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普多
移動醫療市場的激變
文 普多
從數據上來看,2014年移動醫療市場規模達到30億美元,同年增長52%,預計到2017年將突破200億美元。從產品上來看,具有管理功能的可穿戴設備、尋醫問藥的就診平臺,服務于醫生的專業工具如今紛紛涌現,相關的互聯網和傳統企業都在各自發力……。最近,蘋果ResearchKit的出現則更是給國內移動醫療市場帶來了一些變化。
與國內團隊被人所詬病的“信任感不夠”所不同,就目前來看,ResearchKit合作的都是頂尖大學和頂尖醫院,從學術水平來講,這些大學和醫院是數據最理想的去處。之前我們的擔憂是,一般的可穿戴設備和智能手機應用都有些“小兒科”,而應用開發者很多并非領域的專家,使得類似的功能始終停留在“僅供參考”的層面,無法做到專業可靠。
比如此次風頭正勁的宣武醫院,其是中國接診帕金森患者最多的醫院,2014年全年接診該病的數量達到35?000多人次。于蘋果而言,原來HealthKit采集到的數據不僅僅只是后臺的數據,而能被更專業的研究者挖掘利用。于消費者和研究參與者而言,他們可以更頻繁地監測健康狀況,某些情況下,不再需要走繁瑣醫療程序就是看下某個參數是否正常。于醫療研究而言,研究樣本將會空前擴大,所得信息有望更為精確。宣武醫院陳彪教授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我們所接觸的數據是非常多的,但只有有目的性獲取的數據才是有意義的,對mPower所在ResearchKit平臺而言,其預期效果是非常好的,它真正啟動了移動醫療。”當然,在這款手表或蘋果手機的購買群體中,帕金森患者可能僅占很少的比例,但據相關人士介紹,今后醫院可能會采取租借方式,將這些可穿戴設備租借給患者使用,以供長期觀察。
除了可穿戴設備,移動醫療還包括醫療物聯網、健康管理以及遠程診斷等方面。所以與蘋果軟硬結合的方式有所不同,國內移動醫療呈現多種細分枝節。比如做醫患入口的《春雨醫生》,做醫藥入口的《掌藥》以及做醫院入口的《就醫寶》等。自然,還少不了幾乎任何行業都要涉足的BAT、360以及小米等互聯網企業,他們延續在金融、電商、打車、教育、銀行和O2O等處的“犬牙交錯”,如今戰火已經全面蔓延至移動醫療。比如正在打造移動就醫平臺,號稱“未來醫院”的支付寶,和打造“全流程就診平臺”的《微信》,前者能讓未來患者在線上就能直接掛號、候診、繳費、查看檢驗報告及醫患互動等,后者則可以使患者只需要掃描微信二維碼,或搜索相關“醫院名稱”添加關注,填寫簡單的個人信息捆綁就診卡,即可用手機完成就診流程。
另外,相比阿里與騰訊的積極深入,百度采用防守策略,除了投資好大夫,并為其導流外,還依托自己的技術優勢,布局兩個維度。第一,是打造數據平臺概念,吸引更多第三方軟硬件公司將數據傳上來,構建一個開放導流的“連接型”生態,同時可以進行反哺。例如借其政府關系,建立了北京移動健康硬件云計劃。第二,將資源投給內部的“數據挖掘”和“深度學習”,進行技術儲備。
京東則借助電商和眾籌基因,打造智能硬件,包括移動醫療硬件的首發平臺,再將數據導給春雨或其他第三方平臺,構建一個完整的生態。此外,京東還在布局醫藥電商,政策開閘后將以自營的方式,占據一定市場份額。
小米則繼續祭起其“互聯網直銷”和“性價比”的大殺器,沿著硬件方向布局,投資了不少移動醫療硬件企業,包括第一批進入的健康智能設備廠商iHealth,并利用其強大渠道和議價能力,或收購或摧毀或模仿,期望以硬件產業鏈為入口,順向進入移動醫療領域。
在互聯網企業大肆入侵的同時,傳統醫藥企業自然不會放過盼望多年的東風,最快的布局就是醫藥電商。于1985年創辦的老牌企業九州通,除了已死的“U醫U藥”和目前運營的“好藥師”外,另一O2O專業買藥導購平臺《去買藥》APP,也在2014年9月正式上線運營。未來似乎還準備建立類似互聯網醫院的平臺,理論上基本可以完整醫療服務和藥物配送的閉環。健一網是華潤集團旗下的醫藥電子商務平臺,除了醫藥網售外,還開發了《健一醫生》,打通從問診到售藥的產業鏈。
iHealth自2010年起在硬件端、應用程序和云端持續加大研發投入,移動醫療硬件產品多線出擊,正從傳統的家用醫療健康電子產品,向移動醫療健康產品轉型,不過其海外布局比國內更加深入。而2014年9月與小米攜手推出的智能云血壓計,不僅讓小米有了可靠的合作商,iHealth估計也要在國內市場下苦功了。
2014年8月,作為在高端醫療器械領域,少數能和國外產品形成有力競爭的樂普醫療專門成立公司,從事心血管和糖尿病可穿戴醫療設備的研發、提供銷售和服務,并為其心臟植入器械的患者提供后端管理,和醫患全生命周期接觸構建平臺。它還收購了兩個藥品輔助營銷渠道,以及一家二級醫院,希望可以為他們心內科器械的普及形成協同。
可以說,傳統企業正將移動醫療當作一種可借鑒的手段和措施,不斷完善自己的服務鏈條,在新形勢下保持優勢。
寫在最后
值得一提的是,從行業整體的角度來講,整個醫療行業在處方藥解禁之后,開始出現了質的變化。尤其是隨著處方藥網售新政落地,阿里巴巴、騰訊和小米等互聯網巨頭,九州通、康恩貝以及百洋醫藥等傳統醫療翹楚,如今都有了一個共同的興趣交集,“指尖上的醫療”將迎來滾燙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