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珂,第五永長
(陜西中醫藥大學,陜西咸陽712046)
老年抑郁癥是老年期常見的情感精神障礙,以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臨床表現。與中青年抑郁癥患者相比,老年抑郁癥患者多伴有軀體癥狀和焦慮、多疑病癥等。[1]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劇,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以及生活節奏的加快,老年抑郁癥患者日趨增加。中醫學中雖無這一病名,但根據其臨床表現本病可屬“郁證”“臟躁癥”“百合病”等范疇。[2]歷代醫家多重視從肝論治本病,有關脾與老年抑郁癥的關系研究較少。本文從中醫基礎理論出發,結合臨床癥狀,試對老年抑郁癥從脾論治淺述如下。
1.1 脾與腦 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腦為元神之府,主管精神活動,腦髓之充養,有賴于脾的運化功能。一方面,脾運化水谷精微化生氣血精津,經脾之升清,直接上榮于腦;另一方面,腎藏精生髓,腦為髓海,有賴于腎之精氣,腎精有依賴脾胃運化的水谷精微不斷充養,化髓充腦,使腦神可用。正如《醫林改錯》所述“靈機記性在腦者,因飲食而生氣血,長肌肉,精汁之清者,化而為髓,由脊骨上行入腦,名曰腦髓。”現代研究證明脾、腦之間存在肽類激素腦腸肽,腦腸肽峰值的變化與情志、記憶力、胃腸功能的改變相關,心身疾病所出現的情志改變及胃腸功能紊亂等臨床表現與腦腸肽的調節密切相關。[3]
1.2 脾在志為思,藏營舍意 人有“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其中,“思”與抑郁癥發病關系最為密切,因為抑郁癥主要就是思慮過度所致的心境低落。[4]思,即思考、思慮,脾居中焦,為氣機之樞,脾氣健運,則氣機升降有序,人對外界事物進行思考的思維活動才能正常進行。《靈樞·本神》云:“肝藏血,血舍魂,……脾藏營,營舍意。”意有記憶、聯想、思考的含義,脾運化水谷,化生氣血,為維持思維活動提供營養,方能使記憶力強健,思維清楚。脾與人的神智活動密不可分。[5]
痰濁既是致病因素又是病理產物,與老年抑郁癥發病密切相關。[6]年老之人,脾氣漸虛,加之現代人生活方式的改變,平素過食肥甘厚味,嗜臥懶動,更損脾氣,脾虛則無力運化水液,水聚為濕,濕聚成痰。若痰濁上蒙清竅,則會引起頭昏頭重、思維遲鈍、精神不振等癥狀;若痰郁化火,痰火擾心,可見心煩、失眠、譫語等癥;若痰氣交阻,則會出現梅核氣、神疲懶言、靜默呆滯等表現,如《丹溪心法·中濕》記載“脾胃受濕,沉困乏力,怠惰好臥”。此外,由于痰濕屬陰,重濁黏膩,因而老年抑郁癥具有纏綿難愈,病情反復的特點。瘀阻腦絡是老年抑郁癥發病的另一重要因素,脾胃為氣機升降之樞紐,脾虛則氣機升降失常,導致中焦氣郁,氣為血之帥,氣郁則血瘀,另一方面老年人脾胃虛弱無力推動血液運行,致血溢脈外而成瘀血,瘀阻腦絡,阻遏清陽,亦會出現記憶力減退,思維遲緩等老年抑郁癥的表現。總之,脾虛導致的痰濁內擾、氣血瘀滯是老年抑郁癥發病的主要病機。
脾虛貫穿老年抑郁癥發生發展的始終,老年抑郁癥的發病除于脾關系密切外,也涉及其它四臟,《靈樞·天年》論“人生十歲,五臟始定,血氣已通……六十歲,心氣始衰,苦憂悲,血氣懈惰,故好臥;七十歲,脾氣虛,皮膚枯;八十歲,肺氣衰,魄離,故言善誤”,指出五臟氣血盛衰與情志變化密切相關,五臟之間常相互影響,相兼為病。因此,臨床對本病仍以辨證施治為基本原則。目前對于老年抑郁癥的分型尚無統一標準,筆者認為,臨床上對老年抑郁癥可分肝郁脾虛、心脾兩虛、脾腎陽虛、肝郁腎虛、脾虛痰結、肝郁血瘀5型,其中肝郁脾虛、心脾兩虛、脾腎陽虛型、脾虛痰結與脾關系最為密切。
