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力扎爾·亞生
(新疆庫爾勒市畜牧獸醫局畜禽改良站,新疆庫爾勒841000)
酮病是高產奶牛一種重要的營養代謝疾病,是由于養殖過程中糖類補充不足,脂肪代謝障礙,在動物體內的酮體量異常增加并呈現出臨床癥狀,例如奶牛的產奶量下降,不采食精料,迅速的消瘦,呼出的氣體、乳汁以及尿中出現酮味等。但是,有些病例并不表現為臨床癥狀,而在血液中酮體增加稱為酮血癥;在尿中酮體量增加則稱為酮尿癥,尿中乙酰乙酸的測試應用廣泛,如果尿顏色變紫色,說明有乙酰乙酸存在,為酮尿癥;在乳中酮體量增加者稱為酮乳癥。長期飼喂高蛋白、高脂肪飼料,而使碳水化合物飼料供應不足時,隨著奶牛產奶量增加、糖原的大量消耗,導致機體動用體脂肪進行分解代謝,而產生大量酮體而發生者稱為原發性酮病。因肝臟機能減弱,肥胖及內分泌障礙,運動不足,礦物質缺乏,消化系統障礙,化膿性子宮炎、乳房炎或真胃變位等引起食欲下降而發生者稱為繼發性酮病。
近幾年來,奶牛的產奶量上升幅度較大,產奶量的提高導致酮病發病,并呈現逐漸增多的趨勢。本病的產奶量減少可達10%~15%,并引起奶質變差及影響后代素質,給牧業生產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通常酮病牛死亡率極低,一般治愈率為70%~80%,幾乎都可以治愈。
引起奶牛酮病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幾點:
精料過多。可溶性糖及優質干草缺乏,飼喂過多精料,可溶性糖類和優質干草缺乏可使體內產生低級脂肪酸過多,超出機體的處理能力,產生酮體,因而發生過食性酮病。
泌乳高峰期采食量不足。
干乳期過肥。奶牛干乳期由于過于肥胖,產后食欲恢復較慢,最大采食量推遲,體脂被動用,也容易發生酮病。
與奶牛消化代謝特點有關。
胰島素分泌不足,機體利用糖的能力減弱,脂肪大量分解,導致產生酮體過多而發病。
誘因。誘發本病的原因主要有光照不足,缺乏運動,微量元素缺乏,維生素A和維生素B12缺乏等因素。
本病可繼發于前胃弛緩,產后癱瘓,中毒,肝病等疾病。
本病癥狀可分為三個類型。其具有癥狀是都有特殊的酮味,但因多數嗅不到而被忽視,但化驗尿或乳可發現大量酮體。
消化型,病牛呈現頑固性消化障礙,不吃精料。嚴重者見到精料就跑,僅吃少量干草和青草。有的病牛飲食、飲水均廢絕,發生異嗜現象,反芻減少;瘤胃蠕動減弱或消失;體溫一般無變化;產奶量急劇下降;牛體很快消瘦。
神經型:通常伴有消化型癥狀,初期興奮,聽覺過敏,眼腫,很快出現狂躁不安,時而轉動舌頭,步態不穩,后肢輕癱,不能站立,呈現昏迷狀態。
生產癱瘓型:病牛許多癥狀與生產癱瘓類似,但其特點是病牛產奶量高,消瘦,體重減少,食欲不振,一般稱生產癱瘓酮病。
