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英
(山東畜牧獸醫職業學院,山東濰坊261061)
胃腸道線蟲病是指線蟲寄生于胃腸道內所致的牛和其他家畜的一種臨床的或亞臨床的寄生蟲病。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胃腸炎、消化機能障礙,患畜表現消瘦、貧血,水腫等癥狀,嚴重者可造成畜群的大批死亡。
牛胃腸道寄生蟲病是普遍的,特別是放牧的犢牛和青年牛極為普遍。奶牛由于多采取舍飼方式喂養,感染機會較少,故胃腸寄生蟲病較少。
牛可感染多種寄生蟲。但在一個牛群中或就一個單獨的牛體而言,只有一種類型的寄生蟲占優勢,常見的牛胃腸道寄生蟲有血矛線蟲、仰口線蟲、食道口線蟲和毛首屬線蟲病種。
1.1 血矛線蟲又稱捻轉胃蟲
主要為捻轉血矛線蟲寄生于宿主的皺胃。雄蟲長11~22 毫米,尾部有短而粗的交合傘,長約0.46~0.50 毫米,近末端有小的側鉤。長雌蟲長18~32 毫米,呈細線狀,淡紅色,頭尖細,口囊小,內有一矛狀角質齒。卵呈橢圓形,75~95×50 微米,灰褐色。隨宿主糞便排出的蟲卵污染土壤和草料,在適宜的溫、濕度下,經數日發育成感染性幼蟲。牛、羊吞食了感染性幼蟲后,幼蟲在皺胃里經半個多月直接發育為成蟲。
1.2 仰口屬線蟲又稱鉤蟲病
寄生于牛的小腸,主要是十二指腸。蟲體乳白色,吸血后呈淡紅色。頭端向背面彎曲,口囊大,呈漏斗狀,背側生有一個大背齒,腹側有兩對亞腹側齒。雄蟲長10~18 毫米,交合傘發達,長約3.5~4.0毫米,雌蟲長24~28 毫米,蟲卵呈冬瓜形,106×45微米,黑色,兩端鈍圓。蟲卵在潮濕的環境和適宜溫度下,可在4~8 天內形成幼蟲,幼蟲從殼內逸出,經2 次蛻皮,變為感染性幼蟲。
1.3 食道口線蟲
寄生于奶牛的食道口線蟲主要有哥倫比亞食道口線蟲、微管食道口線蟲、粗紋食道口線蟲和輻射食道口線蟲,由于某些食道口線蟲的幼蟲可致寄生部位腸壁形成結節,故該病又稱為結節蟲病。雄蟲長12~15 毫米,交合傘發達,長約0.7~0.8 毫米,雌蟲長16~20 毫米,排卵器發達,呈腎形,蟲卵較大75~86 微米×36~40 微米,。感染性幼蟲侵入宿主腸道以后,先鉆進腸壁,引起發炎,形成結節,蟲體在結節里生長,發育1 周或更長的時間以后,再返回大腸腔,發育為成蟲。
1.4 毛首線蟲
是由幾種線蟲寄生于奶牛的盲腸引起的。蟲體前部細長,后部短粗,整個外形像個鞭蟲,故又稱鞭蟲。蟲體長20~80 毫米,呈乳白色。體前部呈細長毛發狀,體后部短粗,游離于腸腔中。蟲卵呈長橢圓形,兩端各有卵塞。雌蟲所產的蟲卵隨糞便排出,在適宜的條件下,約經2~3 周,卵內的胚胎可發育成感染性幼蟲。被宿主吞食后,卵內的幼蟲在盲腸里經過1 個月時間發育為成蟲。
根據線蟲的生活史,本病傳播是通過蟲卵。病牛、帶蟲牛為其重要傳染源,除牛外,綿羊、山羊、馬等也易感染,故也是本病的傳染來源。
血矛線蟲第3 期幼蟲在干燥環境中可生存1年半。土壤是幼蟲的隱蔽場所,在溫度、濕度和光照適宜時,幼蟲從土壤中爬到草地上,環境不利又回到土壤中,得以延長其生活時間,牧草受幼蟲污染,土壤為其來源。
仰口線蟲病分布于全國各地,在比較潮濕的草場放牧的牛流行更嚴重。蟲卵和幼蟲在外界環境中的發育與溫度、濕度有密切的關系。最適宜的是潮濕的環境和14℃~31℃的溫度。感染性幼蟲在夏季牧場上可以存活2~3 個月,在春、秋季生活時間較長,嚴寒的冬季氣候對幼蟲有殺滅作用。
