向ISIS發動了26次空襲。美國中央司令部曾提出,希望能在4月或者5月開始進攻ISIS武裝的核心地區——摩蘇爾地區。根據中央司令部的計劃,對摩蘇爾地區的進攻將由5個美國訓練的伊拉克旅實施,每個旅都將有2000人的力量,同時3個庫爾德人旅也會對攻擊提供幫助。
包圍圈層層收緊,這些以販賣石油、走私文物和勒索綁架為資金來源的武裝分子更變本加厲。那些不能在黑市上流轉的文物,正遭滅頂之災。
事實上,在戰爭肆虐的中東和其他地區,文化遺產的處境一直極為危險。2001年,極端組織塔利班炸毀阿富汗巴米揚大佛。2003年,成百上千搶劫者闖入巴格達博物館。隨著沖突的持續升級,十幾年中,外部力量能為保護這些文物所做的仍然微乎其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