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全寶
反腐是兩屆全國人大代表秦希燕一直關注的話題。在擔任上一屆人大代表的時候,秦希燕關注的具體議題是財產申報制度。他曾建議,以法律形式在全國范圍內確立并健全統一的財產申報制度,以法律的權威性和統一性來提升社會各界對該制度的認知,保障該制度的權威性和執行力。
今年,秦希燕準備了17條議案或建議,反腐仍是議政的重點。他的議案是“加大國企反腐懲治力度議案,提高‘為親友牟利罪’罪名刑期”。此外,他還提出了一份《關于將反腐敗中沒收的贓款歸屬社會基金的建議》。
在今年的兩會上,像秦希燕一樣關注反腐話題的代表和委員不在少數。甚至在有的小組會上,每個代表或委員都會提及反腐話題。
“和往年相比,今年兩會談論反腐的氛圍寬松了許多。一位人大代表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山西發生的嚴重腐敗問題,不是個案孤立的,它是一坨一坨的。”3月6日,山西省代表團媒體開放日的會上,全國人大代表、山西省委書記王儒林如是說。
很快,“一坨一坨”成為了網絡熱詞。
王儒林坦承,“受反腐影響,山西省管干部空缺近300名,如何選人用人是目前面臨的最棘手問題。目前空缺的崗位中有3位市委書記,16位縣委書記,13位縣長。”
“像省級干部被查處的7人;像市一級,太原三任市委書記、連續三任公安局長被查處;縣一級,像高平市連續兩任市委書記、四任市長、一名紀委書記被查處;村一級,有個市查處城中村案件時,倒查出幾十名黨政干部,其中有一名市局級干部,在北京、上海等地有幾十套房產,家財過億。”王儒林說。
此外,王儒林還分析山西腐敗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首先是黨務方面沒有從嚴治黨;其次是沒有從嚴治吏,權力失控;第三沒有擰緊總開關,道德塌方;第四沒有從嚴查處。
“比如省里連續14年沒有查處市委書記腐敗案件,有一個重災區的市,從2010年到去年9月,連續5年時間內重處的案件只有4件,移送司法機關僅1人,涉案僅5萬元。所以說,現在一查就是一幫,一動就是塌方。”王儒林說。
3月6日,在參加山西代表團的審議時,全國人大代表、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袁純清主動談及了山西的腐敗:“黨中央和中紀委嚴肅查處山西嚴重腐敗,作為時任省委書記,我是堅決擁護的。山西出現系統性塌方式腐敗,侵害了人民利益,敗壞了黨的聲譽,也損害了山西形象。”
袁純清還表示,“盡管這是長期積累的結果,但作為時任省委書記,負有領導責任,我自己已經在去年的山西領導干部任免大會上表示過檢討。”
去年9月,袁純清不再擔任山西省委書記職務,調任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
除了山西因“塌方性”腐敗受關注外,江西省去年因查出副國級“老虎”也格外受到關注。
3月5日下午,在面對諸多記者提問關于江西反腐問題時,全國人大代表、中共江西省委書記強衛表示,全國政協原副主席,原江西省委書記蘇榮的問題主要發生在他主政地方期間,時間長達近10年。他不僅具有其他腐敗分子的共性特征,還有一些更為嚴重的突出表現,比如縱容家人擅權干政、形成家族式腐敗,影響十分惡劣。
“江西是一個革命老區,江西廣大干部群眾一直是以繼承和傳承紅色基因為己任,所以我們干部隊伍的主流和素質整體上是很好的。蘇榮在江西主政期間,大家對他的違法違紀、所作所為是反感的。當然我們也不容質疑,確實有一些干部受到蘇榮的不良影響。”強衛說。
強衛還表示,到目前為止,江西已有4名省級官員、40多名省管干部被查處。“這個現實也正如中央通報當中所指出的,蘇榮帶壞了干部隊伍、敗壞了社會風氣、損壞了政治生態”。
在各個代表團媒體開放日中,“反腐”成為各代表團都被問及的話題。山西、江西、廣東、四川、上海等省(市)一把手在回答媒體提問時,也都采取不回避的態度,并且都以本地腐敗案為例剖析腐敗成因。
“腐敗問題肯定是兩會上大家關注的焦點,為此,我們也做了多種預案,后來大家一致認為,與其被動被提問,不如自己主動檢討,甚至我們都安排了自己的媒體提問反腐相關的話題。”某代表團駐地一位新聞官向《中國新聞周刊》透露。
3月6日上午,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參加了江西代表團的審議。會議上,代表們談到江西省2014年狠抓反腐倡廉和中央八項規定精神落實,而同時經濟社會發展各項指標“全線飄紅”。對此習近平回應說: “可見,反腐并不會影響經濟發展,反而有利于經濟發展持續健康。”
習近平的這番言論受到代表和委員們關注。反腐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問題,也是今年兩會上代表委員談及較多的話題。
3月6日上午,黑龍江代表團舉行了團組開放活動。黑龍江省委副書記、省長陸昊表示,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有利于改善經濟發展環境,讓社會和經濟更有秩序,可以促進黑龍江全省經濟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認為,反腐與經濟發展是一種“正向”關系,反腐為經濟發展保駕護航,使中國經濟步入可持續發展的正確軌道。
全國政協委員、福建農林大學園藝學院副院長賴鐘雄也認為,反腐有助于經濟發展環境的優化,降低創業的成本,激發群眾創業的活力,吸引更多投資。通過刮骨療毒的反腐手術,有一個好的政治生態,投資環境健康,人們干事創業的積極性就會提高,活力就可以激發出來。
