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博

《超能陸戰隊》主人公和“大白”
如今用輸入法打出“dabai”的拼音,默認詞庫就會出現“(●—●)”的表情,這是迪士尼動畫電影《超能陸戰隊》中“Baymax”的形象,中國觀眾更愿意稱他為“大白”。
內地票房超過5億元人民幣、“萌翻”中國人的“大白”,也成為好萊塢IP贏得全球市場的新樣板。
與之前的《變形金剛》、《復仇者聯盟》、《X戰警》不同,《超能陸戰隊》漫畫本身遠不能稱為“強勢IP”。這次從動漫到電影的改編,事實上還面臨著兩種不同電影文化的內部沖突。
在“IP”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產業第一熱詞的情況下,從漫畫中的“怪物”到電影“大白”的變化,足以給中國人打開一個新的窗口。
不強勢的IP
漫威漫畫公司(Marvel Comics)在1939年出版了第一本漫畫,并創造了自己的第一個超級英雄形象——可以在水下生活的“納摩王子”。至今它已經擁有8000多個動漫角色的版權。
就風靡程度來說,《超能陸戰隊》顯然不如《復仇者聯盟》、《X戰警》系列人物。電影《超能陸戰隊》上映前,漫威漫畫的中國粉絲網站上都無法找到原漫畫的介紹。
漫畫《超能陸戰隊》創作于1998年,講述發生在東京和紐約的故事。其情節也在極力納入到《復仇者聯盟》和《X戰警》系列中,比如“大白”曾經被打入異次元空間、被雷神營救。
其實在漫威漫畫的世界中,《復仇者聯盟》、《X戰警》永遠是主角。圍繞它們中的主角、配角會創作出不同的分支漫畫。《超能陸戰隊》就是這些“小漫畫”中的一個。
也可以說,它們中的主角之所以被畫出來,是為了配合配角——《復仇者聯盟》、《X戰警》中人物的存在。
漫畫《超能陸戰隊》也和《復仇者聯盟》、《X戰警》的氣氛非常相似:日本軍工企業的秘密布局、探索新的武器,有變種人和超能力,“陸戰隊”成員也是包括忍者在內的士兵。
“大白”則是名副其實的“鐵甲怪物”,其原名也是“Monster Baymax”。
但是按照制片人羅伊·康利的解釋,漫威的許多電影作品很成功,所以他并不想改編漫威的知名漫畫,而在“尋找一部可以被同化、納入迪士尼宇宙的潛力之作”。相比漫畫,影片中90%的內容都是原創。
2008年底,迪士尼公司以超過42億美元收購漫威漫畫公司。當時對于這筆交易的一個解釋是,動畫電影巨頭迪士尼公司一直因“公主系列”受到男孩們的排斥,收購漫威漫畫公司是其贏得男性——以及背后龐大衍生市場的最快捷舉措。
此后,迪斯尼旗下漫威漫畫公司繼續推出超級英雄系列,但還從未用漫威人物創作一個符合迪士尼風格、老少皆宜的IP形象。
北京電影學院副院長孫立軍告訴本刊記者,迪士尼在選擇IP時是策劃團隊與營銷團隊共同完成的,雖然《超能陸戰隊》原始IP受眾少,但更利于“二次創作”。
《超能陸戰隊》在5個“漫威形象”的競爭中贏得了改編機會。
結果,在這個也叫《HERO 6》的漫畫中,6個主角中的日本武士變為美國黑人,符合了美國影片中通常要有黑人平衡種族比例的原則。漫畫中本來有亞裔色彩的配角也都變成了白種人,主角小宏則從標準的日本小學生變為亞裔,所有軍人配角都成為了新潮的極客。
在多年從事電影營銷的李澤清看來,這種設置最容易被美國主流市場所接受,“迪士尼作這樣的改編可謂駕輕就熟。”他告訴本刊記者。
孫立軍更看重的則是“混搭感”:電影的發生地點“舊京山”是“舊金山”與“東京”的混合體,在帶給本土觀眾異域風情的同時讓更多亞洲觀眾有代入感,“這是考慮國際市場的必然選擇。”
“暖男”如何出世
在動漫電影《小門神》的制作人于洲看來,電影《超能陸戰隊》的關鍵是將漫威傳統的超級英雄打造為“暖男”。
