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改革必須百尺竿頭,再進一步
西部大開發:在中央深改組第八次會議上,習近平發表了重要講話。這個講話分量很重,底氣很足。可以說,習近平發表這個講話,蘊藏著深刻的現實背景,飽含著深情的未來寄望。那么,學習習近平這個講話,我們要把握哪幾方面的要點?
許耀桐:我個人感覺要把握三個要點。
第一點:改革必須百尺竿頭,再進一步。
中國的改革,從1978年算起,已經進行了37年之久,經過這么一個長階段的改革,可以說有不少人心生煩悶,或厭惡改革,或想阻止改革、反對改革。所以,當下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怎么看待改革,改革還要不要再進行下去。習近平講得很清楚,改革氣可鼓、不可泄,我們還要堅定不移的高舉改革的旗幟,還要走下去。當然,更早前,他講過“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同樣的,現在中央深改組第八次會議,發出這么一個很重要的信號,改革沒有停步,一定要繼續發展下去,步上新高度。
第二點,改革必須攻堅克難,勇往直前。
2014年,習近平稱之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開局之年,我們大家也有一個說法,就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深改的開局之年或深改的元年,都是一回事。2015年呢,習近平稱之為深改的關鍵之年。開局之年、元年之后,進入關鍵之年。何謂關鍵呢?我認為,就是說改革面臨著更為艱巨、復雜的態勢。在經濟方面,大家很清楚,壓力很大,正處在下行階段,有的人稱為“三期疊加”,就是經濟增速的換擋期、結構調整的陣痛期,前期經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這叫“三期疊加”,可見經濟方面我們改革的任務非常重。政治方面也是這樣,政治上我們面臨的問題,就說反腐敗這方面吧,打了那么多老虎,拍了那么多蒼蠅,現在不但要清除腐敗的存量,更重要的是要把重點放在阻止新腐敗的產生。不讓腐敗產生,這才是我們的根本目的。由此可見,就從剛才列舉的經濟和政治的方面,我們改革的任務非常重。
第三點,改革必須重在落實,力求成效。
2014年大家為什么都叫好啊,因為改革的成效很大。這就是我們平時說的一句大白話,叫做真抓實干。習近平的執政風格,講究“一分部署、九分落實”,是一與九的比例,重頭就是要抓落實。越落實,大家就越提得起勁來。過去說得不好聽點,叫做“光打雷、不下雨”,“只聽樓梯響,不見人落地”。久而久之,大家覺得改革無非就是停留在口水層面,說說而已。習近平帶領我們改革,跟以前不一樣了,部署了,就一定要抓落實。你看,我們在深改元年里面,國企高管薪酬改革,過去議論了多少年,可是改不了,現在說改就改了;還有中央八項規定,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一次會議定下來了,連續兩年繼續抓落實,也是有聲有色,通報處理了幾千人的違規事例;還有黨政辦公用房的規定、養老金并軌的問題,過去阻力都很大。現在雷厲風行,說了就做了。
從習近平在中央深改組第八次會議的講話中,我感到,我們現在處在2014年和2015年交接時候,繼往開來、不斷前進。可以預期,2015年關鍵之年,全面深化改革一定會更加有聲有色。
2015關鍵之年政治領域、黨建領域會有哪些突破
西部大開發:2015是改革的關鍵之年,您認為在這個關鍵之年,我國在政治領域、黨建領域會有哪些突破?
