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瑋潔

2015 年3 月1 日,由招商局國際有限公司和斯里蘭卡國家港務局合作建設的斯里蘭卡科倫坡南港碼頭,是中國和斯里蘭卡共建“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標桿性項目
2015年博鰲論壇期間,中國國家發改委、外交部、商務部如期發布了作為“一帶一路”綱領性文件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以下簡稱《愿景與行動》)。
在這份8000多字、全方位介紹“一帶一路”基本框架和布局的文件中,“共建”成為關鍵詞。
作為“共建”的主要內容和具體體現,“合作重點”也是《愿景與行動》中最長的一個章節。它用3000多字詮釋了國家主席習近平曾提出的“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
以“加強政府間合作,積極構建多層次政府間宏觀政策溝通交流機制,深化利益融合,促進政治互信,達成合作新共識”為綱要的“政策溝通”,再次挈領整個章節。
就“一帶一路”的共識、共建與政策溝通,《瞭望東方周刊》日前專訪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張軍擴。他強調,智庫應該在“一帶一路”的政策溝通中扮演關鍵角色。
“在存在較大政策分歧的情況下,既可以通過智庫之間坦誠深入的交流增進相互了解,取得共識,也可以通過智庫之間的合作研究,探索出能夠為雙方或多方接受的替代方案。”他說。
有共識,也要溝通
《瞭望東方周刊》:《愿景與行動》的前三章都在強調合作、共建,你認為“一帶一路”能夠達成合作、共建的基礎有哪些?
張軍擴:通過此前我們對“一帶一路”部分沿線國家和地區的調研,以及與當地官員、學者等的研討等,我們感到共建“一帶一路”在沿線國家有著比較廣泛的共識,這些共識構成了推進“一帶一路”合作共建的主要基礎。
首先,建設“一帶一路”是沿線各國共同的發展需要。大家一致認為,古絲綢之路是沿線各國共同的歷史遺產,新時期促進絲綢之路復興是沿線各國的共同愿望,是一件帶有全球性意義的公共產品。共建“一帶一路”需要沿線國家的共同參與和通力合作。
共建“一帶一路”需要秉持開放包容、互利共贏和平等自愿的理念。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一帶一路”沿線之外國家和地區的開放和包容;二是對沿線區域內各國各地區的開放和包容。
《瞭望東方周刊》:人們談到一帶一路,總是先想到資金投入、經貿合作,這樣難免有“消化過剩產能”、“單方利好”的聯想。
張軍擴:其實“一帶一路”的合作應是全方位的。不僅包括經濟方面的,也包括文化教育、發展政策、環境保護等多方面的合作。
經貿合作是共建“一帶一路”的核心目標。通過經貿合作,擴大資源要素的配置空間,充分釋放沿線各國的發展潛力,有助于給沿線人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也有助于為其他領域的合作奠定基礎。
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是共建“一帶一路”的前提。貨物、人員和信息的交流都要依托現代化的基礎設施網絡,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合作,不僅能為其他合作奠定基礎,也有助于我們早期收獲。
文化包容是共建“一帶一路”的基本保障。“一帶一路”跨越不同的國度,只有讓這些各具特色的文化相互包容、交流互鑒、和諧相處,“一帶一路”建設才能獲得和平穩定的社會環境,才能長期持續地推進下去。
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是共建“一帶一路”不可或缺的要素,且重要性日益凸顯。“一帶一路”不僅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而且要有利于生態環境的保護。
釋放潛在的利益契合點
《瞭望東方周刊》:我們注意到在《愿景與行動》介紹“五通”的章節中,“政策溝通”部分字數是最少的,僅有150多字,也缺乏如其他幾“通”那樣具體的內容。這可能也顯示了這個問題目前面臨的挑戰。如果請你補充這部分內容,你會寫什么?
