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秋陽,王世廣*,毛雪文,趙 杰,王桂玲
(1.北京市順義區中醫醫院,北京101300;2.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北京100010)
周圍性面癱即面神經炎,是以一側口眼歪斜為主要表現的顏面神經麻痹,起病突然,可發生于任何年齡。針灸是治療周圍性面癱的臨床首選,其臨床療效已通過隨機對照試驗(RCT)[1]得以證實。針對面癱不同分期的臨床特點,如何更好把握時機和科學選擇針灸治療方案直接影響本病的療效。筆者結合名老中醫的經驗在臨床實踐中體會到,針灸治療面癱應根據疾病不同時期分別用火針和毫針深刺久留針的施術方法進行治療,取得了滿意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35例周圍性面癱患者均來自2014年3月—2015年3月北京市順義區中醫醫院針灸科門診,其中男19例,女16例;年齡最小21歲,最大65歲;病程最短 1 d,最長 21 d。診斷標準參照《神經病學》[2]。
2.1 急性期[3]1~7 d,出現面神經麻痹癥狀,且呈進展性加重。針刺取穴:上巨虛、足三里。操作方法:二穴均采用45°向上斜刺,針刺深度約50 mm,提插捻轉使之得氣,留針1 h,每日1次。放血療法:在患側口腔內頰黏膜的陽性反應點或靜脈血管等用三棱針點刺放血,每次點刺3~5下,出血量1~2 mL,隔日放血1次。
2.2 靜止期 8~14 d,面神經管炎癥水腫已過高峰期,病情趨于穩定,自主神經進入調節過程[4-5]。火針取穴[6-7]:絲竹空、魚腰、四白、迎香、太陽、陽白、頰車、地倉、足三里、太沖、合谷,以上肢體穴位必取,每次酌情選用面部穴位3~5個。操作方法:選擇直徑0.5 mm單頭細火針燒紅后迅速刺入選定部位,只點刺而不留針,進針深度為1~2分,隔日1次。然后再行毫針刺法和放血治療,針刺放血治療同急性期。
2.3 恢復期 15~90 d,面肌癱瘓開始逐漸恢復,病機多為邪退正傷、經脈阻滯和氣血不足。火針取穴:迎香為上點、地倉為下點、在迎香和地倉連線的中點為口眼歪斜點,將單頭細火針燒紅后迅速刺入選定部位,先刺上點,再刺中點,后刺下點,點刺而不留針,進針深度為1~2分,隔日1次。然后再行毫針刺法,針刺取穴[8]:主穴取側三里、側下三里或上巨虛、足三里,雙側取穴。配穴取患側地倉、下關、太陽、顴韥、翳風、迎香。每次選取一組主穴與配穴,2組主穴輪流交替使用。操作方法:先針主穴提插捻轉得氣后再針配穴,針刺上巨虛、足三里時要沿著胃經45°向上逆經斜刺,針刺深度約50 mm,患側地倉向頰車方向透刺,諸穴均行平補平瀉手法,留針1 h,每日1次。放血方法同急性期,每周放血1次。
10次為1療程,治療2個療程后觀察療效。
參照《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9]中面神經炎的療效標準,結合House Brockmann(H-B)面神經功能評價分級標準[10]擬定。痊愈:癥狀和體征全部消失,面肌功能恢復正常,符合H-BⅠ級標準,計23例(65.7%);顯效:癥狀和體征基本消失,靜態時外觀左右對稱,鼓腮或皺眉時患側稍差,符合H-BⅡ級標準,計7例(20%);有效:癥狀和體征有改善,符合H-BⅢ級、Ⅳ級標準,計3例(8.6%);無效:癥狀、體征無改善,符合 H-BⅤ級、Ⅵ級標準,計 2例(5.7%)。總有效率為94.3%。
周圍性面癱是臨床的常見病、多發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病。面癱是針灸治療的優勢病種之一,其臨床療效確切。周圍性面癱不同時期具有不同的臨床特點,針灸介入治療的時機上爭議較大,查閱相關資料結合臨床體會,發現早治療效果更好,且能明顯縮短療程[11]。早期針灸干預對促進水腫吸收及面神經功能恢復具有積極的作用[12]。面癱在急性期,疾病還在進展,這是客觀發展規律,此時針刺,第二天可能還會加重,需要和患者說清楚。我們根據疾病本身的發展特性,采取按疾病分期多種方法聯合治療效果明顯,能縮短療程、提高治愈率,減少后遺癥的發生。上巨虛、足三里是胃經穴位,針刺方向沿著胃經45°向上斜刺,斜刺比直刺效果更好,能使經氣向上傳導,因為上巨虛是大腸經的下合穴,足三里是胃經的合穴,手足陽明經胃與大腸經都走顏面繞過口周圍,故此二穴可治療面口病。對于足三里穴的認識,王樂亭認為:“五分至于脛,一寸至于腹,寸半中脘行,二寸至于喉,如刺三寸整,巔頂血下行”。[13]故治療面部疾病,要深刺二寸以上才能起到作用。《靈樞·經筋》:“足之陽明……筋急則口目為噼”[14],不僅指出了本病是足陽明之病變,而且說明了其病位在“筋”,皮脈肉筋骨,筋的部位相對較深,故需深刺足陽明經之穴位。留針時間的長短與諸多因素有關,如患者體質、季節以及疾病的性質等?!端貑枴るx合真邪》謂:“靜以久留”[15]。《靈樞·陰陽清濁》說:“諸陽經氣皆濁,諸陰經氣皆清……刺陽者,深而留之;刺陰者,淺而疾之”[14]。所以陽經受濁而澀,深刺留針能提高臨床療效。對于久留針,目前臨床小樣本觀察發現留針1 h:30 min效果好,這需要我們進一步的臨床研究來探討面癱治療留針時間長短與針刺療效的關系。
