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至強 謝雅革 張宏宇 周 松 宋同賀 黃 暉 陳 亮
(安徽中醫藥大學,安徽合肥230000)
從體質理論防治支氣管哮喘探微
張至強 謝雅革 張宏宇 周 松 宋同賀 黃 暉 陳 亮
(安徽中醫藥大學,安徽合肥230000)
從體質學說相關理論出發,對體質因素在哮喘發生發展過程中的相關性進行研究,認為中醫體質與哮喘發病病因有密切關系,體質是哮喘證候形成的基礎及哮喘存在有哮喘特異基因等。提出辨體論治哮喘時治病求本與中醫“治未病”思想理論相結合,并以中醫體質為手段增強哮喘防治的效果,在臨床上應用日趨廣泛。
中醫體質 哮喘 中醫藥療法
中醫體質學說是指在中醫理論的基礎上,對人體體質的差異規律、特征及機理進行研究,分析疾病的發生發展變化、轉歸預后上的差異,并對疾病預防和治療具有指導性作用的一門學說。如能把體質學說引入到哮喘的研究體系和臨床應用之中,將會豐富哮喘的臨床防治思路與提高療效。現試從體質理論對哮喘的防治做出相關探討。
《黃帝內經》最早對體質進行了相關論述。《靈樞·五變》中提到:“一時遇風,同時得病,其病各異”,“肉不堅,腠理疏,則善病風……五臟皆柔弱者,善病消癉……粗理而肉不堅者,善病痹”,從臟腑有堅脆剛柔之別來說明體質有強弱之分,不同體質的人發病情況各不相同。后世醫家也不斷地豐富了中醫體質理論的內容和臨床應用,如張仲景論體質的獨特內容為 “諸家”,指出各種不同的病理體質:“汗家”、“淋家”、“亡血家”、“濕家”等;李杲特別強調飲食失調會導致脾胃受損,進而造成體質的偏頗,創立了“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的思想等。現代中醫體質學說認為體質是指在人體生命過程中,在先天稟賦和后天獲得的基礎上所形成的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和心理狀態方面綜合的、相對穩定的固有特質[1]。體質存在形態結構、臟腑功能、陰陽氣血以及生存環境之間的差異性和特殊性,這也促成了許多醫家對體質進行相關分類研究。體質的分類早在《內經》中就有很多方法,如按五行分類法、情志分類法等。在前人分類理論的研究基礎上,王琦通過文獻研究、流行病學等調查方法提出了9分法[2],即將中醫體質分為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濕質、濕熱質、瘀血質、氣郁質、特稟質等9種基本類型。體質的分類也進一步豐富了個體化診療和臨床醫學發展的內容。
2.1 哮喘發病與體質的相關性 傳統醫學認為,哮喘是由于宿痰內伏于肺系,宿痰遇感引觸,痰阻氣道,肺失肅降所致,常因氣候、飲食、勞累、情志等因素誘發。《素問·遺篇·刺法論》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由此可認為,當體質相對虛弱之時,邪氣方能乘虛而入,即邪傷肺衛,肺氣失宣,使人體陰陽失調、臟腑功能紊亂,因此會導致哮喘的發生。
臨床研究表明,哮喘的發病與體質因素有關,虛寒體質即陰性體質之人有易感性,這可作為解釋哮喘病人多在夜晚發作的原因,患者素體陽虛加之夜晚外界陽虛陰盛,內外相和,導致哮喘的發生。中醫學對個體體質在發病上的重要作用早有詳細論述,如《靈樞·五變》云:“人之有常病也,亦因其骨節皮膚腠理之不堅固者,邪之所舍也,故常為病也。”哮喘的發生不僅要有致病因子的存在作用機體,還與機體正氣強弱有關。當哮喘致病因素對人生理平衡的破壞超過了人本身體質狀況所決定的抵抗力,即超過了個體御邪的閥值,此時就增加了哮喘的易感性。過敏體質可以說是由于肺脾腎三臟虧損,人體衛氣不固所致,這與哮喘發病的病機根本為肺脾腎不足的說法相契合,為哮喘發病因素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基礎。國醫大師周仲瑛認為哮喘的發生往往有其特定的體質背景,哮喘的病情存在顯著的個體差異,哮喘的夙根與體質有一定關系[3]。有學者曾經對部分過敏性哮喘患者的家族過敏史進行了調查,其親屬中患過敏性哮喘、過敏性鼻炎等疾病均較一般群體為高,