許耀桐:我認為,我們全面深化改革一定會圍繞一些重點、難點來展開,一定要作出一些突破。否則的話,就不是關鍵之年。既然稱之為關鍵之年,那就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如果不成功,便是失敗。所以,改革要有所突破、有所進展,這樣才名副其實的稱得上是關鍵之年。
怎么預期今年的改革會有哪些突破和進展呢?我們來看一下,全面深化改革一共有七大領域,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國防和軍隊,還有黨的建設。我認為在每一個領域都會選取一些改革的重點、難點去攻克、去突破,這樣,才稱得上今年是關鍵之年。
要問我個人,今年會有哪些突破?我也不可能對七個領域都作出回答。我個人有我的研究領域和重點,不可能對七個領域都談。但是我可以談談政治領域、黨建領域,這是我比較關注的,也是平常我研究比較多的,可以談談在這兩個領域會有哪些突破。
在政治領域,我認為,第一,就是關于權力公開和制約的問題。2014年我們在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比如,搞了權力清單制度,還有就是抓權力運行流程的公開。改革的力度比較大,影響也比較大。但是去年一年,基本上是中央部委選一些部門,31個省市區政府選一些部門,還有選一些地(市)、縣(市)作試點。試點以后,我們感覺還是不錯的。比如北京西城區,就在權力清單制度和權力運行流程方面改革得比較成功、到位的。今年,北京市委就決定,要在全市推開,搞權力清單制度和運行流程公開。那么可以期待,在這方面會有更大的突破、更新的進展。 ? ? 第二,政治體制改革其中很重要的有一部分就是行政體制改革,或者說政府改革。2014年也做的不錯。李克強總理最近講,要按下改革的快進鍵,他抓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簡政放權,進一步調節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要把更多的權力下放給市場、社會,也放給地方。行政體制改革這一塊,還搞了購買公共服務、推行第三方評估等。
2014年行政體制改革當然也還有一些不足。我認為今年會在這幾個已經突破、已經打開的局面上繼續深化。包括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還有購買公共服務,簡政放權,第三方評估并沒有完全到位,都還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我相信我們今年也會在已經打開的局面上繼續深化、多點開花,取得更大的成效。
第三,講到行政體制改革,還有一個機構改革問題。我們推行大部制改革,這項工作也沒有完。當然,今年不是換屆之年,一般是每5年才搞一次機構改革。但是我想,大部制改革不能跟5年換屆才銜接起來,應該繼續推進,尤其是地方可以先行。再有一個,就是事業單位的改革。也可能會提速,總體來說,在2015年之前,要完成事業單位的分類,接下來的5年改革到位。但是,根據現在的發展趨勢,事業單位改革呼聲很高,承擔行政任務的就回到政府,有的變為企業,還有一部分真正成為社會公益組織。這項工作非常重要,今年應該會有一些新的動作。
第四,在政治方面,很重要的一個就是政治生態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去年下半年針對我們黨內出現一些大老虎的腐敗問題,他講到,黨內絕對不允許搞團團伙伙、結黨營私、拉幫結派,就是我們過去說的山頭主義、宗派主義。從已經揭露出來的黨內腐敗,涉及到政治紀律的問題,這個非常嚴重。所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黨內絕對不能搞團團伙伙。另外,他講到,有個別人陷進去,其實他個人沒有辦法阻止,為什么呢?因為這是一個政治環境的問題。所以,他提出要從政治生態著手,要在黨內形成一個良好的政治生態格局。我認為這個非常關鍵,如果沒有這樣一個良好的政治生態,個人是難以幸免的,所以關鍵是要在我們黨內凈化政治空氣。在這一方面,今年會更加注意,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要求。
這是我對政治領域改革作的四點分析。黨建方面我也稍微談一下。
第一,就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全面從嚴治黨”,最近已經作為“四個全面”中的新內容,過去只講“三個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現在加上“全面從嚴治黨”,形成“四個全面”。提出全面從嚴治黨,我認為是抓住了根本問題。因為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全面建成小康、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都要求全面從嚴治黨,把黨建設好后才能勝任前面的目標、任務。中國的問題,歸結到底還是取決于我們黨。