食道口線蟲蟲卵在相對濕度48%~50%,平均溫度為11℃~12℃時,可生存60 天以上。第1、2 期幼蟲對干燥敏感,極易死亡。第3 期幼蟲有鞘,抵抗力較強,在適宜條件下可活幾個月。溫度在35℃以上時,所有的幼蟲均迅速死亡。感染性幼蟲適宜于潮濕的環境,尤其是在有露水或小雨時,幼蟲便爬到青草上。因此,牛的感染主要發生在春、秋季,且主要侵害犢牛。
毛首線蟲病遍布全國各地,夏、秋季感染較多。蟲卵卵殼厚,對外界的抵抗力很強,自然狀態下可存活5年。蟲卵20%的石灰水中1 小時死亡,在3%石炭酸溶液中經3 小時死亡。犢牛寄生較多,發病較嚴重。
血矛線蟲病臨床可見患畜高度營養不良、漸進性消瘦、貧血、可視黏膜蒼白、下頜和下腹部水腫,腹瀉與便秘交替發生。患牛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最后可因衰竭死亡。剖檢可在皺胃和小腸發現大量蟲體和相應的病理變化。
仰口線蟲病臨床可見病牛進行性貧血,嚴重消瘦,下頜水腫,頑固性下痢,糞便帶血。犢牛發育受阻,有時出現神經癥狀,如后軀無力或麻痹,最后陷入惡病而死亡。剖檢可見尸體肺臟瘀血斑和小出血點。心肌軟化,肝臟呈淡灰色、質脆。腸黏膜發炎、有出血點,腸壁組織有嗜酸性粒細胞浸潤。
食道口線蟲病變主要表現為腸的結節病變。幼蟲可在小腸和大腸壁中形成結節,結節在腸的漿膜面破潰時,可引起腹膜炎。在新形成的小結節中,常可發現幼蟲,有時可發現結節鈣化。
毛首線蟲嚴重感染時,出現食欲不振、消瘦、貧血、腹瀉、生長發育受阻等臨床癥狀。病變局限于盲腸。蟲體細長的頭部深埋在腸黏膜內,引起盲腸慢性卡他性炎癥。盲腸黏膜有出血性壞死、水腫和潰瘍出現大量蟲體。
根據臨床特征表現貧血、瘦弱、腹瀉和水腫;蟲卵檢查可取糞便應用漂浮法檢查蟲卵,但糞便中應有足夠數量的寄生蟲卵時,才能證實;病理剖檢可從消化道不同節段中采集成蟲和幼蟲,并要進行鑒定和計數。
球蟲病、副結核病也常見腹瀉、消瘦癥狀,所以要予以鑒別。球蟲病通常發生于2 歲以下的牛,取糞便檢查,可見有大量的卵囊,黏膜刮取物涂片鏡檢,可發現不同階段的裂殖生殖和孢子生殖;副結核病牛腹瀉呈水樣、噴射狀,剖檢見腸道特別是回腸黏膜高度增厚,呈腦回樣,糞便鏡檢能發現成叢的副結核分枝桿菌而無蟲卵。
加強牛場精細化管理,防止雜草叢生,防止污水積存,糞便及時清除,提高環境衛生質量,杜絕飼料、飲水遭受污染。放牧牛群應盡可能避開潮濕地帶,盡量避開幼蟲活躍的時間。定期對食槽、水槽、喂奶用具等的清洗和消毒;飼養員要加強個人衛生等,防止傳播本病。
加強飼養管理,提高營養水平,在冬春季節應合理地補充精料和礦物質,增強牛只抵抗力,防止機體營養不良、虛弱、疾病,使機體抗寄生蟲感染力降低,促使本病發生。
定期驅蟲,傳統方法在春、秋各進行一次,但要針對北方牧區的冬季幼蟲高潮,在每年的春節前后驅蟲一次,可有效地防止成蟲高潮的到來,避免春乏死亡,減少經濟損失。
在流行地區的流行季節,通過糞便檢查,經常檢測牛群的蟲卵情況,防治結合,減少感染源,同時應對計劃性或治療性驅蟲后的糞便集中管理,采用生物熱發酵的方法殺死其中的病原,以免污染環境。
應結合對癥療法、支持療法,選用下列驅蟲藥
6.1 左咪唑6~10 毫克/千克體重,一次口服;或4~5 毫克/千克體重,一次皮下或肌肉注射。
6.2 丙硫苯咪唑10~15 毫克/千克體重,一次口服;或5~10 毫克/千克體重,拌入飼料中一次喂服。
6.3 甲苯咪唑10~15 毫克/千克體重,一次口服。
6.4 噻苯咪唑65~110 毫克/千克體重,配成10%水懸液,一次灌服。
6.5 伊維菌素0.2 毫克/千克體重,一次口服或皮上注射。