全國政協委員、經濟學家李稻葵則表示,腐敗是威脅經濟增長的癌癥,腐敗分子就是癌細胞。反腐對于經濟發展是重要的,但是反腐的過程就像治病一樣,可能會帶來短期疼痛,比如一些企業家一開始會感覺不太適應。這是反腐所必須付出的短期代價。
自中共十八大后開始強力反腐以來,坊間一直有人傳著“反腐影響經濟發展”的說法。
貴州省委常委、省紀委書記宋璇濤曾撰文反駁“反腐敗影響經濟發展”觀點,他認為持這種論調的人,“有的是一些既得利益者,故意混淆是非,試圖讓緊繃的弦松一松,讓不停敲擊的鐵錘停一停,以達到逃脫懲治,甚至繼續進行錢權交易、以權謀私的目的;有的則是源于思想認識不到位,片面地看問題。”
“孤立地看問題,只看到經濟增長放緩與反腐敗高壓態勢相伴隨,卻沒有看到經濟增長放緩是國家適應轉型需要,主動轉方式、調結構、擠泡沫的結果;靜止地看問題,只看到一些地方因權錢交易,突破環保、產業、規劃等政策規定形成的短期畸形繁榮,卻沒有看到這些行為對經濟可持續發展造成的巨大危害。”宋璇濤說。
一位不愿意具名的人大代表對《中國新聞周刊》分析認為,“習近平對于反腐并不會影響經濟發展的表態,表明中央打擊腐敗會一直持續下去。”
3月5日,全國人大代表、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紀委副書記趙洪祝在參加福建團審議時就反腐談了三點體會:力度前所未有,形勢嚴峻復雜,任務艱巨繁重。
“從近年來查處的腐敗案件看,涉案金額越來越大,不僅有個人的腐敗,還有區域性腐敗、系統性腐敗、家族式腐敗和塌方式腐敗。”趙洪祝說。他還表示,今年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要突出問責,加大追責力度。對于不抓不管導致頂風違紀或者出現區域性、系統性腐敗案件的地方、部門和單位,既要嚴肅查處腐敗分子和腐敗行為,又要追究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還要嚴肅追究領導責任。
2014年中共中央的反腐工作不僅維持高壓態勢,在制度建設方面也有所建樹,比如將原有的制度落實到位,細化了制度規定,完善了禁止領導干部及其配偶子女經商辦企業、禁止公款吃喝等制度
此外,中央紀委通過機構改革,將原外事局與預防腐敗室合并成立國際合作局,其重要職能就是海外追贓;改善中央巡視組的巡視方式,從常規巡視發展到專項巡視等。
去年,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建立“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機制”。
但反腐制度建設仍有很長的路要走。其中,制度的“彈性”問題引起參會代表委員們的擔憂。在全國政協委員、中央黨校黨建部主任王長江看來,要從頂層設計上明確制度之間的關系,否則,如果遇到問題,制度的執行就會出現彈性大的缺點。
王長江分析認為,解決制度反腐的困境要從三個方面入手:一是頂層設計需要加強。“權力本身是有強大的腐蝕力的,只有加強頂層設計才能管住權力,否則就會按下葫蘆起來瓢”;二是國家治理中還存在一些需要改進之處,“這些問題的存在,不只是使得制度運行不流暢,更重要的是還會使既得利益沉淀和固化,進而阻礙制度的執行”;三是約束的主體應該更加多元化,“不是光靠一個部門來約束。應該讓社會更多參與進來。”
除反腐制度建設外,代表和委員還關注今后反腐敗走勢,“估計會重點查處十八大后不收斂不收手,問題線索反映集中、群眾反映強烈的案件。”一位代表分析說。
3月8日下午,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上,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表示,將推進反腐敗國家立法,研究修訂行政監察法。
此前,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首次從中央層面提出“加快推進反腐敗國家立法,完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堅決遏制和預防腐敗現象”。
不久后,《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意見》提出,將積極推動反腐敗國家立法,完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同時,檢察機關將圍繞實現公民權利保障法治化,積極向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提出完善立法的建議。
對于反腐敗國家立法,在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委員周光權看來,“反腐敗國家立法的天時、地利、人和都已具備。”
今年,周光權特意準備了一份“關于加快推進反腐敗國家立法的議案”,以四千多字的篇幅來進行詳細的立法分析。
周光權向《中國新聞周刊》表示,他的這份議案不是針對某一部法律,而是針對反腐敗的配套立法,也即制定一個法律群。“反腐敗的國家立法是一個系統性工程,需要有一整套的立法。比如說會涉及財產申報、領導干部重要事項報告,還涉及到處罰和教育挽救等等一系列的法律。”
在今年兩會上,有不少像周光權這樣的代表和委員,呼吁盡快進行反腐敗國家立法。“法治反腐已成為社會共識,應以法治方式加強和推進反腐敗各項工作。”周光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