那么,黨要勝任這樣的任務,完成這樣的目標,必須全面從嚴治黨,怎么全面從嚴治黨?我認為應該從嚴進行思想建設、作風建設、組織建設、制度建設、先進性建設、反腐倡廉建設,我認為這幾個方面,都必須加強,今年應該會做好這樣的工作。
第二,就是繼續反腐敗問題。2014年,反腐敗是最大的一個亮點,也提振了全黨、全國人民的信心。去年,我認為主要是清除腐敗的存量,打老虎有60多個,拍蒼蠅有十多萬,力度很大。但這僅僅從量的方面反腐敗,如王岐山說的是治標問題,治標只是為治本贏得時間。反腐敗在今年作為一個重點,我們可期待的就是王岐山提出來,習近平總書記加以肯定的。要使黨員干部“不敢腐”、“不能腐”、也“不想腐”,做到這“三不”,這是從質的方面反腐敗。現在“不敢腐”,基本上做到了,打擊的力度這么大,誰都怕進局子。再腐敗的話,就進去了,下場可悲了。不敢腐,初見成效。但是,反腐敗更重要的是“不能腐”和“不想腐”,這個更見功力。我認為,今年要推進到這么一個新的階段。在“不能腐”、“不想腐”上,會有一些新的舉措,新的成效。
第三,就是干部隊伍建設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本人也非常重視這個問題。最近他提出來,一個干部要有“四有”:“心中有黨、有民、有責、有戒”。一個干部如果沒有這“四有”,肯定不是一個合格干部,或者就是腐敗分子。做到“四有”,是一個基本的規定,也是很高的要求。作為黨員干部,首先要“心中有黨”,這也不是很高的要求。但也不容易,就是什么時候都要出于公心、為黨著想、為黨分憂解難;“心中有民”,共產黨是人民的公仆,這也是一個基本的要求,但是要做好也很不容易;“心中有責”,責任重于泰山,重于千斤;“心中有戒”,一個干部要過金錢關、美色關,要有所忌,要有底線。做到了“四有”,這樣的干部才是合格的干部,才是我們黨、我們人民、我們國家、我們社會需要的干部,在“四有”干部上,我想我們今年會有一些相應的配套措施,來加強這方面的建設。
現在有了這“四有”,就是一個新的干部標準,我們要善于去發現這樣的干部、培養這樣的干部、選拔這樣的干部。過去,說得不好聽一點,我們有“四唯”,“唯票、唯分、唯GDP、唯年齡”,按照這“四唯”不行。唯票,就看誰票多,那就誰上,這個太絕對了;唯分,考試,誰的分數高誰上,可能沒有真正的、實際的工作能力,不好說;唯GDP,奔著做政績,不顧生態、不顧科學發展,取得一些片面的經濟增長;唯年齡,到了劃定的年齡線,成為一個“天花板”,不給提拔了,影響積極性。這樣一個衡量干部標準,“四唯”顯得太絕對化,不行,應該要“四有”。當然,“四有”也要具體化、量化。總之,要去發現這樣的干部、培養這樣的干部、選拔這樣的干部,黨的建設才能夠上一個新的臺階、出現新的亮點。
以改革促進法治、以法治引領改革
西部大開發:三中全會的主題是全面深化改革,然后緊接著四中全會的主題是依法治國,這兩次全會,為什么要這樣安排?
許耀桐:這當然是有邏輯關系,我曾經寫過文章,或者接受采訪談過,我說三中全會和四中全會架起了一座橋梁,它們互相連接,就是說我們的全面深化改革離不開依法治國,依法治國也離不開全面深化改革,就是這樣的一個關系。其實,習近平總書記講得很透徹了,他做了很形象的比喻,就是“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就像鳥之兩翼,車之雙輪”。這就告訴我們,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都是我們最重要的手段、工具,鳥要飛靠雙翼,車要走靠雙輪,雙翼振動、雙輪驅動都少不了。全面小康也好,國家治理也好,少了改革和法治,是不可能實現的。
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究竟是什么關系,這個問題簡化一下就是改革跟法治的關系。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講改革嘛,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就是講法治嘛。改革跟法治的關系,如果我們用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以改革促進法治、以法治引領改革”。這就是它們之間的關系,我做的是這么一個提煉,還可以展開說。剛才用一句話來概括,如果展開來,我想分兩個方面來談談它們之間的關系。