3.1 肝郁脾虛證 肝主疏泄,肝脾氣機調暢是情緒調達的基礎,劉完素《名醫方論》云“肝為木氣,全賴土以滋培,水以灌溉。若中氣虛,則九地不生,而木因之郁;陰血少,則木無水潤,而肝遂以哭。養葵曰:人知木克土,不知土生木,知言哉!”。肝木條達賴于脾土化生的氣血津液之濡養,老年人肝血虧虛,易致肝木郁滯,若脾氣虧虛,則肝失化源而致郁。臨床表現為情緒抑郁、體倦乏力,胸脅脹痛、腹瀉便溏,舌淡苔白,脈弦細,治當健脾疏肝,方用逍遙散加減。[7]若噯氣嘔呃者,可加代赭石、旋復花以和胃降逆;兼有瘀血者,加丹參、紅花、三七粉以活血化瘀。
3.2 心脾兩虛證 心有主宰人體一切生理活動和思維活動的功能,心推動血液正常運行是心生理活動的基礎,《靈樞·天年》論“六十歲,心氣始衰,苦憂悲,血氣懈惰,故好臥……”可見老年人心血不足引起神明失養,老年人性氣不定,思慮太過,可導致心脾兩虛,引起情緒低沉、神思遲鈍、胸悶心悸、失眠多夢、腹脹便溏,舌淡苔白,脈細弱或濡細,代表方為歸脾湯加減。[8]若納呆,加焦三仙、雞內金、砂仁導滯開胃;若夜寐不寧者,加磁石、棗仁、琥珀等。
3.3 脾腎陽虛證 《醫方集解》述:“人之精與志皆藏于腎,腎精不足則志氣衰,不能上通于心,故迷惑善忘也。”腎藏精生髓,腦為髓海,有賴于腎之精氣,年老之人,津液自半,腎精已虧,只有依賴脾胃運化的水谷精微不斷充養,才能化髓充腦,使腦神可用。若脾腎陽虛,則運化無力而致痰濕內停,氣血凝滯,腦髓失養,表現為精神萎靡、淡漠被動、氣短息促、五更泄瀉,尿頻,舌淡胖苔白膩,脈沉細或細滑,方用右歸丸合理中丸加減。若聲低懶言、健忘者,加黃芪、益智仁以溫腎健脾益氣。若久病陽損及陰,則合用左歸丸。
3.4 脾虛痰結 脾與人類思維活動密切相關,李用粹《證治匯補·內因門·郁證》云“治郁之法,多以調中為要著,無他,……,所致中焦致郁恒多也治宜開發運動,鼓舞中州,則三陰三陽之郁,不攻自解矣。”一方面脾為生痰之源,脾虛則痰盛,另脾虛則氣機升降出入失常,無力輸布水飲,飲停為痰,痰濁上擾清竅則見興趣索然、思維遲鈍、嗜臥倦怠、脘腹痞悶、頭身困重、口中黏膩,便溏,舌淡胖、苔白膩,脈濡細或滑,方用平胃散合三仁湯加減。[9]若郁久化火,則合用柴芩溫膽湯;若兼見急躁易怒、口干苦者,加梔子、黃芩。
綜上,脾與老年人抑郁癥發病密切相關,而大量臨床實踐證明,從脾論治老年抑郁癥的有效性,因此,治療老年抑郁癥應重視理脾健脾,并進一步挖掘其理論基礎及現代研究進展,以使臨證治療獲得更好的療效。
[1]卜力,李凌.李占江.老年抑郁癥的臨床特點[J].首都醫科大學學報,2006,27(3):410-413.
[2]石學敏,戴錫孟,王鍵.中醫內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9:328.
[3]梁海凌.從脾腦相關闡釋心身疾病的發病機理[J].新中醫,2012,44(12):3-5.
[4]彭計紅.抑郁癥與脾臟之關系考釋[J].中醫藥學刊,2003,21(11):833.
[5]第五永長,田金洲,時晶.從清代名醫陳士鐸治療癡呆學術特色談脾腦相關[J].四川中醫,2001,29(2):43-44.
[6]章新根,熊衛紅,蔡海英.抑郁癥的病因病機研究[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23(4):573-575.
[7]馮光明,田俊生,武嫣斐,等.逍遙散治療抑郁癥的臨床研究[J].遼寧中醫雜志,2014,41(3):512-515.
[8]朱晨軍,李俠,曲淼.歸脾湯治療心脾兩虛型抑郁癥[J].吉林中醫藥,2014,34(7):695-698.
[9]施海婷.從脾辨證分期治療抑郁癥[J].河南中醫,2012,32(6):773-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