患病率可達20%~50%。因此,部分過敏性哮喘患者大多是遺傳了父母的過敏體質,這對此類哮喘患者會引起強烈而持久的反應。哮喘的發病與人的體質狀況可以說是密切相關的。
2.2 哮喘辨證與體質因素的相關性 體質的偏頗影響著哮喘的發病,同時也關系到哮喘的辨證。證是機體在疾病過程中的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病變的部位、原因、性質以及邪正關系,是對致病因素與機體反應性兩方面情況的綜合。哮喘的發展、變化、轉歸隨著體質差異而呈現出不同態勢,偏頗體質是哮喘證候形成的條件之一。哮喘的夙根為痰,與痰相關的體質有痰濕質、濕熱質等,即可以從相關體質角度來具體對哮喘辨證。在體質分型理論指導下,使哮喘患者的中醫辨證越來越全面化。體質類型與證候分型的相關性研究結果表明:肺虛證與氣虛質、痰濕質、特稟質,脾虛證與氣虛質、痰濕質、特稟質,兼痰濁證與痰濕質、氣虛質均為正相關,表明支氣管哮喘的體質類型與證候分型具有密切相關性,為支氣管哮喘的中醫防治提供了依據[4]。康立媛[5]研究證實,氣虛質易引發外感,陽虛質易引發寒飲停肺,濕熱質易導致痰熱蘊肺,痰濕質、瘀血質、陰虛質、氣郁質均合并氣虛質兼特稟質,易發生外寒肺熱、痰熱蘊肺哮喘證候。綜上所述,中醫體質類型是對非病狀態下的生理及病理表現,而證候是疾病狀態下的臨床類型[6]。所以在臨床上要注意在哮喘辨體過程中與辨證候之間的區別,如陽虛、痰濕體質易感受寒濕之邪,兩者即使感受同一種致病因素,由于體質的不同,邪隨體化,也會表現出不同的證候,也進一步說明了辨體質對辨證有指導性意義。
2.3 現代醫學對體質與哮喘相關性的研究 哮喘是一種多基因、遺傳性疾病,是由一些基因與環境因素共同作用而致病,呈現家族聚集傾向,其遺傳率為70%~80%[7]。現代遺傳學也越來越重視基因表達與環境的關系,認為同一基因型的個體處在不同環境條件下,可以產生不同表現型。所以研究哮喘形成的環境因素變化和由此形成的哮喘患者體質變異,并在此基礎上研究哮喘的病因病機和論治既符合中醫傳統理論,也順應現代醫學科學發展趨勢。先天稟賦與遺傳是決定和影響體質形成的內在重要因素,這使得從基因水平探索哮喘患者體質的分型顯得非常有必要。相關的現代醫學研究認為存在有哮喘特異基因、IgE調節基因和特異性免疫反應基因[8]。不同的基因與基因、基因與環境相互作用導致了哮喘的發生。因此可以認為,基因在人群中的多樣性為不同個體對哮喘易感性不同的內因基礎,決定了發病過程中對哮喘致病因素的易罹性以及病理過程中病變發展的傾向性是哮喘患者固有的生理特性,即體質。哮喘是慢性氣道炎癥性疾病,現代研究表明支氣管哮喘發生與免疫功能失調有關。如氣虛體質的哮喘患者由于一身之氣不足,臟腑功能衰退,往往表現在免疫功能低下,身體對外邪的抵御能力弱,這就增加了哮喘的發病率或者致已病患者病后遷延不愈。
3.1 指導哮喘的“治未病”思想應用 哮喘在急性發作期病情嚴重、病勢發展迅速,緩解期雖癥狀較輕但容易遷延難愈,如果能正確運用中醫體質學說,可對哮喘治療及預后起到重要作用。體質在哮喘治療上的意義就是突出體現在 “治病求本”的治療原則之上。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臨床治療難治性哮喘治本就是“治體”。從體質論治,不僅有利于哮喘在治病求本和治未病方面的應用,亦有助于臨床上在治療哮喘時減少藥物的不良反應和增強治療效果。在哮喘防治過程中要根據年齡、稟賦、生活習慣、環境等因素形成的不同體質進行治療,通過情志調攝、飲食調養、起居調護、形體鍛煉等措施改善體質,提高人體對環境的適應能力,盡可能地減少哮喘的發生或減輕病情,如根據患者不同的體質通過 “冬病夏治”穴位敷貼療法,秋冬季膏方進補,針灸療法等,改善哮喘患者的偏頗體質,預防哮喘的發生,做到“因體質治宜”。這種體質思想的綜合應用,與中醫“治未病”的思想互為相通。