先從改革這個角度來談改革跟法治的關系。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在我們國家要堅持而且還要加強黨對法治的領導,要對依法治國進行黨的領導,這就需要我們有一個很好的黨的領導體制。怎么會有這樣一個黨的領導體制呢?要改革它,要改革,要完善。還有我們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當然也需要一個社會主義司法體制。這樣一個司法體制的形成、完善,也需要改革。我們現在司法體制方面問題不少,在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決定》里面,已經提出了我們要改革司法體制。首先要堅持的就是能夠依法獨立公正地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還有我們要使地方各級的法院、檢察院在人財物上有一個統一管理,擺脫過去的體制,還有要優化司法職權的配置問題,還有清除司法隊伍里的腐敗。《決定》講得很清楚。對于司法領域的腐敗也要零容忍,要清除害群之馬,因為很多人看到,司法案子辦成了“金錢案、人情案、關系案”,老百姓說法官等司法人員是“大蓋帽兩頭翹,吃了原告吃被告”。習近平總書記在一次講話中也這樣說了,他把群眾的語言引進去了。司法體制現在問題不少,司法隊伍里面有腐敗現象,那么大家想想,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就必須依靠改革,如果離開了改革,我們將一事無成,依法治國也是紙上談兵。從這一點看,必須“以改革促進法治”,如果離開改革的話,法治沒辦法向前走,就要停下來。必須依靠改革作為推動法治的動力,改革本身就是動力。
再從法治這個方面看法治跟改革的關系。我們知道現在的改革,是進入到深改元年、開局之年,改革又推向了一個新階段。為什么說它是新階段呢?新階段說明在2014年前,我們的改革屬于過去的一個階段。現在是新階段,新階段和過去的階段區別在哪里?過去的改革是你想改你就改,班子的幾個成員商量一下就改了,所以這種改革它不講法律,簡單地說,叫做違法式改革,為什么呢?一個是我們過去不重視法,本來法就比較少。1978年我們搞改革的時候沒有多少法,那時就是有法,基本也用不上。為什么呢?因為我們現在搞的是市場經濟,在過去我們立的法都是計劃經濟條件下立的,拿到市場經濟條件下怎么適應呢。所以過去的改革,我們不考慮法,而且要搞違法式的改革。
我可以舉兩個非常明顯的例子,一個就是安徽鳳陽小崗村的大包干改革,大包干改革在當時是違法的,因為當時我們規定要走社會主義集體道路,而大包干就是搞單干,明顯地違反法律。但這個大包干非常好,它帶動了后來真正立了一個新法,有了一個創造——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通過這樣的違法式改革帶來一個新法的建立。再舉一個深圳的例子。深圳,鄧小平公開要求深圳的同志們,要敢闖、敢試。什么叫敢闖、敢試?就是拋棄那些條條框框,包括法律在內,不要考慮太多,要解放思想,深圳有一個很響亮的口號,“殺出一條血路來”,深圳的情況大家都知道,成為全國改革的排頭兵,也在市場經濟的前沿地帶干出了一番事業,形成了很多我們新的規矩、新的制度、新的法律。
剛才講的這些是我們在改革的第一階段做的,我們過去的改革可以叫做“先改革后立法”,這叫“破”字當頭,這是過去的情況。現在不一樣,我們之所以說改革進入新階段,就是現在改革不一樣了,不能我們班子幾個人討論一下這些需要改革的,今天討論了明天就干。現在不行了,現在我們要改革的內容,必須看看你適合不適合法律,有沒有法律依據,就是習近平提出來的“改革要于法有據”。如果沒有法律依據,那不行,或者法律上找不到依據,你要先獲得法律的授權,通過一定的程序,或者人大開會或者通過一定的法定程序授權了,才可以改,如果沒有授權就不能改,這就大不一樣了。我們今天的改革應該說是要“先有法后改革”,這叫“立”字當頭,跟過去的“破”字當頭大不一樣。所以今天你當一個干部跟過去的書記帶著一幫人討論好改革方案就改了不一樣,今天我們首先有改革方案、改革措施出來,還要依據法律的精神、法律的規定來看看吻合不吻合,改革一定要持有法律的“尚方寶劍”。在重大改革面前,習近平總書記一再要求“于法有據”,或者要有法律的授權。這個我們就可以說現在是“以法治引領改革”。當然了,我們現在講的“以法治引領改革”,法治要發揮更大的作用,法治就不能拖改革的后腿。現在改革要于法有據,或者起碼要有法律的授權,所以法律就顯得非常重要,法律如果跟不上,確實會阻礙改革的發展,會拖我們改革的后腿。所以,《決定》講得很清楚,我們這個法治要主動適應改革的需要。怎么主動呢,一個就是根據我們改革的需要,及時地制定一些法律。還有呢,現在立法權也做了一些改革,就是凡設區的市,就是地級市,都有地方立法權,這個非常明確了。當然全國有個別的沒有設區的地級市,那很少了,可能只有兩三個,絕大部分的地級市現在都有地方立法權,你看這就適應了基層的改革,地級市就可以做立法工作了。還有,在改革中我們先做試點,先行先試,如果比較成功了就要趕快把它上升到法律的層面,給改革以支持。
改革跟法治的關系,應該也是辯證的關系。有些干部沒有考慮清楚,覺得講改革就不能要法治,講法治就不能要改革,好像兩者是對立的,不是這么一回事。中央講得很清楚,要妥善處理它們之間的關系。回到剛才說的,我們要以改革來促進法治,法治也能引領改革,真正地使鳥靠兩翼飛動起來,列車靠雙輪向前驅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