漫畫中的“大白”是一個金屬制造的機器人,平常身著西裝,戰斗時變身為重型機器人、更像“大號鋼鐵俠”。電影中“大白”則變成了一個由氣體填充、聚乙烯材料包裹的醫療機器人。
霍爾曾將“大白”與龍貓作類比:“在西方文化中科技常常扮演壞人或敵人,或者要統治這個世界,比如《終結者》。但在日本就是另一幅景象。”
制作者改變了“漫威世界”的傳統規則——科技創造危險,而變成了“科技讓生活更美好”。
這種呆萌的形象也與時代深深契合。于洲發現,現在年輕人對英雄式的人物產生審美疲勞,“大白”這樣可靠、溫暖的形象會更討喜,展現出的可信賴、忠誠的品質也是大眾愿意接受的。
孫立軍把這種改編稱為“硬英雄變軟”:“大白”本身并沒有超級英雄式的形象,但卻有著超級英雄一樣的能力,還特別關心體貼,喜歡擁抱,這種故意的“示弱”,會吸引更多的孩子與女性觀眾。
在塑造“耐倍力”一般的“大白”之前,導演們觀看了從《星球大戰》到《終結者》、幾乎所有成功的機器人形象。后來動畫師一語中的:要讓機器人顯得親切,必須讓人放心擁抱它。
導演們于是拜訪了多位機器人專家,去了解這個領域的最新進展。在卡內基梅隆大學,他們終于發現科學家正在研發可以充氣膨脹的醫用機器人,也找到了“可以擁抱”的機器人。
除了軀體,“大白”極簡的面部設計是另一個“軟化”的關鍵:通過眨眼、閉眼、肢體語言溝通,反而更容易吸引觀眾融入角色。這是導演霍爾在一次日本考察中發現的日式風鈴,用一條細長豁口連接兩個孔,來設計一條線連接兩只眼睛。

《超能陸戰隊》劇中角色
“大白”的“賣萌”,也體現了迪士尼的許多傳統技巧:比如精心設計的走路姿勢。
導演從自然界中選出走路姿勢“最萌”的三種——嬰兒走路、穿尿不濕的嬰兒走路和企鵝寶寶走路。動畫師據此做了三個版本,最終選定企鵝寶寶。
至于從華麗鐵甲變成為白色造型,則形成了色彩視覺上的反差,使得畫面更有層次感。
孫立軍介紹,《超能陸戰隊》中夜景戲較多,如果一直黑下來,觀眾佩戴3D眼鏡觀看會很不舒服。“大白”碩大的身形正好彌補了這點。他認為這樣的畫面配制,“即便是黑白片也會很好看。”
這也再次佐證了迪士尼的口號,“藝術挑戰技術,技術啟發藝術”。孫立軍對此也非常羨慕:這樣簡潔又有突出特征的影像幾乎是令人過目不忘。
他認為,迪士尼式的“規律”幾乎可以變為“真理”。
從超級英雄到家庭偶像
在電影《超能陸戰隊》中,暴力是個既無法回避又需要克服的問題。按照“迪士尼傳統”,解決之道就是搞笑化。
孫立軍說,以搞笑與虛寫的方式弱化暴力,不追求可看性里的殘酷性,如此更符合孩子與女性觀眾的口味。
與漫畫相比,電影《超能陸戰隊》的受眾更廣,所展現的內容也更具普世接受度。孫立軍將其拆分為“全齡化”與“全球化”。
漫威漫畫的受眾主體是青少年,迪士尼動畫則是兒童以及家長。受眾的不同決定了整部電影的風格、背景設定以及價值觀念。
這個具體的區別就是:漫威漫畫“暴力至上”背景下的正義必將戰勝邪惡,和迪士尼的友誼、善良、勇敢以及寬容。
在電影里,小宏為給哥哥報仇要求“大白”攻擊教授,但被“大白”拒絕;小宏替換了“大白”的芯片,卻差點傷害了小宏的伙伴。
從小宏的誤入歧途到幡然醒悟的過程,也正是迪士尼價值觀重新塑造的過程。最終,友情與寬容成為主調。
而在漫威漫畫中,邪惡之徒在一部影片和系列劇的最后一定要被消滅,從而使正義得伸張。
用導演霍爾的話說,他要做的是向大家展現,“究竟是什么成就了真正的超級英雄”。
這個原因,就是“愛與寬容”——典型的迪士尼式故事,“合家歡的類型”,孫立軍說。
無論如何,“大白”其實都是一個最老套的美國故事。只是在面對不同市場、不同受眾時,它實現了從超級英雄到家庭偶像的IP變身。
(本刊記者覃柳笛對此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