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德
一口氣讀完2015年第3期《黨的生活》刊發的《為村民當好拉車的“牛”——肇州縣二井鎮實現村黨總支引領群眾致富側記》一文,又反復研讀了幾遍,深為實現村黨總支凝神聚力一心為民的系列舉措所折服,其做法詮釋了新農村建設的內涵,可以從中受到許多啟迪。如果全省9000多個行政村都能像實現村那樣,龍江大地必將生機勃發,光彩奪目。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但目前某些地區農村經濟發展仍然滯后,農業地位仍然薄弱,農民增收依舊緩慢,嚴重制約了國民經濟的發展,因此探索一條符合我國國情的新農村建設道路勢在必行。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億萬農民的期盼和福音。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體要求,這五句話20個字描繪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美好藍圖,也囊括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內涵和任務,涉及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互相促進、相輔相成。黨的十八大強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依舊是當前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
我省是一個農業大省,近幾年,全省新農村建設成效斐然,出現許多類型的建設模式,尤其是在農房改造上亮點多多,磚房、樓房、別墅,各顯魅力,一些農民居住環境的徹底改善,標志著部分農村在城市化、城鎮化、城鄉一體化方面的巨大進步,但值得注意的一個問題是,居住環境改善之后,相關必需的組合要素并沒有及時跟進,尤其是產業支撐顯得匱乏無力,農民收入增幅緩慢,與新農村建設的內在要求不匹配。在一些地方,雖然在農民的居住環境的變化上可圈可點,然而,種植業沒有特色,養殖業沒有規模,加工業無從談起,農民的創收渠道太狹窄,農民的致富途徑不可持續。比起實現村2.1萬元的農民人均收入,許多地方相差懸殊。這樣的新農村缺少可持續發展的內動力,也缺少可復制推廣的典型價值。
在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努力的今天,包括鄉鎮在內的農村黨組織,不能躺在農民居住環境已經改善的功勞簿上沾沾自喜,裹足不前,應當借鑒實現村黨總支的做法,在改善農民居住環境的同時,想方設法為農民搭建增收平臺,以鍥而不舍的精神招商引資辦企業,以時不我待的創業激情謀劃支撐科學發展的產業新格局,讓農民既安居,又樂業,腰包鼓,有奔頭。
(作者單位:依安縣依龍鎮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