根據本病的臨床癥狀,如泌乳性能急劇降低,食欲改變,消瘦和神經癥狀,結合發病病史以及血液,尿液中酮體含量增多,血糖含量減少的測定結果,不難做出病性診斷。在類癥鑒別診斷方面,應注意與亞臨床酮病、繼發性酮病區別。前者除有飼養上能量代謝負平衡外,多在分娩后40天以內發病;血液中牛酮體含量在10~20毫克/100毫升,在乳汁中酮體含量不超過15毫克/100毫升等;后者要查清原發性疾病如創傷性網胃炎、真胃炎、產后癱瘓、子宮內膜炎、乳房炎等各種病性。因為上述的各種疾病對奶牛,特別是分娩過后的奶牛,均可構成應激反應而繼發酮病。當應用糖類和糖皮質激素制劑進行治療時,并不見血液中酮體含量減少的,則屬繼發性酮病。至于與乳熱的區別,酮病病牛瞳孔反應呈陽性而乳熱則無,當應用酮病的治療措施后也多無療效。前胃弛緩沒有神經癥狀,無酮味、尿、乳檢查無大量酮體;生產癱瘓多發生于產后1~3天,體溫下降,病初多呈現抑制狀態,呼出氣乳及尿中無酮體,通過補鈣治療有效,而酮病通過補鈣療效不顯著。
首先消除癥狀改變飼養狀況,日糧中增加優質干草,藥物治療是補糖和生糖物質以及糖皮質激素,解毒保肝,健胃,強心。
提高血糖含量,用50%葡萄糖20毫升×50支,葡萄糖氯化鈉500毫升×5瓶,10%葡萄糖酸鈣20毫升×35支,10%安鈉咖20毫升,地塞米松10毫升混合靜脈注射,一天一次,連用3天。
為了補充生糖物質,用丙二醇內服每次500克。一天二次,連用3天。
用復合維生素B120毫升肌肉注射,一天一次,連用3天。
水合氯醛首次劑量為30克,加水口服,能繼之再給予7克,每天2次,連續幾天。
酮病作為奶牛泌乳早期常見的代謝疾病,也是一種管理不當性疾病,疾病是否發生取決于干奶后期和泌乳早期為求高的奶量而向高營養日糧過渡時奶牛的過度肥胖有關。堅持合理飼養制度,應隨時調整日糧組成。飼養原則是既不要過肥也不要過瘦,日糧中的蛋白含量要保持,每產1千克奶飼喂精料500克,干草與谷類的比例要保持,高產奶牛的飼料中加丙二醇或丙酸鈉,120克/天,2次/天,連用10天,可以預防本病。
建立隱性酮病監測制度,當母牛妊娠7~8個月時,通過血糖測定檢出血糖降低的奶牛(早期隱性),用丙二醇合劑進行治療。及時發現酮病患牛,高產牛干奶前10天和產后45天中隔3~5天測乳酮和尿酮,凡檢出可疑和陽性等,應盡早治療。
目前多數奶牛場為了提高奶產量,追求經濟效益,在飼料日糧中供給過多的蛋白質,而碳水化合物偏少,引起能量不足。例如每產1千克牛奶,飼養標準達100克可消化蛋白質,而國內外營養標準中規定,每產1千克奶,可消化蛋白質為44~47克。精料過多,為滿足乳糖和機體能量需要,機體的糖元異化作用加強,造成酮體生成過多,超過肝外組織所能氧化分解的限度,導致酮蓄積,這是引起酮病的主要原因。病牛低血糖說明日糧中碳水化合物飼料不足,由于干奶期精料喂量較大,致使攝入量降低。機體為了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必將加強體內脂肪庫的游離脂肪酸轉移到肝中去,血液中游離脂肪酸升高,導致肝臟合成脂肪作用增加。結果,脂肪在肝細胞中蓄積,肝糖元減少,甘油三酯降低,形成脂肪肝。肝細胞結構變性,直接使膽紅質升高,氧化脂肪酸的作用減弱,從而發生酮血癥和低血糖,也是導致酮病發生的原因之一。用丙二醇加氯化鈷作添加劑是預防和治療隱性酮病的有效而又經濟的簡便方法,可在奶牛場推廣應用。加強飼養管理,增加碳水化合物飼草,進行定期奶牛健康檢查,早期檢出疾病,采取相應措施,把酮病消滅在萌芽狀態,對養牛業的發展很有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