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滿其
(河北省饒陽縣動物醫院,河北饒陽053900)
某水貂養殖場出現了一種以高燒、神經癥狀、急性死亡為特征的疾病。經流行病學調查、臨床癥狀、病理剖檢、實驗室檢驗,確診為水貂李氏桿菌病,并采取了有效措施控制了病情的發展,現將診治情況報告如下。
該水貂養殖場飼養水貂826 只,其中母貂654只、公貂172 只,采用生鮮料飼喂,養殖情況一直穩定。該養貂場從外地購入種貂150 只,進場后未采取任何防疫措施,直接與本場貂群飼養在同一飼養場,此次發病,先由購進種貂發病,隨后傳染給本場水貂發病,共發病58 只,死亡39 只,發病率為6%,致死率67%。發病水貂突然拒食,出現運動障礙,沉郁和興奮交替進行,沉郁時常躲在小室內不出來,打開小室箱蓋,病貂遇到外來陌生人刺激發出尖叫聲;興奮時表現共濟失調、后軀搖擺和后肢不全麻痹,咀嚼肌、頸部及枕部肌肉震顫,呈痙攣性收縮,頸部彎曲,有時向前、向一側伸展或仰頭。部分病貂出現轉圈運動,當采食飼料時出現顎、頸的痙攣性收縮,從口中流出黏稠的液體,常出現咳嗽、呼吸困難,伴有結膜炎、角膜炎、下痢和嘔吐。在糞便中發現淡灰色黏液或血液。
心外膜下有出血點,肝臟變性,稍腫大,呈土黃色或暗紅色,被膜下有點狀或斑塊狀出血。脾臟腫大,邊緣呈鋸齒狀,暗紅色、有出血點。胃內有氣泡,胃壁出血,胃黏膜脫落,腸黏膜出血。腎臟有出血點。打開顱腔可見腦膜充血,有出血點,腦實質軟化、水腫。
3.1 涂片鏡檢
無菌取病貂腦組織、心血、脾臟、肝臟觸片,革蘭氏染色,鏡檢,可見兩端鈍圓、單個散在分布或排列成“V”字型的革蘭氏陽性菌。
3.2 分離培養
無菌取病貂腦組織、心血、脾臟分別接種于血液葡萄糖瓊脂培養基和普通營養瓊脂培養基,37℃恒溫培養箱培養24 小時。血液瓊脂培養基菌落呈淡藍色、圓形、表面光滑、露滴狀菌落,周圍有溶血環;普通營養瓊脂培養基上菌落呈圓形、邊緣整齊、表面光滑、半透明、乳白色細小菌落,挑取菌落涂片、革蘭氏染色、鏡檢,可見兩端鈍圓、單個散在分布或呈“V”字型或成叢排列的革蘭氏陽性短小桿菌。再將普通營養瓊脂培養基上的菌落接種于普通肉湯培養基,37℃恒溫培養24 小時。普通肉湯培養基呈均勻混濁、管底有顆粒狀沉淀、表面沒有菌環和菌膜。
3.3 生化試驗
將分離的細菌進行生化試驗,結果該菌能分解葡萄糖、果糖、乳糖、半乳糖、蔗糖、麥芽糖、鼠李糖、水楊苷,產酸不產氣;靛基質和尿素酶試驗陰性,不還原硝酸鹽,不產生硫化氫,M.R 和V-P 試驗陽性。
3.4 動物接種試驗
將分離的普通肉湯培養物滴入幼兔的眼結膜囊內,1 天后幼兔發生結膜炎,眼結膜充血、潮紅,有膿性分泌物。另取分離的普通肉湯培養物經腹腔注射小白鼠5 只,0.5 毫升/只,接種后48 小時全部死亡。剖檢死亡小白鼠可見肝臟和脾臟有壞死、腦充血等病變,從病料中分離出相同細菌。
3.5 藥敏試驗
用常規藥敏片方法測定,結果分離株對頭孢噻呋鈉、新霉素有高度敏感性,對強力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磺胺嘧啶、紅霉素有中度敏感性,對諾氟沙星、環丙沙星不敏感。
根據發病情況、臨床癥狀、剖檢變化、實驗室診斷,確診為水貂李氏桿菌病。
5.1 加強飼養管理,立即將發病水貂和健康水貂隔離,對籠舍、地面、糞便等用聚維酮碘噴灑消毒,食槽、水盆等用具清洗消毒,對病死水貂進行焚燒深埋無害化處理。雞架、鴨架和豬、兔、羊等的副產品要熟制后再喂。
5.2 根據藥敏試驗結果選用最敏感藥物新霉素全群拌料,對病貂采用頭孢噻呋鈉5 毫克/千克體重,肌肉注射,1日1 次,連用5 天,同時用電解多維飲水,用藥3 天后控制了病情,7 天慢慢恢復正常。
6.1 本次發病由于引進的種貂沒有檢疫,引進后沒有隔離觀察,再加上正值氣溫冷熱不均,晝夜溫差大,長途運輸,飼料改變,環境應激誘發本病發生。
6.2 經過加強飼養管理,嚴格消毒,用藥敏試驗選出的敏感藥物進行全群投藥,很快控制了病情。有條件一定要做藥敏試驗。
6.3 本病是一種人畜共患傳染病,搞好環境衛生和消毒工作的同時,飼養人員應注意個人衛生和飲食清潔,以免遭受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