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元緒
古代有幾個人長得丑,大家熟知的如天花皇帝朱元璋,還有諸葛亮的太太等。現代媒體褒貶一個人的長相則小心得多,去年形容玉女董潔的緋聞男友王,說人家“長得跟鬧著玩似的”,這話夠損的,也是捏了個軟柿子。老江湖洪晃則干脆拿自己的五官開涮。她回憶道,少時媽媽托人給她送機票,她在候機廳等了好久,一位叔叔才轉悠到跟前,滿臉疑惑:你是章含之的女兒?
揭竿而起、長了志氣的是馬云。紐約成功上市,馬云改寫了中國互聯網的歷史,同時讓五個字理直氣壯地跳上中國成語的頭條:人不可貌相!面相學家深入研究發現,馬家軍大多長得寬額頭尖下頦。國字臉那不過富態而已,未必真富。1999年,互聯網正值嚴冬。馬云缺錢,找到了祖籍中國的韓裔日本投資人孫正義。馬準備了1小時的故事,剛講了6分鐘,孫止住了他:你需要多少?第一筆投了2000萬美元;之后兩年,數億美元接踵而至。如今馬云躍居中國內地首富,占阿里34%股份的孫正義亦問鼎日本富豪排行榜。有人說商場上只有利益沒有朋友,錯。馬與孫惺惺相惜,同悲共喜,在商海中更濃了朋友的情分。
友誼不是柏拉圖,功名利祿也時常交織在其中。我在一篇筆記里,曾提到已過世的老友介挺。1994年我離開廣州來京謀事,行前給老介打了電話,問可否先到《海外文摘》臨時幫忙過渡一下。介滿口答應。到京后我即去了某單位上任,“過渡”之事也就算了。后來聽說,當時介社長曾打算邀我進“班子”為主攻做鋪墊,他則退居二線幫襯我,只是主管機關沒點頭而作罷。多年后我也退了休,向老介求證此事,他不無遺憾地說,上頭“嫌年齡差距不夠大”。我感嘆他竟從沒跟我提起這事,做朋友真是厚道。
有個人跟哥們兒喝酒到夜半,回家途中醉倒在路邊綠化帶。太太急尋一夜未果,第二天見他醉醺醺回來,不禁大罵這幫朋友是王八蛋,不能再交往。一篇文章《關心你安危的人永遠不會太多》直點主題,說得很在理。補充兩句吧,其一,被罵的人首先該是你丈夫。朋友圈不是幼稚園,誰的心誰自己操;其二,不要給“朋友”的定義太沉重。朋友都該關心安危、兩肋插刀、傾家相助、生死相托?先要問問自己,是不是跟人家“換過命”。朋友有多種,有淡如水,有濃如蜜;有長年廝守,有一見如故;有推心置腹,有心照不宣;有危難時出手,有心煩時解憂……退一步說,交幾個酒肉朋友又何妨?推杯換盞,大快朵頤,莫談國事、家事、正經事,只扯養生、八卦、男女經;三杯下肚,煩惱皆消,豈不快哉!
交幾位“舌尖上的”朋友,實乃人生幸事。過去住平房,一家燉肉滿院香,分給街坊們嘗嘗不算什么新鮮。如今住進了樓房的隔離營,各養各的胃了。住我樓上的趙先生乃名宅之后,為人爽直,有舊時俠義之風。二人時常小酌,閑論古今。我得了新鮮吃食,夜深了也送去讓他嘗鮮;他蒸的大包子剛出鍋,先揀兩個端來,吃著還燙嘴。比起先賢朋黨,我們實不敢侈談什么靈魂碰撞、思想追求;但由“舌尖”串起的情分,真真切切讓日子過得更舒心,更有味。
兩家過成了一家,這也是朋友的一種境界;算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國學。
作家張賢亮去世。近旁人說這些年張很可憐,他孤獨,沒什么朋友。每日到影視城遛一圈,然后歸家閉門。張的名言“最熱烈處最荒涼”,應是他內心的寫照。想想自己周圍的朋友,有的常常相聚,有的不時來電噓寒問暖,有了難處則眾友相助。也有在外地的幾年沒聯系了,時而想起他們,知道他們也會偶爾念叨自己。
有朋友真好,一定要珍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