《靈樞·經筋》云:“足陽明之筋……其病…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熱則筋縱,目不開。頰筋有寒,則急引頰移口,有熱則筋弛縱緩,不勝收故僻……治在燔針劫刺”[14],燔針即火針,說明足陽明經筋病發為面癱時,可以用火針治療,火針具有溫經通絡,扶正祛邪的作用。通過火的溫熱刺激作用可以調動人體全身氣血,激活身體機能,祛除體內風寒濕邪等[16]??谇粌阮a黏膜放血能加速局部血液循環,從而減輕面神經的受壓程度,促進面癱的恢復。臨床有患者伴耳后疼痛或偏頭痛等少陽證表現,配以翳風穴可取得較好的效果[17]。下關為陽明經穴,是多氣多血之經,主于面,其穴又是面神經、顴眶支、耳顳神經和下頜神經分布之處,故此穴是治療面癱的要穴。面口合谷收,針刺合谷穴治療周圍性面癱可能機制是針刺作用通過強化感覺運動皮層之間的相互功能聯系,促進腦功能重組,實現針刺治療周圍性面癱的臨床療效[18]。側三里、側下三里為董氏奇穴[19],主治面部麻痹。針刺取穴采用面部近取和循經遠端取穴相結合,達到祛風通絡、調氣血和通經脈的作用,從而治愈面癱[20]。近年來臨床研究表明,針灸擇期治療周圍性面癱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21],從針刺治療的時機到穴位的選取以及各種針法的運用都有其科學性和規律性,故今后如何在分期治療周圍性面癱的基礎上進一步采用多中心大樣本研究針法和留針時間以提高臨床療效,并使用House-Brackmann量表為基礎量表使面癱評價標準化[22],進而形成治療本病的優勢方案。
[1]LI Ying,LIANG Fan-rong,YU Shu-guang,et al.Efficacy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in treating Bell’s palsy: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in China[J].Chinese Medical Journal,2004,117(10):1502-1506.
[2]王維治.神經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81-82.
[3]朱榮英,穆黎春,張燕.不同方法分期治療周圍性面癱療效觀察[J].中國針灸,2005,25(6):393-394.
[4]孟慶云,柳順鎖,劉志云.神經阻滯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311-320.
[5]馮蕾,馬文珠.針灸擇期分型辨證治療周圍性面癱的體會[J].環球中醫藥,2013,6(5):339-341.
[6]王桂玲,賀普仁.火針治療面癱的臨床觀察[J].針灸臨床雜志,2003,19(5):28-29.
[7]程海英,程東旗.火針為主治療頑固性面神經麻痹40例[J].中國針灸,2000,10(8):17-18.
[8]洪秋陽,王世廣.針藥結合治療周圍性面神經麻痹66例[J].河北中醫,2014,36(4):567-568.
[9]孫傳興.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M].2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8:198.
[10]HOUSE J W,BRACKMANN D E.Facial never grading system[J].Otolaryngology-head and Neck Surgery:Official Journal of American Academy of Otolaryngology-Head and Neck Surgery,1985,93(2):146-147.
[11]李瑩,張中一,陳躍來,等.巨刺法治療急性期周圍性面癱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針灸,2015,35(1):7-10.
[12]劉強,王秀娟,陸小左,等.針刺對特發性面神經麻痹急性期的療效觀察[J].天津中醫藥,2013,30(3):134-137.
[13]北京中醫醫院.金針王樂亭[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24-25.
[14]田代華.靈樞經[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63:46-87.
[15]田代華.黃帝內經素問[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56.
[16]汪福林.面部火療與分期治療特發性面神經麻痹[J].吉林中醫藥,2014,34(1):91-93.
[17]王孝成,紀青山,齊偉.多針淺刺法治療急性期特發性面神經麻痹 120例臨床觀察[J].吉林中醫藥,2011,31(12):1204-1205.
[18]楊駿,李傳富,張慶萍,等.合谷穴針刺周圍性面癱患者腦功能成像初步分析[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28(4):608-610.
[19]楊維杰.董氏奇穴針灸學[M].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95:104-105.
[20]薛南玲.針刺結合中西藥治療周圍性面癱52例[J].吉林中醫藥,2012,32(8):837-838.
[21]李瑛,李妍,劉立安,等.針灸擇期治療周圍性面癱多中心大樣本隨機對照試驗[J].中國針灸,2011,31(4):289-293.
[22]韓真真,孟智宏.量表在面癱治療中的應用與分析[J].天津中醫藥,2014,31(11):702-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