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田勘
從荷蘭“火星一號”公司2011年6月23日注冊算起,迄今“移民火星”項目已經忽悠全球公眾近4年的時間了,全世界有8萬多人報名,其中包括1萬多名中國公民。目前,8萬多名報名者的報名費已經超過100萬美元,據透露,中國報名者所支付的報名費總數達10多萬美元。由于該公司的“銷售”規則是報名費“不予退還”,所以荷蘭人已經賺得報名費100多萬美元。
為何這個加上公司總裁巴斯·蘭斯德普在內總共只有兩個人的公司能忽悠全球公眾如此之久,而且能如此輕而易舉地斂財百萬美元?原因是多方面的。實際上,無論是公眾,還是新聞報道,都把科幻當成了科學,其中起作用的,尤其是新聞報道的不嚴謹和不全面。
很顯然,只有在媒體廣泛報道后,人們才知道有這么一個計劃,因而紛紛報名,但是公眾卻并不了解這一計劃的真偽。新聞報道的不嚴謹和不全面,甚至是倫理和學術的缺位,對“火星一號”公司的忽悠起到了推波助瀾或廣而告之的作用。
報道移民火星的不嚴謹首先表現在,盡管2014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公布研究報告稱,火星上的環境可能讓人類在68天內就死亡,但媒體還是在傳播這個讓人去“送死”的消息,至少把它當成“稀奇古怪的消息”來博得眼球,而忽視了這一問題的科學依據和新聞倫理,即鼓勵人們“送死”的消息和具體做法都不應當報道,這也是新聞倫理的一個原則。
2006年6月28日,英國新聞媒體監督機構公布了新的新聞職業道德標準,其中要求新聞工作者和媒體不要“過于詳細”地報道自殺方法,除非這樣做符合公眾利益。過于詳細的標準可以舉例為,如果報道過量服用撲熱息痛而自殺,可能是適宜的;但是如果還要報道服了多少片撲熱息痛才造成死亡,則屬于“過于詳細”。
從某種意義上說,移民火星不過是向人們描述了一種新奇的自殺或他殺的方法,即到那個沒有氧氣并具有強烈輻射的星球和空間上去死亡。況且,組織者公開表達了這是一個有“去無回的旅程”(蘭斯德普稱,候選人必須接受他們無法返回地球的事實),因而,對于所謂“移民火星”項目的渲染,無疑有違了新聞報道的倫理準則。
“移民火星”能忽悠成功還在于對這一消息的報道缺少專業的深度和廣度,因而造成“失真”。新聞報道要盡可能達到事實的本質,就應當有深度調查和專業性的解釋,對此,需要通過對航天航空專業人員和業界權威人士進行采訪和報道,通過專業人員的描述和解釋,讓公眾全面了解“移民火星”是否可行。

2014年1月7日,荷蘭獨立太空發射公司“火星一號”設計的火星移民假想圖。
“移民火星”需要許多技術條件作為前提。讓普通民眾移民火星的首要條件是,參與者要有非常優秀的身體條件。人進入太空的一個基本身體條件是,經受得起沖擊性加速度產生的過載作用。宇宙飛船或航天飛機借助于火箭起飛,在升空和返回時由重力加速度產生的過載作用可引起疼痛、意識短暫喪失,造成各種機械性損傷,如組織器官變形、撕裂及破壞等,嚴重時可致死亡。因此,去火星需要測定參與者的橫向(胸-背向)和縱向(頭-盆向)的超重耐力,一般要求不應低于3g,橫向超重耐力應為縱向超重耐力的3倍。這一基本要求和其他條件決定了大多數飛行員都不可能成為航天員,更意味著絕大多數普通人去不了太空,更遑論移民火星。因此,通過報名和海選志愿者移民火星只是一個玩笑。
從另一個角度講,“移民火星”,不是死在去火星的路上,就是死在火星上。即便有極少數人能達到去太空的身體要求,但在未到達火星之前,或許就已經死亡了。美國“鳳凰”號火星著陸探測器于2007年8月4日發射升空飛往火星,于2008年5月25日19時53分在火星北極成功著陸,歷時9個多月。且不論現在及未來是否有搭載人類飛往火星的航天器,即便有,志愿者也難以熬過這9個多月的“路程”。更何況目前有能力載物(火星著陸探測器)到火星的機構除了美國、歐洲和俄國航天航空局外,還沒有其他國家有這樣的技術,遑論載人到火星。而且,載物到火星只是拋投,對于人而言,到達火星后若被拋投,必然兇多吉少。對于以上種種科學問題,稍微進行一些專業的和更有深度的報道,就可以讓公眾明白移民火星是真還是假。
當然,移民火星能忽悠成功也有公眾方面的原因,其中之一便是,很多人聽信一些并未驗證的科學設想(幻想),認為地球人的未來是移民到其他星球,因此,有人甚至抱著為科學獻身的“崇高”心態,或者“青史留名”的目的,最終就有了為數眾多的報名者。
的確,科學研究顯示,不排除在宇宙中有類似地球這樣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經過初步研究,目前發現那是距離地球大約600光年的“開普勒-22b”行星,但是,如此遙遠的距離,人類目前是無法到達的。而以科學研究對火星的認識而言,火星必然是人類的“死亡之地”。因而,“移民火星”計劃只是一個娛樂大眾的科幻題材,沒想到卻變成了一家公司絕妙的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