張軍擴:政策溝通是深化合作的基礎,但現有的溝通遠非充分。加強政策溝通,首先需要拓展政策溝通的領域,既要涉及一國的對外政策,也要涉及其國內政策,還要兼及短期政策與長期政策、宏觀政策與某些具體政策。
另外,發展經驗、知識的交流、互鑒也十分重要。隨著中國經濟快速發展,世界其他國家,特別是“一帶一路”沿線的發展中國家對中國發展的經驗很感興趣,迫切需要了解。
我國正處于跨越中等收入階段的關鍵時期,面臨的矛盾和問題相當復雜,也需要了解其他國家應對這些問題和挑戰的成功經驗。總之,通過發展經驗、知識的交流互鑒,可以避免政策失誤,少走彎路。
其次是要采取多種靈活的方式進行溝通。既可以通過相關政策文獻的交流,也可以通過人員互訪;既可以針對特殊問題隨時溝通,也可以建立定期的機制性安排;既可以召開小型的內部交流會,也可以舉辦對外公開的論壇、研討會,等等。通過多層次、多方式的溝通,不僅能夠增強政府政策的協調性,也有利于不斷增強全方位合作的民意基礎。

2015年2月11日希臘首都雅典,觀眾在觀看“影像絲綢之路——甘肅風情圖片展”
《瞭望東方周刊》:雖然存在共識,但現在有一個重要問題是,我們想做的往往未必是沿線其他國家想做的,這個問題如何才能改善?
張軍擴:總體來看,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的互補性很強,這種利益契合點很多。不僅在工業領域,在農業領域和服務業領域的契合點也很多,要通過多交流、多溝通去發現、去開拓。
但有些利益契合點是潛在的,需要我們通過政策調整與合作去釋放、實現。因為一個國家的比較優勢,不僅取決于其資源稟賦和經濟結構,也取決于交通條件、匯率水平、貿易便利化政策,等等。因此,尋求合作的過程,實際上也是一個擴大開放和深化改革的過程。
還有一點需要注意:在推進“一帶一路”合作過程中,要正確處理和把握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堅持市場導向,充分發揮企業的主體地位和作用。
我們應該以溝通交流為核心機制,來消除分歧、凝聚共識。“一帶一路”建設倡導大家坦誠相見,通過溝通和交流,以和平的方式管控和解決彼此之間的分歧和矛盾。
統籌“一路”與“一帶”
《瞭望東方周刊》:《愿景與行動》中介紹了“一帶一路”需要做的大量工作。從務實角度,你覺得目前“一帶一路”建設的首要問題有哪些?
張軍擴:首先就是統籌考慮海上絲綢之路與陸上絲綢之路的聯動發展。“一路”與“一帶”構成完整的區域合作框架,在發展規劃、平臺搭建、機制設計、項目選擇等方面,都需要全局視野,既要有所側重,又要相互配合。
其次,加快推進沿線自由貿易區網絡建設。貿易投資合作是現代絲綢之路建設的關鍵。可加快推進中國-海合會自貿區談判,聯合研究制定泛北部灣合作路線圖,盡快完成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版打造,構建人暢其行、貨暢其流的區域自由貿易區網絡。
據測算,未來5年,僅中國累計進口就超過10萬億美元,對外投資超5000億美元,出境游達4億人次,若能建成較高水平的自貿區網絡,將會極大地帶動沿線地區的發展。
同時,著力突破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瓶頸。基礎設施是制約沿線國家深化合作的短板。沿線國家一方面應圍繞鐵路、公路、管道、港口、通信等設施規劃開展聯合研究,找出瓶頸路段、薄弱環節,確立重點項目和工程。
另一方面應加強投融資平臺建設,完善地區投融資機制,培育國家和區域債券市場,拓寬資金來源渠道,創新和利用PPP等投融資模式,有效使用現有基礎設施建設基金和國家援助資金,充分調動私人資本參與的積極性,為重點基礎設施建設提供充裕的資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