3.2 指導哮喘的臨床治療 從中西醫結合角度分析,哮喘患者的氣道變應性炎癥、氣道高反應就是中醫所說的“夙根”的內涵,根據患者的不同體質狀態,在急性發作期對于虛寒質、痰熱質者應溫肺化痰或清肺化痰,緩解期更應抓住這一關鍵,痰濕質、氣虛質、陽虛質者,予以健脾化痰或補肺以助其輸布津液化痰或補腎以助其氣化水液化痰。宋桂華等[9]則根據多年臨床實踐對兒童哮喘的體質分為虛寒質、痰濕質、痰熱質、陰虛質、陽虛質5種類型,同一種體質在發作期和緩解期的用藥有區別,而在發作期和緩解期不同的體質用藥也要有不同。如哮喘痰濕體質者,可用二陳湯合三子養親湯加減以理氣化痰,燥濕健脾,改善患者痰濕的偏頗體質狀態;對于虛寒體質,可給予玉屏風散合桂枝湯,以補肺益氣,溫陽散寒;陽虛體質者可予腎氣丸加減等。胡國俊緊扣“陽常不足,陰非有余”體質特點,對難治性哮喘治療以引火下元至腎臟,方藥選擇上溫陽勿專辛熱,滋陰切忌陰寒[10]。
小兒為“稚陰稚陽”之體,臟腑嬌嫩,形氣未充,尤其以肺脾腎三臟尤為突出,針對這種體質特點,可以對小兒體質偏頗方向進行判定,分別從肺脾腎三臟具體論治;臨床用藥需根據體質的不同而用藥有別,當小兒哮喘辨證為腎陽虛時,要顧及小兒“純陽之體”,不可妄用附子、肉桂等溫熱大補之劑,可用滋陰之品微微生火,鼓舞腎氣以緩緩振奮腎陽。目前,西醫治療哮喘患者氣道變應性、氣道高反應性,用藥首推糖皮質激素,雖短期療效良好,但長期使用會出現嚴重的副作用,所以隨著體質方面的深入研究,對哮喘患者采用有效的中醫藥干預調整,不僅會提高哮喘的治療效果,還將可能減少或減輕某些藥物的副作用以及哮喘復發的機率。
當今醫學模式正在轉變,醫學目的也在不斷地被人們重新審視,面對醫療衛生諸多問題的困擾,以及人們對健康提出更高的要求,以調整體質、恢復健康為中心的辨體質治療方法越來越受人們的歡迎。將中醫的體質理論與臨床哮喘的防治結合起來,進一步提高了中醫藥對哮喘的防治水平。然而,哮喘從體質方面的研究還有不足之處有待進一步發展,目前仍缺乏有客觀反映哮喘患者體質特征和變化規律的動物模型研究;篩選和開發調整糾正哮喘患者體質的有效方藥尚未系統研究;尚無關于哮喘的體質量表,難以完善哮喘體質的判定標準等。這些研究不僅對哮喘治療具有臨床研究價值,也會使體質理論在維護哮喘患者的健康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1] 王琦.中醫體質學,2008.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2
[2] 王琦.9種基本中醫體質類型的分類及其診斷表述依據.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5,28(4):1
[3] 周紅光,陳海彬,周學平.周仲瑛臨證辨治哮喘心法.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1,17(4):401
[4] 耿嘉瑋,喬會秀.80例支氣管哮喘患者中醫體質分布特點及其證候的關系.環球中醫藥,2012,5(8):582
[5] 康立媛.364例發作期哮喘兒童中醫體質分型研究.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1,17(9):999
[6] 謝薇,王志紅.中醫體質學說研究進展.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8,14(6):470
[7] 劉璐.哮喘遺傳學研究進展.山西醫藥雜志,2004,33(1):45
[8] 寧宇,李波,李善玉,等.GPRA基因多態性與兒童支氣管哮喘的關系.吉林大學學報·醫學版,2008,34(4):645
[9] 宋桂華,鄭貴珍.兒童哮喘的辨體質論治與辨證.中華中醫藥雜志,2009,24(11):1465
[10] 朱慧志,王勝,楊程,等.胡國俊治療難治性哮喘經驗.中醫藥臨床雜志,2012,24(1):20
編輯:傅如海
R259.225
A
1672-397X(2015)05-0017-03
張至強(1992—),男,本科生,中醫臨床專業。825403209@qq.com
2015-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